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光
摘 要:在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加强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提高其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该文分析了高职医学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探讨了职业规划教育对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针对性提出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为高职医学院校职业规划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就业力提升 高职医学生 职业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30-02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高职医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普遍淡薄,生源素质相对不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职业能力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使其顺利实现就业,是当下医学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1 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
1.1 有利于建立成熟理性的就业观,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很多医学生在校期间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不能正确评估就业环境和自身条件,找工作时理想化,眼高手低,影响了毕业就业及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医学生建立成熟理性的就业观,了解职业特点与岗位设置,合理规划职业发展,为顺利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2 有利于改善医学生在校表现,提高职业技能
医学专业学习课程多而枯燥,高职院校生源素质相对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在校表现迷茫,缺乏目标与动力。通过深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使医学生明确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式,及早规划职业生涯,树立短期学习目标及长远规划,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改善在校表现,有利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1.3 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自身就业力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2]。就业力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型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就业力不足是高职医学院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高素质医疗人才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也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认知是就业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就是让医学生认清就业形式及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其综合能力,促进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最终提升就业竞争力。
2 高职医学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起步较早,贯穿终身职业教育思想,从小学就推行职业教育,具有个性化、连续性、专业性等特点。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开展较晚,近几年,职业规划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热点。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高职医学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启动更晚,普遍存在着意识淡薄、与实践脱节、形式局限、缺少专业指导机构和人员等问题,忽视了职业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高职医学院校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职业规划教育。
3 高职医学院校职业规划教育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思想认识,树立职业规划教育理念
高校应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转变落后的职业指导观念,依托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化,树立创新型职业规划教育理念,并将理念传递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把职业规划与传道授业相融合。
3.2 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建立并依托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组织建设。高校要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领导机构,负责具体事务的运作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政策等宏观管理。
深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丰富就业指导教学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设立“就业与创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职业素质与求职技能。学校还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进行测评,对教师教学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情况进行考核。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实践,丰富职业体验活动。如举办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等,提供与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训、实践机会。创办大学生职业规划社团,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自我教育、自我实践的平台。通过实践活动,能有效地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激发其科学规划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尽快适应就业形势和岗位要求。
组建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邀请校内外的职业指导专家,定期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培训班,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聘请校外导师,对医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到合作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学校可以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医学职业教育相关课程,也可以为医学生争取专业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医学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了解社会人才需求。
建立高校职业规划咨询机构,开展职业规划咨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依据学生的个体需求,结合个性特征、职业生涯发展等实际情况,对学生开设更细致全面和更具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从新生的专业困惑到毕业前的求职障碍等各类职业困惑。
3.3 强调职业规划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学生入学开始,认识大学和了解专业,树立职业发展目标,直至毕业进入社会职场,实现职业理想的全过程[3]。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低年级探索到高年级实践,从高年级的调整到入职初期的适应,是一个连续的、不断评估调整的过程[4]。高校在循序渐进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职业素养—强化求职技能—启蒙创业意识”的“全程一体化”职业规划教育模式[5]。新生入学教育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引导新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初步建立规划意识。大学中期阶段是职业选择能量的储备期,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获得自我认识和职业认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毕业前是学生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医学生就业力,是当今高职医学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建立个体规划意识,提升个体就业竞争力,也关系到医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所以,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必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19.
[2] 高晗雯.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4):66-69.
[3] 涂晴.二级院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2):51-54.
[4] 云绍辉.新建本科院校高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2):47-50.
[5] 潘红,刘月秀,张日新.高校职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與职业,2017(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