河南省濮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杨彦君
艺术活动:《孤独的牧羊人》
河南省濮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杨彦君
适龄目标:大班
设计意图: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是女声用美声唱法演唱的经典音乐作品,真假声转换忽高忽低,这特点鲜明的演唱方式令幼儿耳目一新,诙谐、幽默的风格给他们带来欢快、活泼的感受。改编后的歌词,其内容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在独生子女时代,幼儿对“孤独”都有所感受与体验。这首歌曲表现了孤独的牧羊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可以启发幼儿学习积极地排解孤独的情绪,在生活中用更积极的态度和更智慧的策略去面对消极情绪。学习演唱这首歌曲,还可以让幼儿感受优秀的音乐作品,体验演唱的乐趣,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经验,丰富审美感受。
教案备注[课时建议]第1课时教学详案[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旋律,体验歌曲幽默、欢快的风格,初步学习积极地排解孤独情绪的方法。2.能在图谱辅助下学唱歌曲,按照角色变换不同的音色进行演唱。3.体验师幼、幼幼合作进行接唱、合唱的乐趣。重点:学唱歌曲。难点:体验歌曲风格;学习积极地排解孤独情绪的方法。[活动准备]图谱PPT、原版电影片段《孤独的牧羊人》视频、伴奏音乐。
反思:
1.提高审美情趣,引导幼儿做一个快乐的人。
艺术有助于幼儿理解、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当幼儿通过歌唱活动感受到歌曲的歌词、唱法、节奏、风格等方面的美,产生了情感愉悦,也就感受到了牧羊人和山羊的快乐。在幼儿对歌曲感受与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当你孤独的时候,怎样让自己快乐起来呢?”幼儿能说出原本孤独的牧羊人用唱歌的方法使自己和山羊快乐起来,如果自己感觉孤独的时候,也可以学牧羊人唱唱歌。我启发幼儿“还有别的办法吗?”,幼儿又总结出诸多排解孤独情绪的办法,懂得要努力做一个快乐的人——这正是本次活动人文价值的体现。
2. 生成歌词创编活动,支持幼儿自发表现。
当幼儿能够唱出歌曲旋律时,一名幼儿意犹未尽地说“这歌太短了!”,我敏感地发现并生成了歌词创编的教学环节。在第二课时,我用“问题支架”启发幼儿使歌曲变长,“那我们请谁来唱歌呢?”,幼儿说出很多小动物;我运用“材料支架”支持幼儿表现,请幼儿把自己想请来唱歌的动物在纸上画出来,贴在黑板上;梳理歌词的时候大家发现,第一段第一句“高高的山上有个牧人”是地点,于是,孩子们把小动物按照生活范围进行分类,为“辽阔的大海里”选取了“鲸鱼”“海龟爷爷”“小小鱼儿”,为“宽广的大地上”选择了“奶牛”“黄狗爷爷”“小小花猫”。我引导幼儿把动物名称与歌词内容进行对仗处理,工整编排,后来,大家迫不及待地唱起了加长版《孤独的牧羊人》。
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说,教师应当为活动“营造了温馨、安全的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现”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满足幼儿艺术表现的需求,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感受,发展了幼儿的表现力、创造力,而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就是在大量的表现机会中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