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锦锋,李洪磊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网球赛事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
——以武汉国际网球赛事为例
童锦锋,李洪磊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为给武汉网球赛事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汉国际网球赛事发展历程及现状为研究对象,对武汉网球赛事历史、现状及困扰进行了系统剖析。结果显示:武汉网球赛事具有一定发展基础,赛事发展对塑造城市精神、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网球运动项目发展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综合效益彰显最大化;但受国际网球赛事经验较少、明星效应逐渐弱化、体育产业滞后等现状困扰,未来发展依然存在一定挑战。
武汉;国际网球赛事;发展历程;网球;体育产业
自19世纪网球运动传入我国后,凭借其独有的赛事魅力迅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推进。尤其是李娜相继在法网、澳网夺得大满贯冠军之后,网球运动更是以高端姿态在我国社会领域中广泛传播。相应的职业网球赛事也形成了体育领域中最具有商业经济、文化传承特色的靓丽风景线。作为一项高规格、高关注度以及高观赏性的体育赛事的承办地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因此形成城市品牌、塑造城市形象、进行城市营销也必然成为其战略选择。
武汉地处荆楚大地,其独有的地理风貌自古便形成了“九省通衢”的美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不断激发着武汉人民敢为天下先,创造文明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在网球运动发展方面,涌现出李娜、李婷、朱本强等一大批网球明星,而李娜更是在2011年和2014年相继获得法网、澳网大满贯冠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运动成绩并成为武汉的城市名片。在网球赛事方面,武汉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ATP中国国际网球大赛挑战赛武汉站、武汉业余网球公开赛、高校大学生网球公开赛、时尚假日等业余赛事数量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尤其是2014年WTA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举办,是继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同时这也是对武汉这座城市网球文化的凝聚和提炼,是将武汉打造成中国“网球之城”的崭新历程。
武汉网球赛事的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我国改革开放与世界职业体育相结合的产物,为我国职业体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回顾武汉国际网球赛事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武汉城市职业网球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1 研究对象以武汉网球赛事发展历程及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Special Sci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库、EBSCO运动科学网络数据库等平台,以“网球赛事”“网球赛事运营管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并筛选到相关刊物50余篇;并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等媒体查询有关报道、赛事研究报告,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访谈法 走访武汉体育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网球协会、湖北省网球管理中心等企事业单位,访谈网球赛事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从法律政策、门票、广告、电视媒体转播、管理理念等多个指标进行访谈,了解武汉国际网球赛事有关的法律政策、赛事营销、赛事管理等相关内容。
自20世纪初网球运动从国外引入武汉这座城市以来,其发展历程已有百年的历史。从余丽桥于1978年9月获得南斯拉夫国际网球赛女单冠军,到李娜2011年、2014年在法网、澳网相继夺冠,体现出武汉网球在国际赛事上具有高水准和影响力,成为我国网球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追溯武汉网球赛事发展历史,可追溯至1933年汉口中山公园国际网球赛,其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一直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发展。2003年戴维斯杯亚太区比赛,武汉作为主场承担了该项赛事的运营。而到了2010年,戴维斯杯网球赛亚太区第2轮又移师武汉,设为中国队的主场。2012年,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武汉站举行,这是武汉承办的最高规格国际网球赛事。2013年,武汉网球业余公开赛举办,大批的国内外网球业余好手汇集于此,进行角逐。201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的成功举行,更是使之成为中国网球公开赛和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武汉网球公开赛又包含旗下的相关系列赛事,即ITF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武汉站、武网城市俱乐部巡回赛、中国沙滩网球公开赛以及大学生网球巡回赛。综上所述,武汉作为我国网球发展的重要历史城市,在其时代潮流的发展演变中不断深化赛事改革,相应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2.1 武汉网球赛事发展的历史阶段
2.2.1 启蒙阶段(20世纪初-1949年) 追溯武汉网球赛事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上溯到20世纪初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引入和发展时期。武汉引入网球的时间同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基本同步,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湖北省志·体育》记载,从1899年武昌文华书院开展近代体育活动起至辛亥革命前,网球运动在多所武汉教会学校开展,如文华、博文、博学等学校[1]。在1923年武昌举行第1届华中运动会前,各学校以田径运动为主,球类运动依次为篮球、排球、网球。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子网球运动也发展起来,1936年第6届湖北省运动会就有女子网球项目。1924年湖北首届全省联合运动会设网球项目,此后多届省运会都有网球项目。1925年5月第2届华中运动会开始设网球竞赛项目,武汉网球运动员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历届运动会,获得第2、3、5届华中运动会的锦标。在赛事发展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等原因导致网球运动项目的传播性不足,武汉开展的赛事较少。1933年,武汉最早的国际网球赛事在汉口公园举办,其参加队员来自中日法3个国家,上千观众围观喝彩。1934年,罗光圭等人发起网球组织“武汉网球会”,活动地点也在汉口中山公园网球场。
2.2.2 发展阶段(1949-2014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水平,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工作进行了大力推动。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改善,网球运动迅速在新中国各个城市进行传播和发展,国家政府对此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要求,相应赛事得到了逐步提高。武汉作为拥有百年网球历史的城市,其发展过程一直走在时代前列,1953年便成立了最初的武汉网球协会。而在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以体育领域为导向的产业化经济已成为经济体系崭新的增长点,其赛事的发展亦是如此。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武汉网球赛事活动立足于城市精神内涵,先后承办了戴维斯杯亚太区比赛、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武汉站、武汉业余网球公开赛等国际型赛事,赛事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这一时期,武汉赛事的运营主体由于市场相对不健全,竞赛制度规范化程度较低,因此多由政府主导投入和组织管理,市场化手段效益并不突出。
2.2.3 成熟阶段(2014年至今) 经过逐步探索时期的酝酿和发展时期的进步,2012年武汉承办了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该项赛事是武汉地区承办的最高级别网球赛事,为中国网球选手提供了一个向国际高水平职业网球选手学习、锻炼和提高水平的绝佳机会,也为武汉群众网球运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是武汉网球大事记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举办ATP中国国际网球挑战赛武汉站的比赛,是江城武汉提升自身城市形象和网球品牌重要的战略手段,在其发扬文化积淀的同时更直接促进了群众的网球运动发展。使其充分体验网球梦工厂的魅力,近距离在赛场观赏到高水平国际球员的精彩表现,并参与相关的互动接触。最终通过潜在意识形态转化为网球运动的实践当中来。
从2014-2028年,武汉网球公开赛将于每年9月在武汉举行,标志着武汉这座文化名城网球运动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武汉网球公开赛是继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主赛事为WTA超五巡回赛,赛事奖金总额为240万美元,冠军积分为900分。WTA超五巡回赛即与多哈、罗马、蒙特利尔、辛辛那提并肩成为全球五大超五赛。武汉网球公开赛可以提高自身城市网球文化的凝聚和提炼,使其成为打造中国网球之城的重要路径。同时,通过网球赛事武汉打造了世界一流、时代之巅的硬件场馆,让更多喜爱网球的群众参与到项目中来,扩大网球人口基础。在赛事运作方面,武汉网球公开赛的赛事运营主体为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真正实现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协作模式。通过相互协调与配合,从市场推广、电视转播、赛事赞助等环节去汲取国外优秀职业赛事的先进经验,并制定适宜标准,最终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相关研究方面,通过查阅大量期刊和相关论文集,从不同角度对网球赛事现状进行分析。在“城市发展”方面,王海明等认为,武汉网球赛事有助于打造武汉独特品牌文化,有助于国际专业体育赛事运作队伍建设,有助于武汉城市体育人口尤其是网球人口的增加,更能促进武汉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2]。宁也认为网球赛事对武汉城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增强城市的精神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促进民众的体育参与有重要意义[3]。
在营销策略方面,李芳认为武汉网球公开赛的成功举办为武汉市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方面:1)有利于促进武汉市的经济增长;2)有利于促进武汉市产业结构的提升。社会效益方面:1)提升居民自豪感,提升公众文明程度;2)促进当地网球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提高,增强市民体育意识;3)塑造城市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赛事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存在自身缺陷,一定程度上制约其长远发展;2)赛事营销不充分,市场开发力度不够;3)运营团队经验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4)品牌知名度不高,社会感召力不明显[4]。周建在对武汉首届网球公开赛的分析中指出,赛事宏观环境的劣势仍然存在,赛事竞争形势严峻,特色开发不足,赛事的精彩程度和吸引力易受到参赛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影响[5]。
在武汉网球赛事的现状及对策方面,陈海平指出李娜效应弱化、武汉顶级赛事经验不足、武汉网球产业发展滞后是其存在的重要问题。在战略发展上要把武汉网球赛事融入到武汉城市发展战略之中,同时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将武网与武汉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武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6]。
综上所述,武汉国际网球赛事发展历程短暂,但对其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经济效益以及民众参与方面有积极影响。同时在其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共同制约。传统的管理体制、新闻媒体机构、服务质量等是武汉国际网球赛事中遇到的突出性问题。
4.1 武汉网球国际赛事影响力通过国际网球赛事来凸显武汉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成就是武汉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尤其是武汉网球公开赛的举办,使武汉这座城市成为世人的焦点。武汉借助国际顶级网球赛事,深入持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吸引全球关注,提升城市形象,进行城市国际化营销,极大地促进了武汉城市的文化品牌建设。同时作为李娜的故里,品牌宣传效应大大提高了武汉在国际的知名度。
随着武汉国际网球赛事的举办,其博弈主体伴随着利益增多而产生。从市场经济角度看,网球赛事的发展必须以提升赛事质量为目标,以塑造网球赛事品牌为支撑,从而构建以实现社会综合效益为核心、以突出集体效益为重点、以推进单元个体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机制建设。《2014武汉网球赛事评估报告》中指出,武汉网球人口在赛事拉升下增长迅速,已达33.7万人,占武汉全市总人口比例3.33%,为武汉打造“网球之城”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网球消费年均值接近14亿元人民币。201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4年首届武汉网球公开赛共吸引了75 000名观众前往现场观赛,包括39 000名外地观众,“爱网球”是大多数(68.09%)观众前往现场观赛的主要动因。此外,赛事通过2 890小时全球电视转播,覆盖了国内3 134万及国外1 139万电视观众。基于经济和社会层面表现出的强劲影响力,首届武网在“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传播价值”和“环境价值”4个维度共21项核心指标的综合评估中均得分较高。其中,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市的影响覆盖了近30个产业,产生了11.3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产出效果和3 700个新增就业岗位[7]。因此综上研究,武汉国际网球赛事在宣传武汉品牌意识的同时,更是直接推动了武汉城市的发展建设,提升了经济效益。
4.2 网球赛事对网球运动发展的助推作用
4.2.1 有助于增加网球人口 网球体育人口是指从事网球健身与运动,或者参与与网球健身运动密切相关活动的一类以网球运动相关的特殊群体[2]。体育人口的数量是衡量该区域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武汉国际网球赛事的传播与推广,促使民众可以近距离地欣赏高规格网球赛事,激发人们对网球的运动兴趣。同时,让民众关注和了解网球运动,使个人或群体对该项运动的潜在意识形态转化为运行动力,对竞技体育或是群众体育网球运动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2.2 促进网球产业迅速发展 2016年政府出台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完全有条件和潜力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断增强。因此武汉承办国际网球赛事,对拉动武汉城市发展,促进网球运动市场产业化具有重要作用意义。举办武汉网球公开赛,赛事的运作取决于政府以及市场的双向调控,通过政府机能适当的行政指令作为干预手段,对赛事运行进行宏观把控;同时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资本对赛事所需的硬件、场馆等进行投资建设,最终实现网球产业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形成共向所需的“连锁反应”,促进武汉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4.2.3 促进网球运动职业化进程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双轨制”下的多元协作模式,即参照市场发展模式,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为导向共向发展。而对于当前的网球运动来讲,以李娜等为首的顶级名将早已参照国外体育模式,实现基于市场化经营下的“单飞”模式。网球运动作为国际主流赛事,拥有独特的市场运作模式和发展魅力,因此选择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的职业化路径是重要抉择。2016年出台的《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中指出,在发展目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要坚持改革创新,有效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加速职业体育发展进程,初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相适应、符合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8]。武汉国际网球赛事的运营和发展,是有效转变传统体制模式的重要实践,运动员以个人名义进行赛事参与,享受比赛及其过程当中的相关待遇,摒弃传统的单一与功利主义,从而最终促使网球运动在我国更积极、健康地快速发展。
5.1 武汉网球赛事现状网球赛事的职业化发展,必然要立足于当前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基于赛事发展为导向,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针对当前武汉网球赛事的发展现状,着重探讨了当前球员参赛现状、商业赞助、赛事经营以及媒体转播等重要方面。
5.1.1 球员参赛现状 对武汉国际网球赛事现状的探析,主要基于武汉网球公开赛及其旗下系列赛事进行研究分析。而武汉网球公开赛作为高规格职业网球赛事以及李娜这张城市名片,相应得到了高水平职业女子球员的垂青。尤其以2014年首届武汉网球公开赛,其赛事吸引了来自30个国家的99名高水平顶级球员报名参赛,这包括了小威廉姆斯、莎拉波娃、哈勒普、科维托娃等世界网球名将。最终单打冠军归属为捷克网球名将佩特拉·科维托娃。双打冠军则为辛吉斯、佩内塔。而2015年武汉网球公开赛依旧群芳斗艳,凭借顶级赛事地位的战略重要性,2015年的武汉网球公开赛成功吸引到科维托娃、阿扎伦卡、伊万诺维奇、大威廉姆斯、斯托瑟、库兹涅佐娃等6位大满贯赛事单打冠军。全部参赛球员中,职业生涯最高排名达到第1的共有5人,世界第2共3人;当时最新世界排名前20位的球员中共有18位相约江城[9]。单打冠军最终由大威廉姆斯获得,双打冠军则由跨国组合瑞士名将辛吉斯和印度名将米尔扎共同获得。在2016年武汉网球公开赛中,依旧汇聚了当前女子网球最顶尖水平球员前来参赛。最终冠军归属为2届温网冠军、赛会元年霸主科维托娃,亚军则由斯洛伐克“小钢炮”齐布尔科娃获得,女双冠军为美网冠军马泰克、萨法洛娃(表1)。
表1 武汉网球公开赛历届冠、亚军统计
从历届武网球员的参赛情况分析,其球员水平相对较高,由此也折射出对世界高水平球员对武汉网球公开赛的重视程度。这在一定水平上提高赛事影响力的同时,也全方位地推动了武汉城市品牌建设和网球文化发展,对提升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5.1.2 商业赞助现状 体育赞助作为企业吸引客户的经营行为,是潜在的与客户沟通的媒介。商业赞助与赛事的结合体现在促进企业效益,实现共向经营。最终通过市场杠杆进行调控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职业网球赛事作为以营销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一直从未间断。以2015年WTA武汉网球公开赛为例,相关的赞助商共有18家企业,其中东风汽车独家冠名该项赛事。万达集团为唯一钻石赞助商,泰康人寿和汉口银行为该项赛事黄金赞助商。就赞助企业看,既有本土企业,又有相关国外品牌,赞助企业领域涵盖了汽车制造、商业地产、高端酒店、饮品、体育用品等高端行业。而通过赛事转播、球员活动等参与方式,相关赞助商在全球超过300家媒体上频繁曝光。由此可见,多元协作领域模式在网球职业赛事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既为武网赛事的成功举办打了下坚实基础,同时又为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扩宽了空间。而由2016年武汉网球公开赛赞助商来看,东风集团依旧为赛事的冠名赞助商,钻石赞助商为中国光谷,黄金赞助商更替为汉口银行和农夫山泉,白银赞助商和官网赞助商涵盖了国内外12家知名企业,呈现企业赞助递减的下滑趋势。因此综上来讲,武网赛事的赞助企业领域依旧相对广泛,但其赛事历时时间相对较短,在经验运作方面难免出现单一化、宣传效应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缺乏企业文化与赛事文化相结合的内涵联系。因此选择赛事与企业路径多元化推进发展是武网今后的重要运作模式。
5.1.3 赛事运营现状 职业网球赛事的营销收入包含企业赞助、电视媒体转播、特许经营以及门票收入4部分。武汉系列网球赛事以此为经营导向,充分发挥其运营策略,经营效益总体达到了市场满意需求。《2014武汉网球赛事综合评估报告》指出,在2014年首届武网公开赛中,赛事运营的综合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多元化发展。企业赞助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转播,新闻报道,球员活动等多种形式,在全球超过300家全媒体上频繁曝光。电视媒体就吸引了高达4 273万观众,社交媒体影响已超过10 222 000人次。作为冠名赞助商,东风汽车约创造附加广告价值850 000元,品牌传播价值达到2.4亿人民币。现场观赛方面,39 000人从外阜赶赴武汉,75 000名观众现场观战,带来了1 000万元的门票收入,首届武网门票收入即超中网同期四成[10]。综合来看,武网赛事的运营情况基于市场有效平台,通过政府机制、赛事运营主体以及市场操作多元化途径发展,最终取得利益最大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高质量水平的赛事为营销核心。2)合理化的价格体系。采取有针对性的赞助价值体系和差异化的门票价格是武网运营的重要营销特色。3)多元化的营销渠道。整合各媒体资源,实现赛事自主营销和扩大营销使武网赛事得到了全面化发展。4)创新性的促销活动。广告效应、节事活动、媒体宣传共同实现了武网赛事的创新性促销活动,尤以武汉文化特色为主体的节事活动,使参与人群充分体验城市精神,同时带动了武汉城市的品牌宣传。
5.1.4 媒体转播现状 媒体转播共包含电视转播和媒体宣传2个主体。实现职业赛事的盈利必然包含电视转播为营销手段。目前,国内针对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形式主要包含了实况转播权、赛事集锦权、新闻报道权。随着网络化视阈的冲击,新媒体逐步在电视转播中异军突起,传统媒体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多平台转播形成了当前体育赛事的发展路径。
就2014年武汉网球公开赛的电视转播来看,共106场比赛,中央球场有30场比赛进行了卫视转播,1号场地有22场比赛在百视通进行了转播。超过100多家国家媒体进行武网报道,赛事总体得到了有效宣传。
表2 2015、2016武汉网球公开赛赞助情况
关于媒体宣传方面,武汉网球赛事主要基于纸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形式为基础,进行赛事的营销推广。在纸质报刊方面,传统的运营模式本身形成了庞大的关注人群。包括国内知名的报刊和湖北省相关报刊均对赛事进行了报道。而随着新媒体的迅速传播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成了宣传的重要载体。而在武汉网球公开赛发展的初期,组织方就开通了相关的官方网站,及时发布赛事各个阶段的相关信息咨询,在比赛开展期间全程报道赛事赛程、比分等信息,并包括赛事服务指南、网络订票、在线商城等板块。开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等,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球迷和球员进行更加密切的互动等。
5.2 武汉网球赛事的困扰及挑战
5.2.1 武汉举办网球国际大赛的经验依旧不足 伴随着经济总量的逐步提升及城市的影响力相应扩大,武汉承办的国际赛事相应增多。如,2011年男篮亚锦赛,2012年苏迪曼杯羽毛球世锦赛,武汉国际马拉松赛,环中国自行车赛等大型国际赛事。但相对于网球赛事的国际最高水平,仅举办3年的武汉网球公开赛赛事经验依旧不足,这必然也会在相应的赛事推广、组织和管理、票务销售、赛事运作和保障等工作面临长久挑战。因此建立长久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以此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必然是今后组委会和赛事运营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5.2.2 后李娜时代的明星效应弱化 武汉作为李娜故里,2014开赛元年大牌球星群芳争艳,云集于此。但随着李娜退役,如何进行武汉网球赛事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李娜作为武汉的一张城市名片,具有较强明星效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国内外球迷了解、参与武汉网球赛事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李娜的退役降低了明星效应,对赛事影响力的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2.3 武汉体育产业滞后 体育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其他跨业模式的共向推进,其产业结构包含服装、建筑、制造、旅游、餐饮、媒体等一系列领域。但是品牌企业相对弱化是目前武汉体育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也势必会影响到市场的开发力度。而基于经济市场分析,相较于北京、上海及沿海特区城市来讲,武汉经济总量与之存在一定差距,而地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失衡使得竞技体育资源相对集中于经济优势区域,这对以后的网球赛事资源开发也是一个重要挑战。
推动网球赛事的职业化路径发展,必然建立在以政府行政层面为决策导向,突出社会综合效益为核心的战略选择,最终达到网球赛事品牌的发展壮大。从近些年来武汉承办系列国内外网球赛事的总体效益来看,突出武汉城市文化精神,打造网球之城的品牌战略已逐步迈入正轨。但在机遇发展面前,武汉网球赛事面临的挑战也是日趋凸显。因此,如何实现武汉网球赛事战略高效运营依旧是现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打造多元化发展渠道亦是必然趋势选择。
[1] 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体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
[2] 王海明,霍鹏翔,李屹峰,等.武汉网球公开赛对武汉城市体育发展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2):98-100,179.
[3] 宁也.武汉网球赛事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21):93-94.
[4] 李芳.完善武汉网球公开赛运营管理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5] 周建.武汉网球公开寨营销策略探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6] 陈海平.“后李娜时代”武汉网球公开赛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0):48-49.
[7] 武汉网球公开赛2014综合价值评估报告[EB/OL].http:// www.wta.cn/news/news_xx.aspx?ID=4210,2015-04-23.
[8] 体育总局印发《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EB/OL].http:// www.cnstock.com/v_news/sns_bwkx/201608/3887312. htm,2016-08-30.
[9] Chang.中国网球赛季预览[J].网球大师,2015(9):62-78.
[10] 2014武网赞助商答谢会暨2015资源推荐会隆重召开[EB/OL].http://www.wuhanopen.org/index.php/ index-view-aid-734.html,2014-12-03.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ennis Tournament——Taking Wuhan International Tennis Tournament as an Example
TONG Jin-feng, LI Hong-lei
(Wuhan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Wuhan 43000, Hubei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han international tournament,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deduction and interview, taking Wuhan international tennis tourna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Wuhan tennis tournament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ystem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uhan tennis tournament history is long, which has a certain inf l uence on tennis city spirit,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ject, highlight the most comprehensive benef i t valu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lack of experi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tennis tournament, the weakening of the star effect and the lag of the sports industry.
Wuhan; international tennis tournament; development course; tennis; sports industry
G845
A
1004 - 7662(2017 )02- 0016- 06
2017-01-12
童锦峰,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赛事、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