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地区出土的两宋钱币研究

2017-06-05 14:18阴郭凤
文物季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通宝元宝铜钱

阴郭凤

大同地区出土的两宋钱币研究

阴郭凤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极大地刺激了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两宋统治者皆大量铸造钱币,因而各地出土的钱币也以宋钱居多。此时期的大同地区,先后被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所控制,大同不仅是其边防要塞,也是商品贸易之地,此地出土的货币较有特色。

宋钱 窖藏 大同地区 西京

钱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通过钱币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发展、冶金铸造和书法艺术的沿革演变,可以说小小的钱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北宋时期的铸钱数量超过前代,是我国历史上铸行铜钱和铁钱数量最多的时期。宋真宗时,铜钱的年铸行量已超过一百万贯,到宋仁宗时期年铸行量为三百万贯。南宋铜钱铸造量较北宋大为减少,从年铸行三五百万贯降到每年只铸行十五万贯左右。两宋铸造的铜钱多,在八九百年后的今天仍有体现,近几年出土的古代钱币中,宋钱占有很大的比重。

大同地区发现的钱币大部分是窖藏出土,有些是配合基建发掘的;这些是大同市考古所在发掘完成后移交到大同市博物馆的,钱币总数约15万枚,除去字迹漫漶不清、残碎的钱币,共清理出11万4千2百多枚,详情见下表。

附表 大同地区发现的宋代钱币

一、形制变化

两宋时期的钱币比较复杂,币种版别较多,其中尤以年号钱居多。宋朝在立国之初,太祖下令铸行“宋元通宝”钱,铸量较多,被称为“国号钱”,此钱多为顺读,背多有星、月文。宋钱的面额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百等,大同地区出土的宋钱多为小平和折二钱。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窖藏钱币年代跨度比较大,从战国、汉到明清都有出土,唯独宋代钱币出土数量最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宋代铸钱量之大。大同地区出土的钱币不仅有宋钱,也有其敌对政权的货币,反映了大同特殊的地理区位,不仅是各方政权急欲控制之地,也是商品贸易繁荣之所。

1.年号钱

即钱文随年号而改变。年号钱始于宋太宗,他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与此同时铸行“太平通宝”钱,后来又改年号为淳化,铸行“淳化元宝”,此时的年号钱还不是很规范。宋真宗时铸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和“祥符元、通宝”等,这时年号钱相沿成例。到仁宗时,所铸年号钱较多,他九次改元,九次发行年号钱,有“天圣元宝”、“皇宋通宝”、“庆历重宝”、“至和元、通宝”等,其中庆历钱也是宋代折二钱铸行的开端。宋代所铸年号钱最多的皇帝就属徽宗了,铸有“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十一种钱币。到南宋度宗时,铸有“咸淳元宝”,存世较少,是南宋最后一种年号钱。

宋代的年号钱,尤其是北宋有“元宝”和“通宝”两种,遇到年号中有“元”字,则此时期所铸钱币的钱文就只有“通宝”,而没有“元宝”,如“元祐通宝”。

从宋太宗开始铸造的太平通宝到宋度宗的咸淳元宝,共铸造发行了43种。

2.纪年钱

南宋钱与北宋钱相比,在形制上有些新变化,首先就是纪年钱的出现。所谓“纪年钱”就是在钱币背面添铸铸造年份的钱币。南宋孝宗于淳熙七年(1180年)开始在钱背铸出铸造年份;如淳熙七年铸的,就在钱背铸“柒”字,如果是淳熙九年铸的,就铸“九”字,这样对钱币铸造年份一目了然。纪年钱中除绍熙、嘉熙、大宋、庆元钱的纪年文字在钱穿下方外,其余均在穿上。其次是大额钱增加,当时西夏入侵,宋朝调大批军队到前线,扩军备战,导致军费开支骤增,朝廷就下令铸行虚额大钱。北宋铸行的最大面额钱是当十钱,主要集中于宋仁宗、徽宗两个时期,其他时间主要用折二和小平钱,而小平钱数量又远多于折二钱。南宋时,不仅增加了折二钱的比例,而且又铸行了当三、当五、当十、当二十、当百几种大钱。不过,大同地区出土的南宋钱币数量有限,未能就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钱文书法

不同历史时期的钱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到宋代时钱文书法较多,篆、隶、行、草、楷五体皆有,很多钱币不是出自名家就是皇帝亲自手书。

这些书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如皇帝亲笔书写的“御书体”。宋太宗时出现最早的“御书钱”,他亲自用行、草、楷三种书体写了“淳化元宝”的钱文,从此行书和草书开始见于钱文。此外,还有宋徽宗书写的“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等钱币也属于“御书钱”。

宋真宗时所铸的“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等钱文皆是小平钱、旋读、楷书体。神宗时的“熙宁元宝”为小平钱,钱文有篆、隶、行、楷四种书体;而“熙宁重宝”为折二钱,钱文有篆、隶、楷三体。哲宗时的“元祐通宝”有小平和折二钱两种,各有篆、行二体,钱文相传为司马光、苏轼等名人所书。

在宋代钱文字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瘦金体,它是宋徽宗创造的书法字体,也是楷书的一种。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所铸“崇宁通宝”、“宣和通宝”等文笔飘逸,铁划银钩,为古今一绝。

三、铜 锈

铜是一种化学成分较为稳定的金属,在常温恒湿的环境下只能生成一种薄薄的氧化层,但是在泥土中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不同的锈色。

大同地区出土的这些窖藏铜钱,表面锈蚀程度不一,有一部分钱币是浮锈,也就是浮在铜钱表面上的锈,一般是刚出土时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所形成的锈色,通常用软毛刷等去除不掉,但用硬器物擦刮,呈粉状剥离。还有一部分钱币属于面锈,它是在浮锈之下的一层锈,通常较厚,用硬器物除锈多呈块状剥离。

这些窖藏钱币的铜锈颜色有绿色锈、红色锈和蓝色锈,这些锈色的成因与铜钱的年代、金属成分、埋藏方式以及出土地域的土壤有着极大的关系。从大同地区出土的钱币看,有绿锈的钱一般表面坚硬,字迹不甚清楚,腐蚀比较严重;而红锈表面致密,字迹比较清晰,腐蚀程度较轻;对于蓝绿锈而言,它是由于埋藏地较潮湿,氧化层较松导致的。在这些钱币中有绿锈的近半数,蓝锈较少,红锈只是极个别钱币才出现。

四、与周边地区的贸易交流

宋朝时期,大同地区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呈现出多个政权交替管辖的局面,此地发现的钱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宋朝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贸易的往来,双方通过物钱交换,既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这些地区货币经济的发展。

1.与辽国

辽代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崛起于我国东北部。公元938年,原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辽,北京、大同等地正式归入契丹版图。从公元979年起,宋太宗多次出兵欲夺回幽云十六州,均以失败告终。辽兴宗于公元1044年升大同为西京,作为辽的陪都。辽对大同非常重视,派重兵把守,“非亲王不得主之”;而辽兴宗耶律宗真两次亲征西夏,都以西京大同为基地。同时大同地区也是双方榷场所在地,通过茶马等贸易来获取双方所需,在这期间大量宋钱流入辽境。

辽代早期主要使用宋朝钱币,以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地区最为集中。随后辽代工匠借鉴宋朝技艺,开始铸行年号钱,数量较少,而且每改一次年号就改变一次钱文。辽钱皆为小平钱,文字似隶似楷。由于辽国冶铸技术较差,制作工艺、外观和钱文都不如宋钱。

2.与金朝

公元1122年,金军主帅完颜宗翰攻占大同后,大同成为大同府和西京路的治所。在女真人统治中国北部的一百多年间,大同西京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大同地区作为金王朝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而存在,既是金国西北方的安全保障,又是南下进攻中原的依托。

金朝原来臣属于辽,后与宋结盟灭辽,之后又灭掉北宋。南宋由于军事上的连连失利,导致所辖区域缩减,最终偏安东南一隅。绍兴议和之后,与金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南宋朝廷每年向金统治者进贡“岁币”,与此同时,宋金两国边界贸易频繁,南宋钱币大量流入金境。

金朝境内铜矿少,导致铜冶开发不足,因而铸币甚少。据《金史·食货志》载:“金初,使用辽、宋旧钱。”直到海陵王完颜亮于正隆二年开始铸造钱币,即“正隆通宝”,钱质较为精良,边廓整齐,文字俊秀;此后也曾铸行“大定通宝”年号钱。金代铜钱形式效仿宋钱,但一般比宋钱更精美。这些钱币在大同地区也均有出土。

3.与西夏

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民族建立的国家。公元1038年元昊称帝,国名大夏,因地处宋朝西部,史称“西夏”。最初,西夏依附于宋朝,当宋太宗要结束党项在西北的割据状态时,西夏酋长李继迁对辽称臣纳贡,归附于辽,辽夏联盟形成。辽对西夏开设的榷场主要设置在黄河北岸的辽西京(今山西大同市)大同州天德军、云内州、东胜州和银瓮口等处。大同在此时作为联系西夏的桥梁纽带,因而在此地出现西夏钱币也不足为奇。

西夏大规模铸钱始于仁宗仁孝时期。他们铸币数量不多,同样使用宋朝钱币。西夏铸造钱币,有汉文和西夏文之分。其中,汉文钱有“天盛元宝(有铁钱)”、“乾祐元宝(有铁钱)”、“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等九种。书体以楷书为主,也有部分篆体和行体,都是仿造宋钱铸造的年号钱。大同地区出土的多是“天盛元宝”汉文钱。西夏钱币的铸造深受北宋钱币制度的影响。

1.王晓燕《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刘伟《钱币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姚斌《大同史略(上、下)》,北岳文艺出版社,2013年。

4.周树军《试论两宋时期“钱荒”的成因》,《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5.杨富学、陈爱峰《西夏钱币的流布区域及相关问题》,《西夏研究》2012年第4期。

6.杨海涛《略说宋代钱币》,《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1期。

7.脱脱《金史·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

8.刘秋韵《浅论宋代钱币书法艺术》,《书法与篆刻》2016年第3期。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

猜你喜欢
通宝元宝铜钱
西沙群岛考古发现的铜钱
铜钱草
遛狗记
吃个蛋饺,捡个元宝
扬州一座明代平民墓出土的铜钱释义
“建国通宝”钱考辨
金朝铜钱货币流通贮藏形态管窥
铜钱草
红杨梅 青杨梅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