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 高东广
抢占战略制高点 打造融合新格局
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 高东广
习近平主席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主席要求,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些重要思想是对富国强军的科学设计与整体布局,是习近平主席治党、治国、治军方略的最新思考和最新发展。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推动国家经济与国防和军队建设双向拉动、相互促进、持续发展的战略引擎,是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军队后勤是国家经济与军队建设的重要桥梁,整个后勤系统最具军民通用性与两用性。军队后勤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担当,强化战略规划,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法治保障,凝聚各方力量落实好军民融合发展这个大战略,努力推进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后勤系统锐意进取、奋力争先。
2016年,军民融合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军队后勤建设实际上大多是军地“结合部”的工作,与经济社会联系越紧密,将地方资源转化为保障力的速度就越快、成效就越好。西方国家军队的社会化保障程度较高,军队通常不直接经手经费,而是提出需求,由地方实施配送保障,保障效益和效率较高。这些做法对我国军队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要自觉地将军队后勤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体系中,推动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发展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由零打碎敲向全面系统拓展,由自主自发向统一主导迈进,勇于创新,加强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发展中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发力,让军地资源融合更深、富国强军效益发挥更充分。
在思想上,要确立全新的深度融合理念。任何事物的发展首先都是从新的理念确立开始的。只有切实强化军队后勤部门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意识,培养融合思维,掌握融合方法,才能使军队后勤领域军民“融合通”。
一是要真知、熟知融合的意义。在现代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组织军队后勤保障,仅依靠军队后勤部门自身有限的保障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地方力量,挖掘全社会巨大的后勤保障潜力,才能有效地获得未来作战所需的高强度、高消耗的后勤保障。
二是要吃透融合的要义。军队后勤军民融合的目的就是要打造国家与军队后勤资源共享、集约保障的超大服务平台,一旦有战事,迅即形成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强大的战时保障体系,这本身对敌人也是一种威慑。毛泽东主席强调,要加强我国战略后方建设,使之有更可靠的战略物质保障,这也是对敌人形成威慑的重要基础。习近平主席深刻地指出,“强国强军必须强后勤”,道理也在于此。
三是要打造融合的链条。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不仅仅是军队后勤与地方相关部门、专业简单相加,而是要打造职能明晰、顺畅高效的军地“融合链”。军队保障资源有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要着力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打造一个“共同体”,挖掘社会潜力、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集约建设,使军地资源联结得更紧密、融合得更深入,富国强军的综合效益发挥得更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2016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一时期,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关联性更强、兼容度更深,为我国军队后勤领域实现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程度的军民融合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军队后勤部门要自觉服从大局,把后勤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整个体系中去。另一方面,要狠抓融合共享,充分借助军民整体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共享最新技术,既面向市场又面向战场,既关注平时又着眼战时。努力构建以军地一体的运输投送体系、军地统筹的军事设施保障体系、军民共享的医疗卫生体系、军地联保的军需能源体系、军地衔接的军人生活待遇体系、军地协作的军事采购体系、依托社会的生活保障体系、军民兼容的科技信息体系、军地协同的应急动员体系等一系列分体系为支撑的后勤军民深度融合格局。
“服务性”是后勤的主要属性。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为服务军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领域,必须在深度融合上拿出新举措、见到新成效。
一要拓宽领域。按照“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的要求,着力扭转当前融合领域窄、进展慢、成效不高的局面,把人才培养、生活保障、物资储备和装备研发等少数领域的军民融合,向教育、科研、物流、通信等多方面深化拓展。坚持做到由军民物资融合保障向装备技术融合保障转变,由人力密集型保障向智力型保障转变,由经济领域融合向国家安全利益融合转变,不断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双方受益。
二要提高层次。对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要用创新的办法妥善解决。国家有关部门应为参与军民融合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为国防动员力量提供平时优先参与相关建设的权利,对战备物资代储的企业可采取列为专项或借力国家补助等途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为军队服务的标准和质量上,做到关键时刻用得上,重要行动保障好。
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军队建设发展要精准,做到精准谋划、精准规划、精准部署、精准落实、精准检验。”军队后勤部门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出的每项政策制度、制订的每项计划、开展的每项工作,都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五个精准”的要求。要积极推动军队后勤领域军民融合建设、管理、运行模式的精准化。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切实探索出特点规律,并适时转化为后勤军民融合的政策制度和实践指导成果。要克服惯性思维,克服不讲精准、不重量化、概略估算,凭经验、拍脑门办事的积弊。为此,要坚持需求牵引,努力形成军民融合良性发展格局。
ALL ABOUT军民融合不一样的角度和观点
高东广,军事战略专家,研究生导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国防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正式出版军事理论专著20部,发表学术文章280余篇,获学术大奖60余项。
唐塞丽,现任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长期从事军民融合、国有企业改革、品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多项相关课题研究,参与编写了《品牌管理》等书,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
康斯贝,现任职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中心,长期从事军民融合、事业单位改革、国外宇航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课题研究,以及《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编著等工作。
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切实搞清军事需求,加强军队后勤军民深度融合需求论证,破解深度融合矛盾与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地方工业部门拥有了更多的可满足军队需求的技术和产品,也具备了更强的研发能力来保障军队需要,应尽可能地将军队后勤各项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明确、细化,并将其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要加强军地双方需求对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向良性互动。在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军地双方是军民融合任务的两个责任主体,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既互为条件,又互为依托。必须兼顾军地双方需求,统筹双方资源,形成有效合力。对于军队相关部门来说,全面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等综合实力,特别是与军队后勤科技、装备、能源建设紧密联系的相关产业及行业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是提出科学、合理的需求目标的重要前提。对于地方相关部门和企业来说,只有将满足军事需求与实现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相关需求有效对接,才能调动相关各方参与融合的积极性,才能推动精准发力、精准落实。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国家经济与国防建设的资源是有限的,而创新驱动挖掘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创新驱动,各系统、各要素才能被充分激活,进而产生倍增效应。各国的国防建设实践表明,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发轫于军队后勤,不仅推动了保障领域的深刻革命,也带动了军队和国家建设。军队后勤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本身就是开拓创新的事业,运行机制、政策制度、效益评估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在探索中发现问题、破解矛盾。
当前,我国军民融合正在向更深的层次迈进,任务更加繁重,迫切需要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有效破解各种融合难题和困局,提高融合质量和效益。要紧紧围绕保障能力提升,依靠改革激发动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思想桎梏,形成适应军队后勤军民融合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工作思路。要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制约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完善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军队后勤科研生产管理和采购体制机制,改进论证决策、审批监督和综合协调机制,为优质社会资源进入军队后勤领域提供制度保障。要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改革创新,在兼顾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同时,要用创新精神大胆探索“盲区”、突破“禁区”,找到推动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突破方向和实现路径,找准军民深度融合的切入点、结合点,解决好融合边界、集成创新、实践载体等问题,促进军地有限资源的要素重组和互通共融,不断拓展军民深度融合的新领域。
习近平主席强调,推进改革、消除各方面弊端,要坚守法治精神,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军队后勤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牵扯面广、涉及领域多,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法律层面都有许多开拓性工作要开展。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充分运用法治的规范性、引导性和强制力,冲破狭隘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利益格局的藩篱,切实解决制约军队后勤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难题。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创新性和变革性,各项推进措施要有法有据,改革举措和活动要符合法治原则和要求,确保实现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国家经济和军事经济双方的效益最佳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国家、军队和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方面需要采用合同这一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法律形式规范双方行为,包括通过合同承包、合同采购、合同委托、合同租赁等形式,确保契约化管理、常态化运转。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立法予以规范,通过制定科学性、针对性强的政策予以支持。应着眼于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立法进程,从法规政策方面,对社会化承包项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进行规范,保证承包商依法参与军队服务保障活动;要重点对保障军队的地方人员权益待遇进行规范,解除军队和企业的后顾之忧;对保障物资筹措进行规范,依法建立国家补偿、企业代储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通过合同文书和政策法律的高度融合,确保后勤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规范性、持续性和长期性。例如,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涉及的科研项目调整、物资与装备采购、经费使用管理等工作,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切实避免片面追求军民融合而强行突破法规制度规定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要及时总结军队后勤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成果和成功经验,以规范、建议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军队后勤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处处有程序、项项有规范。
推进军队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时代呼唤,潮流所向。军队后勤领域具有很强的军民两用性、军民共用性,具有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先天优势,要坚决贯彻习近平主席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发挥优势、乘势而上,不断拓宽融合渠道、丰富融合内容、提高融合层次、加强融合监管,推进军民融合由临时融合、零散融合向源头融合、系统融合迈进,真正使社会资源为后勤所用、为后勤助力、为后勤增能,努力开创后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