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齐羡 梁明龙
博物馆与城市生活
文 黄齐羡 梁明龙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历史和生活方式,这些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气质。衡量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物质、金钱方面的价值,文化内涵更是不可或缺。能够把城市当中有历史、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恰恰真正显示了城市管理者是认真、严肃地对待文化。博物馆,就像是城市的眼睛,透过它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前世和今生。
为号召世界各国关注博物馆和文化事业,促进世界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在1977年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将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从1992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西湖早已成为杭州地域精神的象征,城市情感特质中也深烙着南宋情结。杭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85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一一展现。一座座博物馆沉淀了一段段历史,人们透过馆藏的文物与历史对话,在时光中回溯,感受历史的风雨。乾隆品过的龙井茶,许仙送过的油纸伞,都锦生的织锦,张小泉的剪刀,孔凤春的国妆……博物馆记录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杭州的人们很早就懂得寻找生活的趣味,并在四季的变迁中体会着生活的精致与美好。明朝的高濂曾作《四时幽赏录》,将杭州人在四季中要做的闲事详细列叙了出来。约略抄录一下《四时幽赏录》的简目,不难体会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
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成为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同年,杭州市委办公厅、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委办传统文化课题组举行了“我们的博物馆”价值表述和提炼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我们的博物馆”的核心价值进行讨论,把“我们的博物馆”价值概括提炼为一种珍藏、展览、品味、共享的融洽关系。
浙江自然博物馆馆内展景/ 西溪湿地博物馆
2015年,杭州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全市人均GDP112268元,达富裕国家水平。人民群众的财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书画、影视、表演、艺术、历史等各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博物馆的发展满足了杭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公共服务职能和着实提高市民文化生活的表现。
在2016年5月调查数据显示,总体知名度最高的5座博物馆分别是: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西溪湿地博物馆。
坐落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吴山的杭州博物馆,是此次调查中在杭人群知名度与到访率最高的博物馆。这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杭州市文明示范博物馆。杭州博物馆同时也是在杭人群“点击率”最高的博物馆。
杭游客“点击率”最高的博物馆则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这座位于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的博物馆,是中国国内惟一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发展对于营造城市的学习氛围、满足市民的学习要求、培养学习兴趣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青少年正是杭州市内博物馆的主要参观者,这个群体正处于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阶段,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不断触摸杭州的文化与历史,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博物馆对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青少年对博物馆的了解渠道仍以学校为主,可联合各中小学及高校开展系列“第二课堂”互动,通过模型仿真、互动媒体等展览形式,让参与者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获得的更深刻印象。
“互联网+”思维已深深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博物馆的信息传播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在杭人群或是游客,通过互联网渠道了解博物馆的相关信息的比例均超过50%,且越年轻化比例越高,杭州博物馆的互联网信息化已被大部分参观者接受。应当不断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市民更容易体验、更方便的方式推动文化传承,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人们“闲下来就想去的地方”。
作者单位:杭州西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