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凉都:从“资源依赖”到“绿色发展”

2017-06-05 15:02
中国科技财富 2017年4期
关键词:六盘水转型旅游

文/本刊记者 朱 丽

中国凉都:从“资源依赖”到“绿色发展”

文/本刊记者 朱 丽

“千年的故事,光阴的脚步,六盘水,在慢慢诉说……”颜婷易兰一曲《天上凉都》道出了这座“清凉的城市乌蒙的明珠”看不完的美景,听不够的故事……

在春夏之交的4月,一场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和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康养胜地 中国凉都”踏春行大型采风活动在贵州六盘水市举行。从回顾六盘水三线建设的历史,感受春日里的“凉都花海”,走进别样风情的海平彝寨,到全方位探寻“三变”发源地——普古乡娘娘山……一幅如诗如画的城市画卷正在向我们徐徐打开。

但是,谁也不会想到,曾经这里——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一煤独大”,煤、电、钢、材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9.5%,“资源依赖”程度深,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如今,这些是六盘水广受瞩目的“亮点”——“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中,六盘水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因势利导做强长板,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打造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样本。

山地特色农业让农民脱贫致富

六盘水山多地少,耕地破碎,农业之长在于“特”。近年来,山地特色农业成为当地一张“王牌”,播种“绿色希望”,让农民拾获“真金白银”。

这里的猕猴桃、茶叶、核桃、刺梨等山地特色种植业和努比亚羊、肉牛养殖、林下养殖等产业发展迅猛;在畜牧业、茶叶、中药材等产业方面也不断取得新突破。建成了一大批红心猕猴桃、高山有机茶、优质刺梨、优质软籽石榴、中药材、红豆杉、亚高原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基地。

随着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将显著提高。以猕猴桃、刺梨、红豆杉为龙头的特色产业进入盛产期后,可增加农业产值57.2亿元,比传统农业产值增加48.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

2014年,六盘水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和股东,不仅有钱赚,还能坐着“考斯特”上下班。借助产城景融合发展,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村民张雨国用跑运输的积蓄入股20万元参与娘娘山景区开发,自己也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还用自家的房屋开了一家旅馆,赚得盆满钵满。他知足地说:“这就是小康生活,我们以前不敢想的现在都变成现实了!”

说到六盘水的“三变”扶贫,就不能不提陶正学。这位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企业家,凭着独特的眼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富裕不忘乡亲的他,带着亿万家产回乡创业,带领全村群众拔“穷根”奔小康。

陶正学告诉记者:“农业现在要走的是从原来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的路子,人才引领是非常关键的。”据了解,六盘水市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首席专家”的模式,全面深化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的合作,引进园区高层次人才2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4人、硕士8人。

五年来,六盘水获批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新增省级农业园区29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9家、省级龙头企业45家;获得“三品一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证书308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1个;建成4个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519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

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换新颜

以煤为主的传统工业一直是六盘水经济的主要支撑,但随着产能过剩、成本升高、污染严重……煤钢等传统工业走入低谷,优势渐渐褪去。

为淘汰一批高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六盘水忍着损失上亿元的工业产值、减少上千万元税收的“阵痛”,先后淘汰关停了一大批落后产能。

六盘水以提高资源转化率为主攻方向,建立产业转型准入机制,构建新型工业化推进机制,抢占产业链的末端和价值链的高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走出了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新路子。

通过积极稳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推动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等传统产业形态向煤电油气化等新型产业形态转变,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污染锐减,“绿意”陡增。

贵州省重点打造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贵州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今年1月投入使用的国内首条“脱硫+脱硝+余热回收”一体化工艺,加快了公司煤电化建一体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进程,让废水、废气、废渣及废热被“吃干榨尽”,为六盘水的节能减排、降耗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六盘水的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加快。通过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并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生态工业产业链(网)。

其中,路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成为六盘水市第一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而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的钟山水月园区已经形成了“煤—焦—钢—建材”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链条,以黔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的盘县鸡坪(柏果)工业园区已形成了“煤—电—化—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双元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贵州鑫晟煤化工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水城经济开发区(董地工业园区)已形成了“煤—电—铝—铝加工”和“煤—电—化—建材”为主的循环经济链条。

如今,六盘水获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煤炭行业“四个一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煤矿机械化开采率达到69%,煤层气综合利用率达到43%。大数据、大健康、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产值达到263亿元。

打造康体养生“加油站”

“世界那么热,我要去凉都”。因六盘水地处乌蒙深处,夏季月平均气温仅19.7℃,获得了“中国凉都”的美誉。这里山奇水秀,木茂花香。北盘江穿境而过,既有河湖、湿地,又有峰丛、温泉、古镇,生态与自然相映成辉、人文与历史相得益彰。

尤其是近年来,六盘水大手笔投入的项目建设,引领着凉都旅游迸发出全新活力,持续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的良好局面。“江南煤都”嬗变为“乌蒙明珠”,凉都六盘水这枚“明珠”愈发璀璨。以“大旅游、大数据、大健康”产业为引领,推动当地三产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2016年,六盘水在建旅游项目340余个,梅花山、野玉海、黄果树瀑布源、娘娘山、乌蒙大草原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成功推出了一批滑雪运动、低空飞行、康体养生、避暑度假、自驾露营、研学科考等现代山地旅游新业态。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产业支撑体系日渐成形。

“6月份以来,我们每天都要接几十个外地游客的电话,有的咨询旅游线路,有的询问住所准备度假。”一家旅行社负责人说。据介绍,每年这个时候,六盘水的旅游就进入“井喷”期,大量来自北京、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游客络绎不断地进入六盘水,避暑度假、参赛旅游。

六盘水市委书记周荣表示,“凉”是金字招牌,但“凉”必须重塑价值认识,构建价值叠加,瞄准“康体养生”,顺势而为培育发展健康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中国夏季康养最佳目的地。

当然,六盘水的旅游不仅主打“避暑休闲、康体养生”,为其两个月的冬季冰雪也让这里成为南方高山滑雪爱好者的首选。近年来投资兴建的玉舍雪山滑雪场、云海乐原滑雪场和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形成了日接待数万人次的滑雪旅游规模,把六盘水打造成中国南方的滑雪胜地,大大丰富了六盘水山地旅游的内容,推动了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正是因为这里旅游资源天赋异禀,发展优势独具特色。“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国避暑休闲之都”“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诸多荣誉也如约而至,旅游品牌逐步得到全国乃至国际的认可。

2017年2月,六盘水市委书记周荣曾这样总结这座城市的魅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盘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西部十强县行列,六枝、水城、钟山进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脱贫攻坚进程加快,预计减少贫困人口65.87万人;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粮经比从70:30调整为32:68,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80%,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先后获批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城市;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80公里,月照机场通达15个城市,世界第一高桥杭瑞高速公路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沪昆高铁境内段投入运营,真正进入了高铁时代……

转型,重塑了经济发展新优势。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一个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六盘水经济“升级版”将在不久的将来完美呈现。

猜你喜欢
六盘水转型旅游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诗书画苑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旅游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风情·六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