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基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作的重要论述

2017-06-05 15:00耕荒
中国民政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政工作基层干部总书记

◎ 耕荒

努力把基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作的重要论述

◎ 耕荒

学习体会

重视基层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抓基层、打基础是我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鲜明提出:“执政重在基层、工作倾斜基层、关爱传给基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基层工作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要求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强化强基固本思想,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打基础,认真抓落实,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作的讲话精神,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多次论述了基层基础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意义,对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加强基层建设和基层工作,始终是我们党的建设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基础和重要方面。各级都要真正重视基层,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调研时指出:“基层工作很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希望大家都重视基层基础工作,为基层搞好工作创造条件。”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次强调了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基层是“根本基础”、是“力量支撑”,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总书记如此强调加强基层,原因就在于基层就是基础。基层事关党的执政基础、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党的基层和基层政府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执政的基石,是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渠道;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府建立在社会基层,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经常、最密切,能够直接听到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实际情况,知道群众的期盼,可以及时准确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可以及时准确地向群众宣传解释党和政府的主张和政策,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真正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基础。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要靠广大基层干部团结带领群众去贯彻和实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利益也要靠广大基层干部组织引导群众去实现。广大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

可见,加强基层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根本。基层基础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把基层基础工作牢牢抓在手中,丝毫不能放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对于民政工作来说,加强基层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各项政策的落实在基层。而长期以来,基层民政工作薄弱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特别是近年来,民政部门职责任务不断拓展,工作量明显增大,但民政系统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等基础性支撑条件没有相应增强,县乡基层民政部门工作负荷重、压力大的问题普遍存在,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此外,基层民政干部的能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单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真正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

2016年年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做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民、爱民、为民、惠民之心,察民情、接地气,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中国现当代以来的历史实践也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其中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基层实践探索,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早在2006年,他在《求是》发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社会和谐之基》一文中,就强调指出,“在基层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根本就在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2014年12月召开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提到改革的方法论,即改革需要试点,而试点要服务于全局,他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基层探索要关照全局。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10月13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时又一次强调基层探索的重要性,“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改革方案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利益调整中的阻力问题、推动改革落实的责任担当问题,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并且对基层探索提出了具体要求。

总书记深刻阐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重要关系。他强调,要发挥顶层设计对基层实践的引领、规划、指导作用,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因地制宜,聚焦具体问题,细化措施,细分责任,细排时间,把握好政策界限范围、尺度、节奏。基层改革创新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取得第一手材料。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

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主张的改革方法论。这是因为,“基层探索”是基础,是信息来源,是承认矛盾普遍性,是确立改革方向的客观源泉;“顶层设计”正是基于前者上尊重差异,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后的科学成果,从而促使改革真正源于群众关注、惠于人民。

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了解基层熟悉基层,他们的实践探索可以因地制宜,更加富有针对性。这为民政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要特别关注和重视来自基层的探索创新。为了解决基层民政工作薄弱问题,许多地方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有的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要求,充实加强基层工作力量,保障基层工作经费;有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基层事务性管理服务工作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接;有的采取设置公益岗位方式聘用工作人员;有的推行村级民政专干,健全基层服务网络;有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提高基层民政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说明我们只要真正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就能想办法真正服务基层,为基层开展好工作创造条件。

总书记重视基层还表现在对基层干部的真心关爱上。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和成长条件,保障他们的合理待遇,帮助他们深入改进作风,提高发展经济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化解矛盾能力、带领群众能力,引导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2016年7月,在宁夏调研时,又再次强调,“对广大基层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热情关心,在交任务、压担子的同时教方法、给条件,在有效约束的同时加强正向激励,让他们更有劲头、更有奔头”。

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民政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处在经济社会建设的最前沿。作为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干部是密切干群关系的主要渠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力量。总书记在这次调研中强调要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可谓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体现出中央对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和真挚情怀。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面临繁重而又复杂的工作局面,基层民政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同志反映,近年来民政职能不断拓展,任务越来越重,工作量是过去的几倍,但大多数基层民政单位的工作人员没有增加,工作经费也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人员不足等原因,当前基层民政工作队伍不太稳定,流动性较大;基层民政工作由于涉及到大量资金,不能出现任何闪失,工作压力大,常常有人提出转岗或设法调离,给基层民政工作带来了很大隐患;相对其他部门在乡镇设立的基层单位,人员数量、经费配备、工作强度、物质待遇、上升空间,民政基层单位都还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民政干部的积极性。总体看,基层民政干部负担重、压力大、待遇低,面临社会不信任、群众不理解、上级少关心的多重困境,他们期盼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已成为困扰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加强基层民政工作,既要发挥市、县和乡镇的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探索加强基层民政能力的办法和措施,也要加强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上下联动解决好这一问题。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给出了解答:“加强政策配套,形成鼓励基层改革创新的合力,最大限度调动地方、基层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针对基层工作特点和难点,推动职能下沉、人员力量下沉,建立与基层改革实际需要相匹配的权责体系。” “要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应当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系列改革措施,为基层干部做了不少“雪中送炭”的好事,包括全面实施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职级与待遇挂钩制度,着力提高基层干部工资水平等。各级民政部门要情系基层,真心关心基层,做到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让基层民政干部在工作中有“劲头”、在政治上有“奔头”,不让基层干部既辛苦又清苦,着力激发他们立足基层、扎实工作、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热情。

切实掌握加强基层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加强基层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其目标是实现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更加严密、责任体系更加清晰、服务体系更加高效、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在任务目标确立以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极为重要。毛泽东同志曾经将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形象地比喻为过河和有桥有船的关系。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就是瞎说一顿”。由此可见方法的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运用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如何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基层基础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脚踏实地、实干苦干,求真知、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基层民政工作服务困难群众,民政干部长期默默无闻奉献,这就更加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民政工作。基层民政工作做好了,就能把党和政府的惠民利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就能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享公平上取得新的成效。反之,则会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大局、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败坏民政部门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政工作平凡而伟大。另一方面,民政干部手中掌握一定的权力,特别是一些经费的分配权力,民政干部要正确行使权力,要把依法办事作为重要准绳,思想上时刻绷紧这根弦,行动上时刻对准这个表,任何时候都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牢记宗旨、牢记责任,自觉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民政工作需要长期与群众打交道,要真正了解、透彻掌握基层情况,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增强调查研究的本领,在融入基层服务群众中接地气、转作风、长才干。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突破口。“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论述,阐明自己的“民生观”,民生问题始终是让他牵挂的头等大事。他强调指出,基层工作要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有什么问题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群众需要什么就重点帮助解决什么;基层的改革探索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切入点;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民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到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到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无一不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对于做好民生民政工作的要求,始终向总书记的为民爱民亲民情怀看齐,高度自觉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工作指针谋划民生民政工作,高度自觉地以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推动民生民政工作,高度自觉地以讲话精神为基本标尺衡量民生民政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始终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当地实际、符合人民期待。

要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加强基层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他强调指出,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他特别强调了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指出“为群众办实事既要有诚心,也要讲方法。要使办实事的过程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过程,成为干部廉洁奉公、干净干事、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的过程”“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要认真贯彻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制度,大力弘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民政部门是人民群众的组织部。在某种意义上说,民政工作就是做群众工作。我们要牢固树立“为民爱民”理念,把“为民”当作民政工作的核心使命,当作党对民政工作的根本要求,将“爱民”视为做好民政工作的重要情怀,当作民政工作者最基本的素养和操守,让基层成为体现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用富有成效的工作成为践行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

要用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工作任务不落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美的愿景只能是空中楼阁,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不折腾,不反复,切实干出成效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作风问题关系事业成败,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特别是基层干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风更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长期蓄积起来,就必然侵蚀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他强调说,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事业,兴在干部作风,衰也在干部作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从严管党治党,以整治“四风”为切入点,出台作风建设“八项规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等等,从政环境正在变得澄净,政治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营造一个良好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决非朝夕之功。因此,总书记清醒地指出,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社会监督,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就要及时整改。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切实把从严治党和转变作风的要求贯彻于民政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深入基层一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进一步加深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而达到改进作风的目的。在了解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中推动基层能力提升,从根本上树立民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基层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清晰地勾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社区考察,叮嘱社区负责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同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我们要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 可以说,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做到了百姓关心期盼什么,党中央就重视关注什么,改革就抓紧推进什么。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要让基层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天天同居民群众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让群众衡量评判基层工作成效。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基层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要求我们各项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工作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工作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各项工作安排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

早在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基层单位存在的问题:从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等其他基层组织看,有的不关心群众冷暖,责任心不强,坐等上门多、主动问需少,用上网代替上门、用通话代替见面,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落实惠民政策缩水走样,机械执行、死板操作,好事办不好;有的工作不专心,在位不在岗,天天“走读”,有事找不着人,领导职责空置;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哄骗上级、糊弄群众;有的方法简单粗暴,对待群众态度恶劣、随意训斥,“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有的软弱涣散,服务群众意识和能力不强,办事不公;有的侵犯群众利益,克扣群众财物,个别地方的党政单位、干部拖欠群众钱款,打白条,耍赖账;等等。他强调指出,必须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再次分析了基层存在的问题,并深刻指明了这些问题的危害:当前,基层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基层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易发多发、量大面广。有的搞雁过拔毛,挖空心思虚报冒领、克扣甚至侵占惠农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有的在救济、补助上搞优亲厚友、吃拿卡要;有的高高在上,漠视群众疾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执法不公,甚至成为家族势力、黑恶势力的代言人,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蝇贪”感受更为真切。“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因此,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全会公报也强调,要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重点查处强占掠夺、吃拿卡要、贪污挪用等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挥霍浪费行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2017年1月8日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会议公报更进一步指出,要把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人民的心声、心愿、心念就是民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是最大的政治成就。落实党中央一系列为民务实的好政策,关键靠党的坚强领导,靠全面从严治党作保障。要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一级级向基层延伸,让广大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增加获得感,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应当看到,一些基层民政单位,也不同程度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虚报套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屡禁不止;利用人事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依然存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时有发生;一些损害民政对象利益的不正之风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对于这些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处。同时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用狠劲,努力取得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背后所蕴含的战略内涵,是从基层的战略地位出发,站在事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基层社会建设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就是要把管党治党、高压反腐的一系列行动拓展深化到基层各领域,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进而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跟党走的信心。我们要充分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是失职”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思想和行动的自觉;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在基层落地生根;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纪律建设向基层延伸,实现纪律教育的经常化和常态化;要敢于担当,尽责履职,推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向基层延伸;要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和巡察督查,推动党内监督向基层延伸;要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推动责任追究向基层延伸;要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推动惩治腐败向基层延伸,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猜你喜欢
民政工作基层干部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坚定履行新时代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政工作综述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