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梓萱
我的朋友中,有许多杰出的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的标签是理性和“职业”。只有真正具备了这两个特质,这个人才可以被称为职业经理人。
如果用方洪波的定义,还需要加上一点,企业家精神。
既没有董明珠的颠覆性,也没有张瑞敏的破坏性,方洪波在改革之路上学习并借鉴了两个竞争对手的做法,并做出了符合时宜的变通。他实施中庸并温和的多元化和渐进式的组织变革,体现了极强的实用主义。这个知性的美的集团当家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的低调隐忍,强悍独裁,既有性格使然,也有何享健的言传身教。他不愿被审视,不屑被争论,他是中国最卓越的职业经理人。以致美的集团的创始人何享健在隐退之时,选择了他作为接班人。
朱江也曾经是个改革者,初到雷克萨斯他也曾经豪情万丈地试图改变。不幸地是,他改革的方向未必是正确的,甚至是偏离的。一个有着深厚品牌文化积累,看起来老气横秋、四平八稳的企业真实内涵,并非完全是朱江和很多人眼中的那样。未能洞悉品牌之精髓的任何营销策略,都显得散乱和无力。雷克萨斯这一品牌既有的豪华与从容在近两年内丧失殆尽,它东施效颦般地想要挤进年轻人的目光之中,却又在文化贫瘠和销量幻境中全面迷失。朱江所聊以安慰的“对产品定位和价格体系的梳理,以及品牌的清晰化及定位”所作出的努力,并没有得到雷克萨斯高层的认可。相反,雷克萨斯的高层对于近几年所投入的营销活动以及传播侧重,品牌建设都持有怀疑态度,并且对自身品牌定位在近来年内趋向平淡和模糊十分不满。
2016年,雷克萨斯销量10.9万,创出了在华12年以来的新高。这样的业绩表现,在江积哲也为代表的雷克萨斯高层看来,更多的功劳应归于郎立新领导的雷克萨斯销售团队。作为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朱江在营销举措,以及媒体传播策略都没有获得高分。据雷克萨斯的工作人员透露,朱江有时按照个人偏好进行营销工作的布置。在不久前,雷克萨斯将公关团队重新划归市场部,这与朱江初到雷克萨斯的设想大相径庭。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是鲜为人知的事实和真相,我们并不想对哪一个人或哪一件事评价,也不想深究,我们只知道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时刻保持应有的理性与低调。尽管雷克萨斯保持了沉默,但无可回避的是,朱江和雷克萨斯一起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尴尬地甚至双方连一声正式和郑重的道别都没有。
跨国公司在华大都是职业经理人制度,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关于职业经理人的案例被放置到各大商学院的MBA课程当中。而在汽车领域,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一些被職业经理人拖入困难境地的企业,比如十年换了十个总经理的华泰汽车,比如被卫思梵贻误的观致汽车,等等。总体来看,案例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中国汽车市场的盲目、短视、肤浅、唯销量论以及激烈的竞争格局,令我们一再推崇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经理人凤毛麟角。
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土壤应是一个商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社会生态。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社会,职业经理人会遭遇更加复杂的环境与困难。在汽车行业里,东西方文化的交织与碰撞,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分配,野蛮人的随时到访,并不成熟的商业社会的制度与秩序,都将对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提出更多挑战。如今,互联网造车,智能科技大潮来袭,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职业经理人涌入其中,可是越来越多的泡沫与不确定性也应运而生。今天这个人还在某企业的产品发布会上慷慨陈词,大谈企业生态和文化,第二天这个人已经代表不了这家公司。这是这个时代的包容和混沌,也是这个时代的荒诞与悲哀。当我们走近他们,我们会发现,他们大多希望追求内心的满足而非功利的得失,却又不得不在冷酷的商业世界里保持务实和贪婪:他们既享受公司不断前进的过程,又不得不终将接近个人能力的天花板,不论结局是落寞还是荣耀都将要面临明天的抉择和社会的审视。
有一个情景,或许可以把这个如此复杂的问题诠释清楚,那是一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应有的从容不迫与睿智和理性。方洪波在2012年接班何享健时,面对台下数百名高管讲话时,只说了两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方洪波只是美的历史上的一个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