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发展对策

2017-06-05 14:17董广霞郭珈辛
中国环境监测 2017年1期
关键词:上岗统计人员制度

周 冏,董广霞,刘 英,包 蕊,刘 峰,郭珈辛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2.重庆市市政环卫监测中心,重庆 401121 3.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发展对策

周 冏1,董广霞1,刘 英2,包 蕊3,刘 峰3,郭珈辛3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2.重庆市市政环卫监测中心,重庆 401121 3.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

我国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不高、质量保障体系缺乏、数据综合分析不足等问题都与环境统计人才队伍的规模、稳定性和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文章从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内部条件的规范化管理,到外部环境制度的推行等方面进行了SWOT分析。制定了以加强环境统计岗位管理、设置获取证书的缓冲期限、建立激励配套机制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4条途径为核心的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综合发展策略,对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环境统计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SWOT分析;发展策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1]。环境统计数据体现了环境变化及环境保护的成效[2],已成为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3]。自1980年原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建立环境保护统计制度以来,环境统计工作在我国已开展30余年[4]。然而,依然存在环境统计队伍不稳定、环境统计人员业务素质总体偏低等问题,阻碍了环境统计体系的制度化和标准化建设[5]。随着环境统计的范围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拓展、数据准确性要求不断提高,环境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6],对高素质环境统计人才队伍的需求越来越大。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对健全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7]。本文采用SWOT(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分析方法[8],对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与预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SO增长型、WO扭转型、ST多元化与WT防御型策略相结合的综合发展对策,以期为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1 我国环境统计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我国环境统计发展现状

环境统计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准确的环境统计数据,既是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反映环境管理成效的落脚点。目前,我国环境统计制度已形成了包含600余项统计指标的统计体系[9]。“十一五”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大力推进环境统计制度改革[4],总量减排等也为“十二五”环境统计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随着环境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国家对环境统计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统计指标与范围不断扩大,环境统计数据日益成为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参考[10]。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统计工作的需求迫切[11],对环境统计工作在数据质量、统计范围、统计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12]。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健全环境统计机构、稳定环境统计人员队伍,努力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13]。因此,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应被提上议事日程。

1.2 我国环境统计队伍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与分析质量相对不高,缺乏可靠的质量保障体系,国际可比性差,环境统计数据失真的情况比较普遍[14]。上述问题都与环境统计人才队伍的规模、稳定性和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环境统计人员总体素质与培训力度及环境统计机构与环境统计人员配置均明显不足。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岗位培训体系为代表的美国[15]和主要职业培训形式为“双元制”的德国[16]相比,我国环境统计岗位培训存在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职业培训的法律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表现为环境统计业务培训覆盖基层环境统计人员的范围极其有限,使得基层环境统计人员在专业知识、知识面和操作能力方面都明显不足。在较长时期内,我国环境统计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季度末、年度末基层报表和资料汇总上报阶段,环境统计分析则大多处于简单的数字对比水平。同时,环保部门统计人员偏少,各级环境统计机构能力均显不足,尤其企业环境统计能力薄弱[17]。面对统计工作任务繁重和统计力量薄弱的矛盾,大多数环境统计人员均身兼数职,调动频繁,专职环境统计人员比例偏低,造成环境统计力量越往基层越薄弱,直接影响了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

2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SWOT分析

2.1 SWOT分析方法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WEIHRICH于1982年提出[18],在战略管理领域上被广泛运用。该方法可综合分析研究对象所处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形成相应的战略。其中,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为“内部条件或维度”,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为“外部环境或维度”[19]。

2.2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内部条件

2.2.1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优势(S)分析

实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完善环境统计人员培训、选聘、考核、激励、保障等机制,是环境统计人员队伍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高环境统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保障环境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是原始而真实的,其数据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环境统计的源头。因此,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对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环境统计任务日益增加,但从事环境统计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基层),大多在环境理论知识或统计理论知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且很少参加专门的岗位培训与继续教育,表现为操作能力不强。很多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仅满足于应付上级部门报表,少有对环境统计数据的研究与分析。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充分调动环境统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的内在积极性,使其逐步在工作中达到环境统计业务水平与政治素养的要求,为数据质量与分析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增强环境统计人员工作使命感,提高环境统计人才专业素质认同度。环境统计人员的不规范性,如兼职人员较多或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熟练等,会导致环境统计人员对环境统计工作不够重视,很难以积极的态度开展环境统计工作,从而影响环境统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加强在岗人员的责任心,增强工作使命感,使其充分认识环境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激发工作热情,以持续提升基层环境统计人员队伍素质和能力。

3)统一环境统计持证上岗要求,促进环境统计队伍规范化建设。当前部分环境统计机构已尝试实施持证上岗制度[20],但负责组织持证上岗资格考试的部门、实施内容与强度各异,且持证上岗中的“证”也不同,如岗位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统计从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给环境统计人员的管理带来不便。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对证书进行统一规定,使环境统计的岗前培训与人员管理达到统一化要求,促进环境统计队伍的规范化,为环境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提供先决条件。

4)有利于环境统计队伍的稳定,促进环境统计人员专业化发展。环境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工作连续性下降,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及环境统计队伍的稳定与管理。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加强环境统计岗位设置和规范持证上岗要求,以“证书”的形式稳定环境统计队伍,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保障业务培训覆盖环境统计核心人员,促进环境统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5)提高环境统计工作管理水平,为环境统计工作法制化打下良好基础。环境统计数据因任务重且环境统计人员组成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或对环境统计工作重视与配合力度不够,存在瞒报、虚报、拒报、漏报的现象。环境统计数据失真,既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国家对环境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实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是政府对环境统计工作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环境统计管理从行政管理向制度管理的一个重要转变。

2.2.2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劣势(W)分析

任何制度变革,本质上都是利益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实施过程中必然会触动到部分人群的利益[21]而产生阻力。同时,也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初期容易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

1)环境统计人员数量可能暂时性减少。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实施初期,部分在职环境统计人员因没有经历岗前培训或岗前培训不够,缺少取得环境统计上岗证书的信心,出现换岗或离职的倾向,使得现有环境统计人员数量减少。同时,因实施初期环境统计人才市场与相应培训机构尚不成熟,环境统计新晋人员到岗延迟。在职人员的离职与新晋人员的延迟都可能使得环境统计人员数量暂时减少,这对基层环境统计人员数量本已偏少的现实来说,环境统计工作压力相对增加。

2)部分高龄环境统计人员可能不适应新的制度。由于环境统计人员的频繁调动,长期从事环境统计、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比例较小。其中年龄大的人员,可能不适应或不愿意参加岗位培训取得上岗资格。同时,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还将带来一系列相关制度措施的变革,上述人员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短期内可能出现人才流失。

3)“证书”的片面性。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要求上岗人员必须具备该岗位规定的上岗条件,而上岗证书则是上岗人员具备上述条件的资格证明。因此,上岗证书被给予了一种“权威性”。部分人员,甚至对环境统计工作不感兴趣的人员,可能将取得“证书”作为最终目标,采取片面的“应试”努力取得“证书”。由于环境统计工作复杂、内容繁琐,岗前培训内容并不能覆盖环境统计工作的全部内容。因此,拥有上岗证书的人员还必须通过后期的培训、业务积累和考核,才能充分具备环境统计工作要求的业务素质。

2.3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外部环境

2.3.1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机遇(O)分析

环境统计工作自开展以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基本反映了污染现状及治理水平情况,摸清了部分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服务作用。随着环境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环境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统计指标和统计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给环境统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论断和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部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强调要建立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环境统计数据将成为建立这一评价体系的重要支撑。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是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总体素质与业务水平,确保环境统计数据质量,促进环境统计工作全面系统与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

2)我国对环境统计工作的高度重视。2006年9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环境统计季报制度〉的通知》(环办函〔2006〕543号)。与“十五”相比,“十一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继续在扩大调查范围、充实调查项目、提高数据质量要求和数据分析利用水平等方面进行了改进。200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发〔2007〕37号),要求“加强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改革环境统计方法,开展统计季报制度,全面、及时、准确提供环境综合信息”[4]。201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要求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在新的形势下,政府的宏观政策将促进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发展。

3)政府对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推进。我国2009年修订的《统计法》在第四章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中的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施统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评聘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保障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2007年修订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也明确规定了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对于环境统计而言,2006年颁布的《环境统计管理办法》中规定了环境统计人员的稳定性、业务培训、职权、奖励与惩罚等方面,但未对环境统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进行明确规定。

为贯彻落实全国环境统计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将环境统计能力建设列入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并加大对环境统计工作支持力度的契机,提高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率,四川省环保厅、省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环境统计工作的通知》(川环函〔2012〕10000号)指出,要“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和再教育制度,力争3年基本实现全省从事环境统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在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工作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3.2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挑战(T)分析

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起步晚,加之环境统计工作是一项严肃且任务繁重的工作,制度实施中可能面临如下挑战。

1)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起步晚,配套制度建设内容较多。我国环境统计工作于198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展开,要求每年编制环境统计年报资料和环境统计分析报告,至今已开展30余年。但环境统计持证上岗起步较晚,200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发了《环境统计管理规定》(油质字[2001]87号),要求该企业环境统计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22]。2002年原铁道部建立铁路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23]。之后,福建省(闽政〔2008〕5号)、四川省(川统计〔2012〕27号)、江苏省(苏政发〔2011〕167号)也陆续提出了对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但在全国范围尚未做出明确规定。且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健全的配套机制,如激励约束机制(职称、晋升、工资)、市场准入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实施的难度。

2)环境统计机构实施持证上岗制度积极性可能不高。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需要环境统计机构的积极配合。然而,部分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提供真实数据,或对环境统计工作重视与配合力度不够,存在瞒报、漏报、虚报、错报现象[24]。部分机构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机构环境统计制度不健全,没有明确设立环境统计职能部门或环境统计工作岗位等。因而,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可能会受到部分“问题机构”配合度不高及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

3)部分优秀人才长期从事环境统计工作意愿较小。由于环境统计工作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环保工作的各个方面。工作性质虽然相对繁琐,却很难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使环境统计工作缺乏吸引力[12],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因此,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需要重视配套的激励机制。

3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发展对策

3.1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SO型增长型策略

SO增长型策略是制度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共同产生的一种增长型主导的战略。该战略充分抓住持证上岗制度在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素质与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增强环境统计人员信心、完善环境统计工作的同时,利用我国环境统计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及政府对环境统计的高度重视与推进持证上岗制度的机遇,在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相互一致的情况下,采取有利于该制度实施的策略。

从现有机制体制配置来看,关于环境统计工作的具体运行与管理机制方面较为全面,而关于环境统计岗位与人员的管理机制相对薄弱。对环境统计岗位设置和环境统计岗位的要求缺乏明确和统一的规定,成为环境统计队伍流动性大、综合业务素质总体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和优秀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基层环境统计机构和企业而言,环境统计人员的配置更具有高度的临时性和随意性。因此,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在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环境统计岗位设置、环境统计持证上岗要求、环境统计岗位培训及考试与认证、环境统计工作激励机制等方面,以突出环境统计工作具有高度的不可替代性,明确环境统计岗位的上升空间和环境统计人员的晋升途径,充分体现激励为主的原则和机制体制配套的原则。

3.2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WO扭转型策略

WO战略是为利用制度实施面临的机遇,努力克服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可能引发的环境统计人员数量暂时减少、经验人才流失、证书涵盖内容不全及“持证”目的过强的劣势而提出的策略。当外界环境提供的机遇与制度内部的因素不相适应时,持证上岗制度的优势再大也将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对该制度的实施提供或者追加相应的资源,以促进制度实施内部的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变,从而迎合外部的机遇,促进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更好地发展。

在制度实施初期,为避免环境统计人员数量出现暂时性减少,需要预设在职环境统计人员取得环境统计上岗证书的时间,如在规定期限内达到上岗要求则无需离职。针对年龄较大、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环境统计人员,在考试办法设计中,可设置免试条件,对上述特殊人员的考试办法做出调整,以维持现有环境统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同时,不断完善岗前培训内容,提高证书的“含金量”。此外,加强已上岗环境统计人员的考核工作,促进其业务素质的持续提升。

3.3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ST多元化策略

ST策略是制度的实施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面临的挑战而产生的多元化发展战略。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面临的挑战,与相关制度在其他领域中实施的情况类似。此时,应通过创新来促进环境统计工作的发展。

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增强激励措施是这一策略的主要措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是环境统计体系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并纳入方针目标的管理。具体而言,要重点研究环境统计人员培训层次、人才规格、数量、比例,制定出长远与近期的培训规划。研究当前提高环境统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完善、巩固、提高持证上岗培训及相关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环境统计机构对配合持证上岗制度实施的积极性,同时使优秀人才认识到环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与前景,增强其从事环境统计的工作意愿,提高环境统计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3.4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WT防御型策略

WT战略指针对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实施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策略。本着法律平等和制度公平原则,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理所应当涵盖所有环境统计人员,但鉴于我国目前环境统计人员队伍并不稳定,同时考虑到减小制度推行的阻力,需采取防御性策略。以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积极性为出发点,遵循激励为主的原则,将劣势最小化处理并解决挑战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环境统计工作中已制定了表彰环境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办法,在提高环境统计机构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上述办法奖励人员范围有限,且不能满足环境统计人员的多层次需要。马斯洛(MASLOW)“需要层次理论”[25]认为,激发动机的基础在于人的需要,并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5个层次。低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26]。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仍以原来的方式进行激励,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直接采用高层次奖励,则奖励范围有限,并可能挫伤较多人员的积极性。因此,要提高激励成效,首先需要明确激励对象及其所处的需求层次,并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激励办法。通过对环境统计工作人员的调查,其主要需要也可大致分为生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荣誉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表彰办法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环境统计工作人员荣誉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满足环境统计人员及其需要的广泛性和层次性方面还远远不够。因此,需重点考虑从职称、晋升和工资方面进行激励。

此外,持证上岗要求范围可以采取由“局部”到“全面”的策略,对于人员资格的界定,还需兼顾统计从业资格的要求、人员专业背景及学历和学位情况、现有环境统计岗位设置与队伍规模。无论对环境统计机构还是环境统计人员,均可先从政府环境统计机构与人员开始,逐步拓展到调查对象(企业),最后再试点第三方环境统计机构。

3.5 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发展策略的综合分析

SWOT分析矩阵可将各维度的要素进行匹配与组合,以形成不同的发展策略[27]。如图1所示,SO增长型策略以环境统计岗位设置与要求、岗位培训及考试与认证、坚持激励为主的目标导向为主。WO扭转型策略主要通过为在岗环境统计人员取得“证书”提供缓冲期限,修改、完善相关方案并循序渐进,加强入职后的岗位考核,以消除部分环境统计人员与环境统计机构的顾虑。WT防御型策略主要以加快配套规章政策的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以减小劣势,并增强迎接挑战的信心。

图1 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发展对策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 China

综合而言,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可从加强环境统计岗位管理、设置取得“证书”的期限、建立激励配套机制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4条途径探索有效的发展策略,克服制度本身存在的劣势与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保障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顺利实施,从源头提高环境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环境统计体系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实现。

4 结语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均对统计人员从业资格具有明确规定或实施办法,环境统计工作的具体运行与管理机制方面也较为全面,且近几年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有所增强,表明我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实施条件已基本具备。从内部条件来看,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可提高环境统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与环境统计数据质量,增强环境统计人员信心,且有利于环境统计的规范化管理,但同时也可能带来环境统计人员数量的减少与部分人员的流失,以及“证书”带来的管理问题等。从外部环境来看,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的推行在受政府鼓励与环境统计工作受到重视的同时,也可能受实际情况的制约。本文通过对这2种维度进行的SWOT综合分析,制定了以加强环境统计岗位管理、设置取得“证书”的期限、建立激励配套机制和完善培训考核机制4条途径为核心的综合发展对策。

由于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推行起步较晚,其配套规章制度建设任务较为繁重,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不断摸索。除做好环境统计持证上岗制度本身工作,对环境统计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具体明确要求,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确保各项标准化要求落到实处外,还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以《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国家统计基本法律法规为基础,根据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管理和规范环境统计工作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和规范环境统计数据管理制度、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和形成完善的数据质量审核、评估、核查制度等。

[1] 邓小林,姜冰华. 开展环境保护监察工作的探讨[J]. 中国环境管理,1994(2): 33.

DENG Xiaolin, JIANG Binghua.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pervision[J]. China Environmental Managerment,1994(2): 33.

[2] 廖慧彬,丁强,刘芳,等. 加强环境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 86.

LIAO Huibin, DING Qiang, LIU Fang, et al. 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work[J]. Resources Economization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5(1): 86.

[3] 陈默. 我国环境统计改革思路[J]. 中国统计,2007(12): 8-10.

CHEN Mo. Reflections on the reform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 China[J]. China Statistics,2007(12): 8-10.

[4] 彭立颖,贾金虎. 中国环境统计历史与展望[J]. 环境保护,2008, 390(4): 52-55.

PENG Liying, JIA Jinhu.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8, 390(4): 52-55.

[5] 李锁强. 对我国现行环境统计的思考[J]. 中国统计,2003(8): 20-22.

LI Suoqiang.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 China. China Statistics,2003(8): 20-22.

[6] 叶文建. 提高环境统计能力为环境管理服务[N]. 中国环境报,2012-12-27(1).

YE Wenjian. Improve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capacity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ervices[N]. China Environmental News,2012-12-27(1).

[7] 高中华. 浅谈公路行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管理[J]. 科技视界,2014(23): 330.

GAO Zhonghua. Introduction to certificates management of highway industry practitioners[J] Science & Technology Vision,2014(23): 330.

[8] DZONZI-UNDI J, LI S. SWOT analysis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for China and USA: its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 74(8): 6 395-6 406.

[9] 环境保护部. 关于开展2014年度环境统计年报工作的通知(环发[2014]152号)[EB/OL].[2014-10-28]. http://news bjx.com.cn/html/20141028/558594. shtml.

[10] 刘颢刚. 污染物减排与环境统计工作中的思考[J]. 中国金属通报,2009(13): 40-41.

LIU Haogang. Reflections on pollution re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work[J]. China Metal Bulletin,2009(13): 40-41.

[11] 周冏,景立新,王军霞. 中荷环境统计体系对比研究[J]. 环境保护,2013, 41(7): 75-77.

ZHOU Jiong, JING Lixin, WANG Junxi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Holland[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3, 41(7): 75-77.

[12] 齐珺,魏佳,罗志云. 对我国环境统计制度的思考和建议[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 36(2): 66-69.

QI Jun, WEI Jia, LUO Zhiyun.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system in China[J].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1, 36(2): 66-69.

[13] 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统计处. 改革完善环境统计管理和制度体系[J]. 环境保护,2010(7): 17-19.

Department of Pollution Emission Control Statistics Branch,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form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management and system[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0(7): 17-19.

[14] 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 加强环境统计推进污染减排[J]. 环境保护,2010(7): 14-16.

Department of Pollution Emission Control,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to promote pollution reduc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10(7): 14-16.

[15] ARREOLA-RISA C, VARGAS J, CONTRERAS I, et al. Effect of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certification for all prehospital personnel in a Latin American city[J].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07, 63(4): 914-919.

[16] GÖRLITZ K. Continuous training and wag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a comparison-group approach[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11, 30(4): 691-701.

[17] 王鑫,赵学涛,吕卓,等.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环境统计直报数据质量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 中国环境监测, 2014, 30(6): 36-41.

WANG Xin, ZHAO Xuetao, LYU Zhuo,et al.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statistical data direct reporting and quality control for national key supervision enterprises[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hina, 2014, 30(6): 36-41.

[18] WEIHRICH H. The TOWS matrix—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J]. Long Range Planning, 1982, 15(2): 54-66.

[19] Markovska N, Taseska V, Pop-Jordanov J. SWOT analyses of the national energy sector for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J]. Energy, 2009, 34(6): 752-756.

[20] 四川省环境保护厅. 关于报送四川省环境统计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的通知(川环办函〔2014〕28号)[EB/OL]. [2014-02-28]. http:www.schj.gov.cn/cs/pfkz/201402/t20140228_53717.html.

[21] 朱冬亮,程玥. 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纠纷及原因分析[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3): 4-16.

ZHU Dongliang, CHENG Yue. Analysis of forest tenure disputes and reasons in the reform of new collective forest right system[J]. 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2009(3): 4-16.

[22] 王淑梅,张芳,李英芹,等. 加强环境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09, 19(4): 41-44.

WANG Shumei, ZHANG Fang, LI Yingqin, et al. 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work[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Oil & Gas Fields, 2009, 19(4): 41-44.

[23] 卢建敏. 铁路环境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班在京举办[J].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2, 29(5): 212.

LU Jianmin. Certificate training of railway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staff held in Beijing[J]. Railway Energy Saving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2002, 29(5): 212.

[24] 贾曼. 重视环境统计工作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J]. 山东环境, 2003(5): 47.

JIA Man.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to better serve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J] Shandong Environment, 2003(5): 47.

[25] MASLOW A H.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1): 370-396.

[26] 蒋霞. 关于中美两国工作激励的跨文化比较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JIANG Xia. Intercultural study of work motivation of Chinese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Americans[D]. Shanghai: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7.

[27] 解文银. SWOT分析框架下的DX社会组织创业中心的发展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 2013.

XIE Wenyin.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DX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 service centr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WOT analysis[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2013.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 China Based on SWOT Analysis

ZHOU Jiong1, Dong Guangxia1, LIU Ying2, BAO Rui3, LIU Feng3, GUO Jiaxin3

1.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Quality Control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re, Beijing 100012, China 2.Chongqing Municipal &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Monitoring Department, Chongqing 401121, China 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 China faces the problems of low data quality, lack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insufficient dat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hich are close related to the scale, st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talent team for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SWOT analysis from internal factors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carrying out certification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were carried out. Further, combined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certific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in China were given. It is focused on 4 key approach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position management, setting a deadline for obtaining the certificates,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and improving the train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can be well achieved by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personnel from headstream, and by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from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certification system;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strategy

2015-12-22;

2016-04-24

周 冏(1983-),女,贵州六盘水人,硕士,高级工程师。

刘 峰

X830.5

A

1002-6002(2017)01- 0036- 08

10.19316/j.issn.1002-6002.2017.01.06

猜你喜欢
上岗统计人员制度
“持证上岗”倒逼父母做个称职家长
父母持证上岗不现实 补上育儿课刻不容缓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父母持证上岗』建议背后有深意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内蒙古:农畜水产品将“持证上岗”
事业单位统计人员现状分析
某些单位的制度
医院统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