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正伟
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与理性辨析
解正伟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认知还处于众说纷纭,归属不清,观点不一的阶段,跟风热点、夸大盲从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日益突显,模糊性推理和猜测性估算的研究结论缺乏定量化支撑,有待商榷和验证。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观点认知进行理性辨析,研究认为:康复训练和竞技训练的核心既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目标导向性,又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应根据康复或竞技的目标、专项需要、个体需要、训练阶段来确定训练重点,发展核心能力;康复训练的核心区应是受伤部位及其致伤机制的联动区域,竞技训练的核心区应是参与构成专项“运动链”的系统功能区域;在专项素质能力层面,力量是基础,速度是核心;核心力量训练的重点并不是发展核心稳定性与发展核心力量本身,而是发展神经—肌肉系统的整合与调控能力;生理解剖学核心部位既不是机体稳定的核心区,也不是动量蓄积的发力源,而只是机体稳定和动量蓄积进程中的一环。
竞技与康复训练;核心区域;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专项核心能力
从1999年在竞技体育中提出,到我国运动队备战2008北京奥运过程开始,核心力量训练相关理论作为奥运备战科技成果推广到多支国家队,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之后掀起了核心力量训练研究与应用的热潮。
在非稳定环境下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基于生理解剖学的局部区域观,以发展力量素质为核心提升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认识,容易忽视运动训练的系统性和专项性,容易忽略竞技能力形成的整体关联与综合性机制,甚至将人们的训练理念引入误区,偏离专项训练的重点。本文试图对核心力量研究现状与训练观点进行辩证分析,希望能引起同仁对核心力量训练的理性认知。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收集体能大会等相关会议论文资料,为本研究提供资料基础。
1.2 专家访谈法
本人利用参加2014年北京国际体能训练大会——球类项目大数据与体能训练会议,2015年北京国际体能训练大会,听取了美国体能协会、德国、澳大利亚等体能训练专家的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构想和观点提供思路。针对核心力量训练在竞技运动训练中的功能分析和实践应用问题,相继访谈了高水平运动队的知名教练和专家,包括广东省重竞技体育训练中心、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宏远篮球俱乐部和广州体育学院竞技运动训练的教练和专家,具体访谈对象如表1。
2.1 核心力量训练备受推崇的原因
梳理相关核心力量训练的文献资料发现:如图1所示,从1999年—2015年中国知网中与核心力量训练研究相关的文献622篇,尤其是2008年以后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包括田径、球类、水域、武术、舞蹈、健美操、摔跤、散打、击剑等。推广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将源于康复领域的核心力量训练应用到竞技体育中,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令人惊叹,随之引起学界高度关注与探讨。
表1 访谈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专家的基本情况(n=13)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coaches and experts from high-level sport teams (n=13)
图1 1999—2015年有关核心力量训练论文数量趋势Figure 1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n core strength training 1999—2015
经过查阅资料与访谈专家,认为受推崇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了西方国家竞技运动训练理论的快速发展和竞技成绩持续引领,尤其是美国、德国等在竞技体育的康复、防伤、恢复与再生、延长运动寿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对比国内,他们的运动员竞技保持期之长,竞技状态保持之佳,预防与康复保障之全,训练理念和方法之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了缩短与竞技体育强国的差距,为备战奥运会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体育总局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政策,来引进、学习和推广的。
2.2 核心力量训练的功能属性认知
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认知还处于众说纷纭,归属不清,观点不一的阶段。核心力量训练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加强脊柱、运动姿势的稳定性、恢复改善神经—肌肉控制、提高康复功能性力量、预防损伤、强身健体等。但在竞技领域却观点不一,国内学者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提高和完善专项技术动作,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增加能量输出[1-6], 而国外学者持谨慎态度[7-8],认为其积极价值在于夯实基础体能,将其归为康复训练与基础体能训练的范围[9-11]。
2.3 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现状
关于核心力量训练在实践中的应用问题,目前还处在理论分析和模糊估算阶段,缺乏实证性定量化研究。例如,在竞技难美类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拉丁舞项目[12-14],在格斗类击剑项目[15],在技准类射箭项目[16],在球类排球发球技术[17],网球发球稳定性[18],篮球投篮命中率[19]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提高了某种专项能力(专项力量素质、稳定性、协调性、准确性等)或提高了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这种生理解剖学局部核心区及其力量训练对技能主导类项目的专项竞技能力产生了良好的训练效果,令人怀疑。不免使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是否适宜,如何证明训练效果就是运用了核心力量训练而产生的,提出质疑。第一,核心力量训练应用效果证明缺乏指向性、针对性和定量化研究。第二,技能难美、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是否适用。第三,核心力量在竞技能力结构中是否处于核心地位。第四,教学与训练实验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训练方法手段不同,实施过程负荷量安排是否均衡,与专项训练的要求(环境基础、动作模式、生理生化指标、运动学机制等)是否一致。第五,核心力量训练适用阶段,与传统力量训练比重等,如何安排。第六,核心力量训练安排是否抓住专项训练的主要部分,是否具有提高竞技运动专项能力的功能,贡献率多少。
总之,训练效果差异性未必主要是由于进行了核心力量训练而产生的,以上诸多问题也不能客观确切的证明。目前核心力量训练的推广速度快,规模大,跟风热点、夸大盲从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日益突显,并且这种模糊性推理和猜测性估算的研究结论有待商榷和验证。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训练实践的认识逐渐加深,竞技运动训练与其他学科共融性越来越强,训练的理念从单一素质能力发展向系统功能能力发展转变;训练的过程从提升竞技能力水平的大运动量、大强度的高风险训练向将训练、恢复、康复融为一体的科学训练体系转变;训练实践的认识从外部表象向内部联动机制转变。训练理论已走出了刚体局部研究的简单范式阶段,走向了科学寻证研究的系统范式阶段。这几年人们逐渐意识到核心力量训练从定义、功能认知到应用实践都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惑,理性辨析相关问题非常迫切,尤为重要。
3.1 核心力量训练的定义辨析
3.1.1 核心力量训练定义认知
核心力量训练的定义引起人们对概念本身的针对性产生困惑。由于个人理念、知识基础,审视角度不一,见仁见智,迫使广大体育工作者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认知众说纷纭,归属层次不清,功能指向不明。
一般的竞技运动研究,把原本具有整体属性和系统功能的机体,简单的按照生理解剖学把人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为人们研究机体运动过程轨迹和局部区域的功能提供便利。但是在康复领域和竞技领域将躯干部位称为“核心区”,将其力量称为“核心力量”,人们误以为躯干就是康复与训练的核心区域,其力量就是竞技运动训练的核心素质。这样认知带来的弊端远大于定义概括本身,严重偏离定义初衷。如在应用时不假思索,容易跟风热点,夸大盲从,更易将人们对专项运动训练的理解引入误区,偏离专项所需。
3.1.2 竞技运动专项核心的新认知
根据百科全书释义,“核心”是指事物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那一部分。(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近义词中是中央、中心、中枢、焦点、主题、主旨、重点、主要等。事物的“核心”不是一个区域,一个面,一个轴心,一个点,一个不规则物体的质心或几何中心等,应是浓缩和汇聚了事物的精华,具有事物本身的整体属性和系统功能的核心能力,在事物的发展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国内部分学者对核心力量就已经改称为“核心区力量”或者“核心区域力量”[20-22]。虽然也在试图修正与改变,强调区域指向性,但其核心还是不具备事物的整体属性和功能能力。
本研究认为,康复训练和竞技运动训练的核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概念,在康复进程或竞技运动训练过程中,既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目标导向性,又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依据训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目标导向性,康复训练的核心是机体功能康复,竞技训练的核心是提升专项核心能力。依据训练过程的阶段性和动态性,康复训练和竞技训练有其各自的阶段性核心。康复训练一般经过疼痛消除、活动度恢复、感知觉恢复、功能恢复、功能提高阶段;竞技运动训练一般经过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和保持阶段,各训练阶段的重点或核心不同,应根据运动员康复或竞技的目标、专项需要、个体需要、训练阶段,来确定训练重点,发展核心能力。
3.2 核心力量训练的区域辨析
3.2.1 核心区域认知
核心区训练最初起源于美国康复界,20世纪90年代初只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手段应用于医疗和健身,随着康复师、训练师以及体能训练出现融合,核心区训练也随之传入到竞技训练领域[23]。综合当前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核心区域”指向性研究,其划分是依据人体生理解剖学,较为趋同的是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所有区域,包含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肌群[1,3,5-6,24-25]。这种简单的划分为研究机体运动轨迹和局部功能提供便利,但容易忽视专项运动的系统性、专项性和动态性特征,脱离专项运动的整体属性和系统功能。
依据运动学来分析,其“核心区域”并不一定是专项运动的核心区域。王瑞元等认为在完成一系列的技术动作过程中,动作模式不断变化和转换,肌肉收缩形式和力量传导次序、人体体位姿态(站立、俯卧、仰卧或倒立的多样化的)随着专项动作需要而不断变化[26]。冯建军等认为核心部位是由生理解剖学的核心区域确定,由某个姿势时的身体重心确定,由运动生物力学确定,还是因项群和项目不同而确定,都还值得商榷[2]。
在访谈女子柔道奥运冠军,广东省重竞技训练中心主任冼东妹时,她指出:柔道躯干是上下对接的区域,很重要,但腿部和四肢部分同等重要。柔道项目的足技、腰技、手技、固技、舍身技、绞技等专项技战术对抗练习,身体各个区域都参与,专项竞技表现都需要,不分主次,依据完成专项练习目标的导向性,主要参与区就是竞技所需的核心区域。
3.2.2 竞技运动专项核心区的新认知
核心力量训练所指的“核心区域”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康复训练和竞技运动训练的核心。论康复应针对受伤部位及其致伤各因素内在机制的联动区域。例如膝关节损伤,有可能是踝关节的肌肉韧带的不良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髋关节因素造成的,也许与腰脊也有相关性,但是否起主导核心作用,必须结合实际来分析。论竞技应结合竞技能力整体表现和专项特征。竞技项目众多,专项特征和运动学原理各异,竞技能力结构和主导能力不同,技术结构不同、动作阶段不同,动作模式不同、参与区域不同,其核心区域自然不同。例如,在标枪最后用力技术中(如图2),动量由下肢、躯干、上肢依次捐集、加速、爆发做功。在腾空过栏技术中(如图3),头与躯干前伸,上肢协调前摆,摆动腿折叠、高抬、下压、前摆、趴地,起跨腿蹬伸、折叠、外展、提拉、前摆同步进行。参与做功的各个区域同等重要,不分主次,如认为躯干是核心,着实牵强和偏颇。
图2 标枪最后用力运动链Figure 2 Kinematic chain of javelin
图3 跨栏步腾空过栏运动链Figure 3 Kinematic chain of sprint hurdles in the clearance phase in the delivery phase
专项运动是由一系列的专项技术动作有序构成,依此转换,协调发力来完成目标任务。在技术结构方面,表现为完整技术组成部分和各部分动作单元有序排列,依次整合的结构链;在动力结构方面,表现为各部分依次发力和适时调控的动力链。结构链与动力链协调同步构成机体做功的“运动链”。参与构成专项“运动链”的各环节(骨骼、关节)及其附着在各环节上完成做功的神经—肌肉组织、韧带和肌筋膜系统(如图4所示[27])功能区域才是专项运动的核心区域。
图4 肌筋膜系统功能运动链Figure 4 Functional kinematic chain of myofascial system
3.3 核心力量训练的素质辨析
3.3.1 以力量为素质核心认知
有学者认为对于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体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运动成绩,而力量又是体能类项目的核心,核心力量就成为专项训练的核心。力量虽然重要,但它并非核心。田麦久认为所谓“核心力量训练”,即人体躯干部位的力量训练,确实重要,但不能说力量在所有竞技项目中都是“最”重要的[28]。
在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存在着体能发展过剩与参赛能力结构严重脱节现象[29]。铁饼运动员Aleksander Tammert对过多地强调力量训练提出警告。他参加了5届奥运会,31岁赢得铜牌,33岁创造个人最好成绩,他用自己成绩进展的时间表作为例子,说明了掷铁饼成绩并不一定与力量的高指标具有相关性[30]。Christine M Brooks在研究竞技运动表现能力方面认为,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能力,不是在完成任何运动技能的动作模式中所涉及的问题,问题在于力量的应用,以恰到好处的量度和适宜的时机运用才是最重要的[31]。
3.3.2 竞技运动专项素质核心的新认知
运动是一个整体,发展竞技能力,并非优化局部结构及其功能所能实现,并非增强单一素质能力就能提高。
广东省重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特聘专家孙丕武指出:对于摔跤项目,需要的是活的力量,它是摔出来的。就力量素质而言,按理说举重运动员的力量最大,那么他能跑的快,能跳的高,摔跤能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吗,显然不能。摔跤项目要有专项力量做基础,运动员的柔韧性,协调性也非常重要,脑子灵活,才能在对抗中快速反应,赢得先机。他特别举例说,我们这里有全国摔跤冠军,他长期腰部痛,而且是深度深层次的疼痛,他的腰部力量也不能无限制的加大,而是要结合摔跤的技战术合理匹配,才能表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
冼东妹指出:柔道项目力量训练首先是活的,是需要在对抗的前提下完成,而并不是简单地器械练习,无对抗的跑跳抗阻力量练习,或者是不稳定界面的练习。专项的力量训练也要借助于这些辅助性的基础力量训练来提高,这样就会增长的得快一点,上述练习必须向专项需要转化,没有转化训练就是低效的。柔道是一项综合性、灵活性的运动,竞技能力结构复杂,制胜因素多样,力量是基础,是制胜的一部分,必须根据专项需要、时间阶段、技术结构、个体差异来针对性的加以调控。
本研究认为:单从素质能力层面来分析,力量并非核心。在竞技运动中,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多是以竞速为目的,是通过调控速度(反应速度、移动速度、攻防转换速度、动作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等)爆发或速度时差来赢得比赛。力量是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力量是与其它高度发展的素质能力进行整合、协调后,适时适度蓄势、释放、加速、爆发,产生和传递动量的基础,速度素质是致胜关键,专项速度才是素质能力的核心。
3.4 核心力量训练的功能辨析
3.4.1 核心稳定性辨析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讲,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姿势的改变与平衡主要是脑干控制中心调控姿势反射(状态反射、反正反射、旋转反射、直线运动反射)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调控躯体协调与平衡的随意运动而实现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运动姿势的改变与平衡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而实现的[27]。
针对核心区域,在非稳定性环境下进行的稳定性训练,并不是发展核心区的稳定性与发展核心力量本身,而是主要发展神经系统对运动肌肉系统的整合和精确调控能力。例如体操、健美操、舞蹈、蹦床项目的各种旋转与翻腾动作,田径项目的腾跃动作,球类项目的对抗失衡动作、假动作,格斗类项目的攻防躲闪动作。在人体运动中,身体重心移动、变向,以及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维持平衡、打破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完成目标任务,是靠头部的引领和四肢时空相对位置的协调与改变来维持和掌控的,“核心区”并不是稳定与平衡的主要部分。
另外,生理解剖学的核心区主要是稳固运动姿势,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在动量传递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链接作用,这种功能并不是只有核心区才具有。从运动结构链的角度来分析,动作结构序列的前一环节都有为后一环节提供支撑、固定和传递动量的功能,核心区并不是稳定与传递动量的核心,它只是支撑、固定和传递做功链中的一环。
3.4.2 核心发力源辨析
王卫星认为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为核心稳定性提供力量支持,而且在许多技术动作和运动技能中能够主动发力,又是人体整体运动的重要“发力源”,所练的神经——肌肉力量能够为专项技术或专项力量提供专门性的服务和支持[1];黄继珍等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是人体运动的一个“发力源”[32]。王伟明(2012)认为核心力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力量,而且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保持和控制正确的身体姿态,传递且主动向四肢及其他肌群进行能量输出的能力[33]。以上学者试图在理论分析中说明“核心区”及其“力量”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源动性、主动性、传递性,认为核心力量训练是人体运动的“发力源”,强调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地位。
但是,从神经传导的通路来分析,神经传导一般走捷径,并非一定经过生理解剖学的核心区,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依次反射性的引起头部→颈部→肩部→臂手,或者是头部→颈部→躯干→腿脚的肌紧张来完成目标任务的。如果要探讨发力源的问题,那么源头应该是从头部的肌紧张开始的,而并非是解剖学的核心区域。从运动动力链的角度来分析,身体发力过程是由预先扭紧或拉紧建立动量阶段,释放与加速阶段,末端爆发阶段构成,呈现出由慢到快,末端爆发的用力节奏特征[34]。核心区及其力量既不是发力过程的核心区,也不是机体用力的发力源,它只是机体发力过程的一部分,动量蓄积进程中的一环。
3.4.3 竞技属性辨析
我国部分学者基于神经激活的视角,认为在不稳定界面上进行的核心力量训练,创造了独特的动态训练环境,增加了神经——肌肉的训练负荷[25]。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力量训练功能性最强,局部稳定训练次之,稳定组合器械上的训练最低。其判断的依据是:不稳定状态下的训练易于整合神经和肌肉的功能,不稳定性越高,激活神经——肌肉功能的效果越强。
国外学者基于专项功率输出视角,Stanton等认为对篮球运动员和橄榄球运动员,使用瑞士球和平衡板训练,与训练比赛基础条件有所差别,会降低专项所需特异性[35]。Kornecki等认为与稳态相比,在非稳态下运动会使关节的力量、收缩速度和功率输出减少30%左右,肌肉力量和功率普遍会降低20%~40%[36]。Kenneth等用瑞士球作为不稳定基础平台,对肌肉做功进行研究表明:在稳定和不稳定平台下的肌电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最大等长收缩的力量输出是稳定状态下的59.6%[37]。其致因是:在非稳态下训练,机体主要做功肌群需同时输出专项力量和维持身体稳定,使四肢用于有目的性做功显著减少,损失的功转化为维持机体的稳定性。因此,在稳定与不稳定环境下机体都保持较高的肌电活动水平,而专项力量和功率输出普遍降低。
针对核心力量在篮球项目中的功能和意义,访谈拉脱维亚的国际篮联教练,现广东宏远篮球队的助理教练伊戈尔,他指出,在当今篮球竞赛中,对抗性逐渐增强,核心力量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很多时候体能状况就决定了比赛的胜负。针对篮球训练,比如掩护、滑步、脚步的练习、进攻动作的变化都跟核心区力量有关,如果针对性的把核心区力量练好了,这些动作就能做的更加流畅。他认为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是篮球体能训练的一种,对篮球是有帮助的,但是一定要针对篮球专项本身来进行训练才更加有效。强调了与专项需要紧密结合,为专项训练服务的基础特性。
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体能教练肖恩指出:核心区力量很关键,就像一道门一样,打开之后会通向下肢和上肢,它是力量传递的通道。篮球运动员想要跳的更高,从动作的开始、起跳、腾空和离开地面之后的发力都跟核心力量有关的,如果核心力量不足,会消弱弹跳和各方面的表现能力。他认为平衡板、悬吊、震动性训练对篮球体能训练是有帮助的,但是在执行这样的训练之前,必需明确核心力量训练的目的,要依据专项所需,具有一定量躯干力量为基础,并且力量训练要与技术动作一直保持一种专项所需的正确形式。比如,连做平板支撑2分钟都很困难的情况下,是不应该执行这些训练手段的。通过量化专项指标积累,来调控监测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手段越来越专业。
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的麦国强、何新中、黄建刚3位国家级教练员指出:核心力量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基础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应结合专项的需要,适时适度的加以利用。因为每个项目有各自的专项特征,项目环境、制胜规律以及个体化需求。竞技能力表现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并不是某一素质能力或竞技能力的构成的一部分提高,就能提高整体竞技能力表现的,各个方面应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访谈广州体育学院的袁运平、苏斌、简文森、林德华4位训练学专家,他们指出:核心力量训练的功能和属性要准确定位,客观认识,传统的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本身就有针对躯干部位的专项所需的力量练习,核心力量训练创新了训练方法和手段,但不是所有项目的训练都适合采用非稳定环境下的练习方式,应因项、因阶段、因动作、因个体需要,来选择和应用,重视与专项结合的紧密度,合理调控训练的比例。
竞技运动训练最终是为比赛服务,应根据竞赛需要来分析。首先,根据训练的基础条件,各项目有专门的竞赛场地(塑胶、草地、木地板、沙地、土地、水域等),多数是在稳固平面上进行的,与核心力量训练在非稳定界面训练的基础条件、专项负荷形式、动作模式、生理学机制、运动学原理还有一定差别。其次,根据训练的方法和手段,震动训练、悬吊训练和其它形式的不稳定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方面不同。
根据训练效果的特异性,训练安排要一切听从比赛的要求,训练条件与比赛保持一致,比赛中比什么,训练中就练什么[38],与专项要求不一致,结合不紧密的练习,都是训练了与专项要求不同的神经——肌肉功能,不但不能将训练效果迁移到专项效果当中,反而还会影响专项训练效果[20,39]。
本研究认为:非稳定性的训练的重点是发展神经——肌肉系统的整合与调控能力,而并非发展核心稳定性与发展核心力量本身,力量是基础,神经调控能力是关键。其原因在于:第一,核心力量训练的重点在于在非稳态环境下提高神经—肌肉激活能力。第二,非稳定环境下,力量输出同时维持平衡与完成目标动作,专项做功功率下降,并非发展力量本身。第三,核心力量训练与专项基础条件有一定差别,未必能转化为专项力量;第四,核心区并不是机体维持稳定与平衡的主要区域,机体稳定是靠头部的引领和四肢时空相对位置的协调与改变来维持和掌控的。第五,非稳定环境下的力量训练,负荷小,强调动作控制能力,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并无提高。
(1)由于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认知还处于众说纷纭,归属不清的阶段,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认可,但在竞技运动训练中却观点不一,国内学者认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完善专项技术动作,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增加能量输出,而国外学者将其归为康复训练与基础体能训练的范围;现有研究与应用中跟风热点、夸大盲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日益突显;模糊性推理和猜测性估算的研究结论缺乏定量化支撑,有待商榷和验证。
(2)康复训练和竞技运动训练的核心是一个复杂问题领域,在康复进程或竞技运动训练过程中,既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目标导向性,又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应根据运动员康复或竞技的目标、专项需要、个体需要、训练阶段,来确定训练重点,发展核心能力。
(3)康复训练与竞技训练的核心区并不等同于生理解剖学中的核心部位。康复训练的核心区应是受伤部位及其致伤机制的联动区域,竞技训练的核心区应是参与构成专项“运动链”的系统功能区域。
(4)在专项素质能力层面,力量并非核心,力量是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是产生和传递动量的基础,速度素质是致胜关键,专项速度才是素质能力的核心。
(5)核心力量训练并不是发展核心稳定性与发展核心力量本身,而是发展神经—肌肉系统的整合与调控能力。它既不是机体稳定的核心区,也不是动量蓄积的发力源,而只是机体稳定和动量蓄积进程中的一环。
[1] 王卫星.运动员体能训练新进展——核心力量训练[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9(4):18-19.
[2] 冯建军,袁建国.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11):58-62.
[3] 赵晓虎,张勇.核心肌肉群剖析及核心力量练习方法综述[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3):115-118.
[4] 王均铭.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理论比较[J].文化研究,2011(3):46-47.
[5] 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08-112.
[6] 于红妍,王 虎,冯春辉,等.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之间关系的理论思考——核心稳定性训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09-511.
[7] 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4-79.
[8] 魏小芳,刘勰,姜宏斌.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探析——科学训练方法新视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8):47-51.
[9] BEHM D G,POWER K E,DRINKWATER E J.Muscle activation is enhanced with multi- and uni- articular bilateral versus unilateral contractions[J].J appl Physiol,2003,28:38-52.
[10] HAMLYN N,BEHM D G,YOUNG W B.Trunk 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dynamic weight training exercises and isometric instability activities[J].Strength Cond Res,2007,21:1108-1 112.
[11] KIBLER W B.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 Sports Medicine,2006,36(3):189-198.
[12] 张斌,赵胜国.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体育舞蹈稳定性教学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10):74-78.
[13] 武心怡.不稳定条件训练对提高芭蕾舞女生核心力量作用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74-78.
[14] 向春玉.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竞技健美操运动员C组难度动作完成质量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2,19(5):118-122.
[15] 杜震城.击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J].体育科研,2007,28(6):72-74.
[16] 潘敏锐.核心力量训练对优秀射箭运动员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搏击,2014,6(6):57-59.
[17] 周勇,张唤.核心力量训练对高校排球专项男生跳发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2015(4):140-143.
[18] 郑泽蒙,吴学峰.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专项班发球技术的影响[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6):76-77.
[19] 郭伟巍.核心力量训练对高中女子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以温州中学女子篮运动员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8):25-26.
[20] 李丹阳,李金荣,胡鑫.批判性视角下的核心区训练价值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1):42-45.
[21] 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18-220.
[22] 姜宏斌.人体运动核心区域稳定性与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及理论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3):257-263.
[23] JEFFREY M W.Core Stability Training: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J].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007,21(3):979- 985.
[24] 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9.
[25] 关亚军,马忠权.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6- 108.
[26] 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39-41;278-283.
[27] THOMAS W M.解剖列车——针对徒手及动作治疗师的肌筋膜经缐[M].周玟玲编译.台湾:台湾爱思维尔有限公司出版,2012:262-266.
[28] 王智慧.运动训练学研究进展:理论热点与综合向度——田麦久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3,34(5):4-8.
[29] 李少丹.超越简单性范式,厘清体能训练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11):103-106.
[30] 亚历山大.塔莫特(ALEKSANDER TAMMERT).铁饼训练理念[J].国际田联田径运动新研究,2013,28(3/4):5-13 .
[31] CHRISTINE M B.Out of the maze movement performance ability[J].IAAF 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13,28(3/4):135-138.
[32] 黄继珍,赵嗣庆.核心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实践[J].体育学刊,2010,17(5):74-76 .
[33] 王伟明.核心力量的定义及作用的再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2,31(1):61-62 .
[34] 解正伟.田径运动节奏研究的新进展与专项基础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4):118-124.
[35] STANTON R,REABURN P R,HUMPHRIES B.The effect of short- term Swiss 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 Strength Cond Res,2001,18:522- 5 28.
[36] KORNECKI S,ZSCHORLICH V. The nature of stabilizing functions of skeletal muscles[J]. Biomech,1994,27:215- 225.
[37] KENNETH ANDERSON,DAVID G B.The Impact of Instability Resistance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Stability[J].Sports Med,2005,35(1):43- 53 .
[38] RUSHALL.Rushall Thoughts[J].Coac Sci Abs,2001,7(3):251-255.
[39] 解正伟,刘奋山.对刘翔110 米栏专项竞技能力训练特征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26-29.
(编辑 孙君志)
The Research Statusquo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XIE Zhengwei
Objectiv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s and expert interview,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ople's perception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s divergent,and the fact that many people follow blindly the hot topics has an increasing negative effect; findings through fuzzy reasoning and speculative estimation are short of quantitative support,and are subject to verifi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iewpoints on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 a rational way,and proposes that the core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athletic training feature not only integrity,systematicness,goal orientation,but also periodicity and dynamics; The core area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hould be the injured area the linkage area of injury mechanism,while the core area of athletic training should be the systematic function area involving the special "kinematic chain"; In the special quality and ability,power is the foundation,and speed is the core; The focus of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s not to develop the core stability and the core strength,but to develop the integration and regulation ability of nerve-muscle system; The core area of locomotive anatomy,is neither the core area of body stability,nor the power source of momentum accumulation,but one step in the process of body stability and momentum accumulation.
RehabilitationTrainingandAthleticTraining;CoreArea;CoreStrength;CoreStability;SpecialCoreCompetence
G804.23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7)03-0062-08
广东省体育局2016-2017年科研课题青年项目“大数据驱动下的竞技体育变革”(GDSS2016057);广东省体育局体育软科学研究项目“田径运动节奏理论的构建及应用研究”(YT12051); 广州体育学院“创新强校工程”创新科研团队项目“竞技体育研究中心团队”(013)。
解正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竞技运动训练理论和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E-mail:yun-tianjing2006@163.com。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510500
2016-11-22
2017-03-20
G804.23
A
1001-9154(2017)03-0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