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黄桃叶,陈安东,缪加伟
高校大学生创业过程的分析研究
——基于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模型的时政分析
张玲玲,黄桃叶,陈安东,缪加伟
通过立足于创业行为过程的观点,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三个阶段面临的不同难题,并利用Timmons创业过程理论模型,综合研究了高校大学生创业的不同阶段和影响创业过程的不同因素。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中的问题,从个体、家庭、高校及社会四个层面提出解决方案,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参考。
“互联网+”;大学生创业;Timmons模型;创业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互联网逐渐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互联网+”也成为了传统行业和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背景。而基于“互联网+”创业的广阔市场前景更加吸引着无数高校大学生投身于创业潮流中。
仅仅几年的时间,基于“互联网+”创业的队伍就快速发展壮大。互联网+创业的英雄不断涌现,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创业“奇迹”。而共青团组织的“寻访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帮助高校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实际困难,切实帮扶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成为重中之重。
在创业过程理论模型的研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就是Timmons创业过程模型。Timmons模型紧密联系了现在和将来,其优点是立足现在,把握全局,放眼未来。由于Timmons模型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所以本文基于Timmons模型,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基于Timmons模型,本文认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过程可分为创业准备、企业初创及企业成长三阶段。而通过实地调研所得数据表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业三阶段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商机、资源和团队。
(一)创业准备阶段
调查数据显示,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考虑,78%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准备阶段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都是寻找和捕捉商机。因此可得知在创业准备阶段,选择商机是重中之重。然而大学生在选择商机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以下问题的存在。
(1)过度强调市场空缺,忽略经营风险
在选择商机时,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大多注重寻找市场空缺,强调市场需求及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却忽略了新产品或新模式面临的经营风险,从而导致创业失败。
(2)商业模式层次低,可替代性强
“互联网+”创业推动了不一样的创业潮流,然而大学生创业者受自身水平限制,所选择的创业商业模式大多层次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且技术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强。因此,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不高。
综上所述,在创业准备阶段,不论是传统创业还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型创业,高校大学生创业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准商机,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在这个阶段,创业资源有限、团队还不成熟,所需要的就是一个明确的互联网商业方向。大学生创业者这个时候所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创造力和机会识别能力挖掘和选择可靠的商机,并寻找相关方面的导师,论证创业方向的可行性。同时还要扩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在多方面的信息流通下更好地选择创业商机,为成功创业走好第一步。
(二)企业初创阶段
通过创业准备阶段识别并抓住商机后,大学生创业者应该致力于把创业想法变成现实。抽样调查显示,43.8%的创业者认为筹集企业设立资金是企业初创阶段的重心,还有28.5%的创业者认为整合企业相关资源也很重要。可见在企业设立阶段,关键在于实现资源和商机的匹配,特别是筹集企业设立资金。然而高校大学生大多缺乏设立企业所必要的资源,且获取资源的渠道有限,资源困境严重困扰着大学生创业者。
1.缺乏合适的人力资源
受高校大学生创业者自身限制,其创业团队成员多为本专业同学,不容易吸收到其他院校专业合适的人才。且创业团队成员大多凭“关系”建立,人员资源配置不合理。同时受大学生自身学习水平限制,技术型人才较缺乏。
2.大学生创业项目资金支持有限
大部分大学生创业企业已申报创业项目并得到了一定的资源支持,如来自项目的资金、场地和专家指导。然而,由于条件有限、沟通不充分等原因,创业项目提供的资源支持存在与创业者需求部分脱节的状况。而大学生初创企业得到的资金帮扶更是有限。
3.市场信息繁杂,缺乏有效辨别力
“互联网+”环境下,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多样、成本低廉,信息繁杂。创业者作为在校大学生,与社会有一定脱节,所思所想存在局限性,对市场信息的把握往往不是很准确,很难准确判断经营风险并做出相应对策。导致初创企业根基不稳且缺乏应对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二)企业成长阶段
抽样调查数据表明,60.8%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创业团队。一个互补的、合作的、高效率的创业团队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者理论上可方便且有针对性的寻找并选择创业伙伴。然而,实际中大学生创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同班或同寝室的同学,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关系趋向一致,不利于创业企业的全面发展。
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人才的挽留和引进更是难题。首先,创业团队部分成员面临毕业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企业缺乏有吸引力的资源留用人才。同理,也缺乏足够能力吸引社会上的人才。部分创业团队为保证人力资源,吸收的新成员主要来自低年级学生,其专业知识不足,培养压力加大。而创业团队成员的频繁变更又进一步影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
(一)个体层面
大学生创业者要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拓宽眼界,利用互联网各渠道仔细甄选市场信息,从而识别真正的商机。同时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准备阶段,要审慎选择商业经营模式并仔细考虑盈利模式,做好应对竞争和风险的充分准备。
1.抓住有利政策支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创业门槛降低、竞争激烈。大学生应多关注创业政策信息,利用政府和社会支持将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行动,利用资金扶持使创业企业走上正轨。
2.理性选择创业项目。把握好市场定位,发展电子商务在管理、运营、技术等面临的风险因素,做好创业前的规划,审时度势,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审慎开展创业项目。
3.培养创业素质。创业并非易事,大学生在进行“互联网+”创业时,不仅要具备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和风险意识等;还要具备坚毅的品质,不断学习、敢于当担,勇敢应对创业中的困难和挫折。
4.团队合作共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团队成员的协调和可持续性问题,为此在创业准备阶段,需要结合各个专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优势互补。在企业初创和成长阶段,随着企业的壮大,不断融入团队新生力量,为此需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团队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成员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团队基础。
5.风险规避。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风险和危机,创业者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做好风险规避工作。为此,需要重视市场调查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尽可能来规避市场风险。对于财务风险,应聘请专业人才进行风险财务分析,优化资源和财务配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群体层面
高校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创业素质,带动创业氛围。大学生创业者可主动组织建立大学生创业组织或利用已有类似性质的社团协会,成立一个创业交流分享平台,来帮扶大学生创业,树立更具实操性的创业观。“互联网+”环境下,更利于整合利用资源,大学生创业者可联同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导师进驻平台分享经验并指导大学生创业。
同时,创业比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讲堂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开拓视野、锻炼创业技能的好平台。在校大学生应积极把握机会,学习创业经验,结识各专业人才,为以后的创业活动做好知识、技能储备。
(三)高校层面
1.高校需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学生创业扶持平台。推动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基金,向社会各界广泛吸纳资金,为开展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2.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导师培训,为大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创业指导,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素质。积极与企业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完善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丰富大学生的创业体验,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园,搭建多种类型的创业平台,学生通过在创业园内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和规划,为将来创业积累一定的经验。
3.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寻求政策支持。高校应及时迅速的将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传递给大学生创业者,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合法创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四)社会层面
1.法律规范。重视大学生创业扶持相关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互联网+”环境提出并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切实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
2.地方政府可利用互联网资源搭建创业平台。开设专题讲座,将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领进门”,为大学生创业者开展行业趋势、技术维护、运营推广等操作培训;另一方面帮助成长期的大学生创业者“快提升”,针对创业发展现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并提供相应支持。
(五)建立政府、高校、社会为主体的创业扶持联动机制
1.提高创业思想观念。政府、学校、社会通过沟通宣传,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提高家庭和个人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舆论环境,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社会价值,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同时,高校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高新区和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基地、创业辅导、成果转化以及项目合作渠道。
3.完善融资体系。设立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联动的创业基金,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
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改善大学生就业结构和缓解国家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涉及哪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去解决,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帮扶大学生成功创业,是一项涉及个人、群体、高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和社会各届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经验,顺应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内容,致力于推出切实可行的保障大学生创业的举措,全方位保障大学生创业,努力提高“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1]卢新文.基于Timmons模型的中国大学生创业过程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5):005.
[2]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114-120.
[3]吴易明,钟冠青.在校大学生创业之困境与出路——基于广外学生创业群体的调查 [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04): 48-52.
[4]李闻一,徐磊.基于创业过程的我国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04).
[5]李炳论.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27):14-16.
[6]王晓敏“.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难点与突破研究[J].管理观察,2015,(12).
[7]李相银,林玉伟.Timmons创业模式的分析与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8,(09).
张玲玲,女,安徽铜陵人,安徽大学商学院;
黄桃叶,女,贵州黔东南州人,安徽大学商学院;
陈安东,男,安徽天长人,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缪加伟,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大学商学院。
G52
B
1008-4428(2017)05-1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