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因素对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2017-06-05 15:18胡月英张加林
中国体育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影响体育

胡月英,唐 炎,张加林,刘 阳

父母因素对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影响研究

胡月英,唐 炎,张加林,刘 阳

为探索影响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父母因素,调查了33 676名上海市青少年及其父母。通过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发现,父母角色、父母职业、父母抚养孩子方式、父母每周锻炼次数、父母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程度和父母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程度等6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关键因素。建议未来对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进行干预时,应注意父母角色和父母职业对小学男生的影响,父母抚养孩子方式对小学生的影响,父母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程度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影响,父母每周锻炼次数和父母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程度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青少年;父母;身体活动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中指出,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第4位主要危险因素,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以下简称“MVPA”)可以有效增进青少年心肺、肌肉和骨骼健康,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24]。然而,已有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达到国际推荐量的比例低下[2,33],我国青少年正在遭受因身体活动不足而带来的危害。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人、行为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人的锻炼行为[13],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场所,父母因素对孩子的身体活动行为方式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我国家庭规模快速微型化时期(2010年我国家庭平均人口仅为3.09 人)[18],父母因素的影响效应更为凸显。

目前,国外有关父母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影响的研究内容广泛涉及人口学因素、父母抚养方式、父母支持、父母身体活动水平等方面,而我国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由于我国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迥异,国外研究结果虽然具有可借鉴性但不具备可移植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为此,本研究以上海市青少年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从人口学、孩子抚养方式、父母锻炼行为、政策知晓情况和“父母支持”程度5个方面探究父母因素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健身调研数据库。为更全面了解上海市父母因素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选取了上海市所有区县(共16个)361所小学、250所初中和132所高中学生及其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共抽取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和父母有效关联问卷(学生问卷和父母问卷通过学籍号一一匹配)33 676份用于研究分析。青少年群体中按性别分类,男生16 350名(占48.6%)、女生17 326名(占51.4%);按学段分类,小学生13 457人(占40%)、初中生11 219人(占33.3%)和高中生9 000人(占26.7%)。父母群体(=40.4,SD=4.9)中父亲14 253人(占42.3%)、母亲19 423人(占57.7%)。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本研究问卷为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健身调研问卷。问卷终稿经50位专家对效度进行评分,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平均得分分别为98和96。为获取问卷的测试信度,调研组分别选取了1所上海市小学、初中和高中进行预调查,家长问卷和学生问卷同一份问卷的2次回答组内相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49和0.47①组内相关系数(ICC)是衡量和评价观察者间信度和复测信度的信度系数之一,适用于定量资料和分类资料信度检验(潘晓平等,1999)。1966年,Bartko最先使用ICC测量和评价信度的大小;1977年,Landis和Koch将ICC值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0~0.20 差(poor)、0.21~0.40 一般(fair)、0.41~0.60 中等(moderate)、0.61~0.80 较好(substantial)、0.81~1 很好(almost perfect)。因此,本研究中的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重复测量系数分别为0.47和0.49,处于中等水平。。问卷调查采用多阶分层抽样方法,即首先确定调研学校,再以年级分层,以教学班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问卷由统一经过培训的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中心调研人员发放,学生问卷当场填写当场回收,家长问卷由学生带回至家长填写,由学校负责人统一回收,问卷发放时间为2014年10~12月份。

本研究因变量为青少年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水平,该数据通过问卷题项“过去1周中,周一至周五你参加60 min以上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天数是多少,选项范围为0~5”和“过去1周中,周六至周日你参加60 min以上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天数是多少,选项范围为0~2”来获取。对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定义为:各种能使心跳加速并在一段时间里上气不接下气的运动,包括在体育课、体育锻炼、体育训练以及日常生活中(如爬山、郊游、快走)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32]。为满足研究的需求,计算两个问卷选项总和,依据WHO“青少年应每天累计至少60 min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的建议[24],将因变量划分为达到国际推荐量(H-MVPA,n=6208,18.4%)和未达到国际推荐量(L-MVPA,n=27468,81.6% )2个组别,并分别赋值为“0=L-MVPA”和“1=H-MVPA”。

自变量包括人口学、孩子抚养方式、父母锻炼行为、政策知晓情况和“父母支持”程度5个方面。人口学因素包括父母角色、年龄和职业3个内容:父母年龄按照“青年=20~39岁,中年=40~64岁”[23]的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青年组和中年组;父母职业方面,高层次职业指单位高层管理领导干部、大中等企业主及经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层次职业指单位办事人员、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个体工商户、工人、农民等;低层次职业指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保障的工人、农民、失业、无业和半无业人员等。孩子抚养方式方面,将核心家庭中双亲共同抚养方式视为“双亲共同抚养方式”,将祖辈和父母共同抚养、单亲父母抚养等归为“非父母共同抚养方式”。父母锻炼行为指父母每周锻炼次数的情况。父母政策知晓情况指父母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知晓程度(以下简称“政策知晓度”),该因素数据通过问卷题项“您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了解情况是?4个选项分别为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不太了解和很不了解”来获取,其中,将“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归为“了解”同一类别。“父母支持”程度指父母对青少年体育健身的支持程度(以下简称“父母支持”),通过父母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关心程度、体育消费支持和父母表率4个方面共10个条目来调查,采用量表形式进行调查。该量表Cronbach’s Alpha为0.875,为满足研究需要,计算10个条目的得分总和,按照“父母支持”的总得分是否为满分划分为“父母完全支持”(满50分)和“父母不完全支持”(不满50分)两类。自变量样本分布详见表1。

1.2.2 数理统计

运用SPSS 18.0中卡方检验、二项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显著性水准为α=0.05。

2 研究结果

2.1 人口学因素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

由表2 可知,不同父母年龄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父亲对小学、初中男生MVPA的影响是母亲的1.17倍(95% CI:1.05~1.30)和1.20倍(95% CI:1.05~1.38),高层次职业父母对小学男生MVPA的影响是低层次职业父母的0.75倍(95%CI:0.62~0.91)。进一步引入其他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表7),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小学男生MVPA的影响减小,对初中男生MVPA的影响不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低层次职业父母相比,高层次职业父母对小学男生MVPA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由此可见,父母角色和职业 层次是影响小学男生MVPA的关键因素。

表 1 上海市父母对青少年MVPA影响因素自变量信息表Table 1 Lis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formation (n = 33 676)

表 2 父母人口学因素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Table 2 The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 Demographic Factors Result

2.2 孩子抚养方式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

由表3可知,双亲共同抚养方式对小学男生、女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非双亲共同抚养方式的1.29倍(95%CI:1.12~1.48)和1.20倍(95%CI:1.05~1.38)。进一步引入其他影响因素可知(表7),与非双亲共同抚养相比,双亲共同抚养对小学男生和女生MVPA的影响减小,但仍然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孩子抚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MVPA的关键因素。

表 3 孩子抚养方式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Table 3 The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ing Way Result

2.3 父母锻炼行为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与父母每周锻炼0次相比,父母每周锻炼1~2次对小学、初中男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1.38倍(95%CI:1.17~1.63)和1.33倍(95%CI:1.07~1.66),父母每周锻炼≥3次对小学、初中、高中男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2.11倍(95%CI:1.76~2.53)、2.38倍(95%CI:1.89~3.00)和2.18倍(95%CI:1.58~3.02)。与父母每周锻炼0次相比,父母每周锻炼1~2次对小学、初中、高中女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1.19倍(95%CI:1.01~1.41)、1.40倍(95%CI:1.06~1.84)和2.08倍(95%CI:1.13~3.83),父母每周锻炼≥3次对小学、初中、高中女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1.93倍(95%CI:1.61~2.32)、2.77倍(95%CI:2.09~3.68)和3.87倍(95%CI:2.09~7.20)。从不同父母角色来看,与每周锻炼0次相比,父亲每周锻炼1~2次对小学男生、初中女生MVPA有显著影响,母亲每周锻炼1~2次对小学、初中男生和小学、高中女生MVPA有显著影响;父亲和母亲每周锻炼≥3次都能强劲的影响青少年MVPA。

进一步引入其他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表7):与每周锻炼0次相比,父母每周锻炼1~2次对初中男生和中小学女生MVPA不再具有显著性差异,父母每周锻炼≥3次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减小,但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父母锻炼行为是影响青少年MVPA的关键因素,且随着父母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父母锻炼行为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程度增加。

表 4 父母锻炼行为因素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The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 Exercise Behavior Result

2.4 父母的政策知晓情况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

由表5可知,不太了解“标准”的父母与很不了解“标准”的父母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了解“标准”的父母对小学、初中、高中男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很不了解“标准”父母的2.04倍(95%CI:1.58~2.64)、2.20倍(95%CI:1.56~3.09)和1.73倍(95%CI:1.14~2.62),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女生MVPA的影响为2.35倍(95%CI:1.80~3.07)、2.35倍(95%CI:1.55~3.58)和4.09倍(95%CI:1.65~10.17)。从不同父母角色来看,与很不了解“标准”相比,父亲和母亲不太了解“标准”对青少年MVPA没有显著影响;父亲了解“标准”对中小学男生、小学和初中女生MVPA具有显著影响,母亲了解“标准”对小学和初中男生、中小学女生MVPA具有显著影响。

进一步引入其他影响因素可知(表7),与很不了解“标准”的父母相比,父母了解“标准”对小学和初中生MVPA影响降低,对高中生MVPA不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父母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知晓情况是影响小学生和初中生MVPA的关键因素。

表 5 父母政策知晓因素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Table 5 The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 Know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Degree Result

2.5 父母支持程度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

由表6可知,完全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父母对小学、初中、高中男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不完全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父母的1.77倍(95%CI:1.52~2.07)、2.28倍(95%CI:1.90~2.73)和3.92倍(95%CI:3.09~4.98),对小学、初中、高中女生MVPA的影响分别是1.99倍(95%CI:1.70~2.33)、3.17倍(95%CI:2.59~3.88)和5.52倍(95%CI:3.97~7.67)。比较OR值可以看出,随着学段增加,完全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父母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增大。从青少年性别角度来看,完全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父母对女生MVPA的影响比男生大。进一步引入其他影响因素可知(表7),与不完全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父母相比,完全支持青少年体育健身的父母对青少年MVPA影响降低,但仍具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父母对青少年体育健身的支持程度是影响青少年MVPA的关键因素。

表 7 引入所有关键因素二分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Table 7 The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Factor Result

3 讨论

3.1 父亲对小学男生MVPA影响更大,父母高层次职业是小学男生MVPA的不利因素

已有研究显示,父亲和母亲体育运动卷入对孩子运动能力的影响方式存在性别差异[14]。周丽君等基于角色理论分析认为,男子喜欢从事力量、耐力、有激烈身体对抗的项目,女子倾向于选择平和、舒缓、身体对抗小的项目[17]。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年龄越小模仿行为越占据主导,青少年(尤其是儿童)在进行体育健身时趋向于模仿相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行为。本研究中,“中到大强度身体活动”对强度和持续时间有较高要求,结合角色理论和孩子模仿特性,不难理解父亲对小学男生MVPA的影响更大。而当孩子步入中学阶段后,父母不同角色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不再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认为,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之间行为角色趋同等因素削弱了父母性别角色带来的影响。

父母职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家庭社会经济水平,已有研究认为,高社会经济水平对青少年身体活动有积极影响[1,26],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利于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22,28,31]。然而,本研究结果并未显示出中、高层次职业父母比低层次职业父母对青少年MVPA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相反,与低层次职业相比,父母高层次职业反而是影响小学男生MVPA的不利因素。导致这种现象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1)在经济热膨胀时期,加班劳动普遍存在[8],高层次职业的父母由于工作更加繁忙,用来与孩子相处的家庭休闲时间减少幅度更大。2)越来越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尤其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女性已然成了重要力量。母亲积极的就业观念会消极影响儿童的体育参与[27]。正如陶然等认为,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成绩的负面影响不太可能通过提高家庭收入来抵消[9],城市父母对孩子陪伴的缺失负面影响也不太可能通过增加经济的收入来抵消。由此,本研究提醒忙于工作的高层次职业父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尤其有处于儿童时期男孩的家庭),才能更好地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3.2 核心家庭双亲抚养方式对小学生MVPA具有正向影响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12],我国一线城市的家庭小型化趋势更为明显,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上海市核心家庭比重为63.40%,2014年本研究调查对象中核心家庭的比重高达82.3%。核心家庭与传统复杂的大家庭结构相比,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功能逐渐消解,在抚育下一代和应对压力时面临着更多难处和弊端[6]。对于本研究而言,相对于非双亲共同抚养方式(本研究中5种非双亲共同抚养方式及比例为:父母祖辈共同抚养方式占10.4%、单亲抚养方式占5.3%、单亲与继父(母)抚养方式占1.7%、祖辈抚养方式占0.4%和其他方式占0.1%)的众多家庭结构,核心家庭双亲共同抚养方式对小学生MVPA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人的发展特征来看,小学生对父母亲密关系的需求更多,受到父母的监管也更多,父母抚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越大,以至于不同父母抚养方式对小学生MVPA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结构衍生的功能差异:与祖辈隔代抚养相比,核心家庭抚养父母宠溺孩子程度低,育儿观念更加科学;与单亲家庭相比,核心家庭抚养方式经济保障更充足;与重组家庭相比,核心家庭抚养方式更具有稳定性。在具体的抚养行为中,已有研究显示,非常态家庭结构类型较少关注孩子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积极影响和对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作用[4];祖辈家长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和静坐少动行为的教育和管理上有所欠缺,单亲抚养的青少年比双亲抚养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体育锻炼不足等不健康行为,双亲抚养的青少年健康行为总体状况优于单亲抚养和双亲祖辈共同抚养的青少年[11]。由于家庭结构构建和解构的周期长,难以在短期内发生改变,为此,本研究提醒,未来对小学生家庭体育健身环境进行干预时,需要考虑家庭结构抚养方式带来的差异性。

3.3 父母有规律的锻炼行为对青少年MVPA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从事体育运动的启蒙场所,父母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促进、强化和持续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并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已有研究显示,父母MVPA表率与青少年MVPA呈正相关[21],父亲的锻炼行为对青少年群体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路径[16],父亲每周高强度身体活动次数由0次增加至3次时,对青少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参与程度的预测从67%增加至74%[25]。本研究结果也证实,父母规律的锻炼行为对青少年MVPA具有强劲的正向促进作用。且随着父母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父母锻炼行为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程度增加,当父母每周锻炼次数达到3次及以上时,能够持续影响小学至高中青少年MVPA。

2013 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调查显示,我国城镇成年人(20~69岁)参加规律体育健身的比例为22.2%[10],本研究中,父母每周锻炼3次及以上的比例为24.9%,略高于平均水平。然而,从每周锻炼0次(占15.4%)和1~2次(占59.7%)的比例来看,上海市父母规律锻炼的情况并不乐观。本研究调查对象中,父母绝大多数属于在职人士,随着科学技术的运用,职业人群久坐少动行为越来越多,超重和肥胖的人数比例不断增长。坚持每周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于职业人群而言不仅起到增进健康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保证良好的生存状态,避免疾病的干扰。基于此,促使父母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能够带动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改善职业人群的健康状态,对家庭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到本研究,若充分利用上海市社会体育资源,采取措施将占半数以上每周锻炼1~2次的父母转变为每周锻炼3次以上人群,对降低上海市成年人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改善青少年家庭体育健身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切实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3.4 父母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向影响小学和初中青少年MVPA

为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出台并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国务院颁布“中央7号文件”强调“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2014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将学生体育测试成绩与毕业、评优等挂钩[15]。“标准”既是国家为切实增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具体举措,也是学生升学、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父母对“标准”的了解程度,既反映父母对国家政策的知晓程度,又反映父母对孩子全面发展的关注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了解“标准”对小学和初中青少年MVPA具有促进作用,说明父母对国家政策了解程度的差异是影响青少年MVPA的关键因素。究其影响机制,Sawyer等在对1 113个英国家庭儿童主要照看者对儿童身体活水平推荐量的了解和行为之间进行观察性研究发现,对儿童身体活动推荐量了解的主要照看者更加会向孩子传递积极的身体活动信息,观看孩子参与身体活动,向孩子展示自己对身体活动的喜爱[29]。

父母只需了解“标准”就能正向促进青少年MVPA发展,看似是一个易于改善青少年家庭体育健身环境的干预措施。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本研究33 676名父母中了解“标准”的比例仅为29.1%,不太了解的比例占65%,很不了解的比例仍占5.9%,说明大多数父母没有充分知晓“标准”政策文件甚至没有了解。与此同时,唐文玲等2014年对上海市20所中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标准”基本内容和要求“较清楚”及以上比例也仅占33.4%[7],说明学校作为国家教育政策执行单位,存在政策执行不力、宣传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诚然,在当今应试教育思想仍然盛行的现实情况下,单方面的责怪学校体育政策执行不力有失偏颇,但从单位职能来看,学校也确实难咎其咎。学校位处国家和家庭枢纽地带,既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主体,也是家长了解国家教育政策的窗口。学校只有建立通畅的“国家-家庭”沟通渠道,才能合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之力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因此,本研究呼吁学校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沟通渠道,加强宣传工作,让学生全面认识“标准”,使父母了解“标准”,为国家“标准”的实施提供保障,从而为实现“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奠定基石。

3.5 父母支持对青少年MVPA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支持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和身体活动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已有研究显示,父母支持能很好地预测青少年运动的投入程度[5],并与青少年MVPA显著相关[19,20,30]。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充足的父母支持对青少年MVPA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随着学段的增加影响程度增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锻炼行为改变需要经历前意识、意识、准备、行动和维持等5个阶段[3]。本研究认为,充足的父母支持之所以能对青少年MVPA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在于父母给予积极的锻炼态度,提供足够的体育经费支持,主动关心孩子的锻炼情况和树立行为榜样能够对5个锻炼行为阶段产生促进作用。相反,在不同锻炼行为阶段,如果没有足够的正向刺激,都可能阻碍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形成及保持。此外,在体育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的上海,青少年接受到的社会体育刺激很强,如果家庭中父母对青少年体育健身给予充足的支持,更能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促使青少年发生“要我动”到“我要动”的意识和行为转变。基于此,本研究倡导父母给予青少年体育健身充足的支持,尽快引导青少年从“被动参加体育锻炼”状态转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状态,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4 结论

1.父母角色和父母职业层次是影响小学男生MVPA的关键因素,未来制定小学男生家庭体育健身环境干预策略时应考虑父亲行为特点和父母职业层次的影响。

2.抚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MVPA的关键因素,未来对小学生家庭体育健身环境进行干预时需要考虑家庭结构带来的差异性。

3.随着父母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加,父母锻炼行为对青少年MVPA的影响程度增加,当父母每周锻炼次数≥3次时持续影响青少年MVPA。建议上海市采取措施促使每周锻炼1~2次的父母转变为每周锻炼3次以上人群,从而改善青少年家庭体育健身环境和推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4.父母了解《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向影响小学和初中青少年MVPA,呼吁学校建立通畅的“国家-家庭”沟通渠道,为形成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合力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奠定基石。

5.充足的父母支持对青少年MVPA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随着学段的增加影响程度增大。倡导父母给予青少年体育健身充足的支持,激励青少年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青少年发生“要我动”到“我要动”的意识和行为转变。

[1] 陈金鳌,蔡浩刚,陆阿明,等.少年体育参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121-126.

[2] 戴剑松,孙天云,顾忠科,等.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技术的中欧学生身体活动初步比较研究——以发达地区部分学生与欧洲学生为比较对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2):163-168.

[3] 方敏.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与变化过程的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3):349-355.

[4] 高晓君,郭秀文.基于家庭因素视角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01-105.

[5] 高岩,王先亮.父母支持、同伴友谊质量对青少年运动动机与投入影响[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6):480-486,519.

[6] 栾俪云.双薪核心家庭子女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27.

[7] 唐文玲,王娟.中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现状实证研究——以上海市 20 所中学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89-93.

[8] 唐晓菁.城市“隔代抚育”:制度安排与新生代父母的角色及情感限制[J]. 河北学刊,2017,(1):160-164.

[9] 陶然,周敏慧.父母外出务工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基于安徽、江西两省调查实证分析的新发现与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12,(8):68-77.

[10] 田野.体育活动、体质与健康: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10 年回顾[J].生理科学进展,2014,(45):243-246.

[11] 王梅,温熙,吕燕,等.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32):34-41.

[12] 王跃生.当代家庭结构区域比较分析——以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J].人口与经济,2015,(1):34-48.

[13] 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72-74.

[14] 许欣,姚家新,杨剑,等.基于知信行理论的父母—儿童运动参与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89-95.

[15] 张一民.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解读[J].体育教学,2014,(9):5-10.

[16] 周君华.不同年龄人群锻炼行为改变的调节变量探究——基于对HAPA与TPB整合模型的测评[J].体育科学,2014,(10):21-28,58.

[17] 周丽君,张泽,张雷.青少年体育行为的性别差异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28-30.

[18] 周长洪.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几个特征及其思考——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3-8.

[19] BASKIN ML,THIND H,AFFUSO O,et al. Predictors of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MVPA) in African American young adolescents[J]. Ann Behav Med,2013,(45):142-150.

[20] BAUER K W,NEUMARK-SZTAINER D,FULKERSON J A,et al. Familial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girls’ physical activity,television use,dietary intake,weight,and body composition[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2011,(8):25-34.

[21] CRAWFORD D,CLELAND V,TIMPERIO A,et al. The longitudinal influence of home and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s on children’s body mass index and physical activity over 5 years:the CLAN study[J]. Int J Obesity,2010,(34):1177-1187.

[22] DRENOWATZ C,EISENMANN J C,PFEIFFER K A,et al.Infl 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in 8-to 11-year old children[J]. Bmc Public Health,2010,(10):214-224.

[23] ERIKSON,ERIK H ,JOAN M.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Extended Version[M]. New York:Norton WW,1997.

[24]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EB/ OL]. http://www.who.int/dietphysicalactivity/factsheet_recommendations/zh/index.html.

[25] ISGOR Z,POWELL L M,WANG Y. Multivariable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thers’ and youths’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Bmc Public Health,2013,(13):1075-1083.

[26] LAEMMLE L,WORTH A,BOES K. Socio-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 tness in Germ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Eur J Public Health,2012,(22):880-884.

[27] MARQUIS W A,BAKER B L. Sports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with or without developmental delay:Prediction from child and family factors[J]. Res Dev Disabil,2015,(37):45-54.

[28] POULIOU T,SERA F,GRIFFITHS L,et al. Environmental inf l uences 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15,(69):77-85.

[29] SAWYER A,SMITH L,SCHREMPFT S,et al. Primary caregiver knowledge of paediatric physical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aregiver behaviour:an observational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2014,(14):795-801.

[30] TANDON P,GROW H M,COUCH S. Physical and social home environment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overall and home-bas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time[J]. Prev Med,2014,(66):39-44.

[31] TANDON P S,ZHOU C,SALLIS J F,et al. Hom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sedentary time,and screen time by socioeconomic status[J]. Int J Behav Nutr Phy Act,2012,(9):88-96.

[32] WANG X,LIU Q M,REN Y J,et al. Family inf l uenc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s in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 Bmc Public Health,2015,(15):287-295.

[33] YANG L,YAN T,CAO Z B,et al. Results from Shanghai’s (China) 2016 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J]. J Phys Acti Health,2016,(13):S124 -S128.

Research of Parent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s’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HU Yue-ying,TANG Yan,ZHANG Jia-lin,LIU Ya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inf l uence of parent on adolescents’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33676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 were recruited in this study,and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der,job,exercise behavior of parents,parenting way,the degree of know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and parent support are key factors of inf l uencing parent on adolescents’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future,while intervention for adolescents’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f l uence of parent’s gender and job on elementary school boys;inf l uence of parenting way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inf l uence of parent’s “national student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degree 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inf l uence of exercise behavior of parents and parent support on elementary,junior and senior students.

adolescent;parent;physical activity

G80-05

A

1002-9826(2017)03-0014-08

10. 16470/j. csst. 201703003

2017-01-09;

2017-03-21

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14490503700);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资助项目(2014B070)。

胡月英,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E-mail:hyy0927@126.com。

唐炎,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Tel:(021)51253139,E-mail:tybsh2011@126.com。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猜你喜欢
青少年影响体育
美食网红如何影响我们吃什么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