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武陵山区庆阳坝凉亭古街田野调查

2017-06-03 07:20范霄鹏郭亚男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庆阳古街凉亭

范霄鹏,郭亚男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鄂西武陵山区庆阳坝凉亭古街田野调查

范霄鹏,郭亚男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庆阳坝凉亭街产生于清朝末年,是在川盐经济与边贸发展的带动下而形成,将吊脚楼、风雨街的形式融合一体,创造了商业街与民居生活完美结合的新形式。凉亭街被封存在鄂西深山之中,延续了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格局及民众的原始生活状态,可视为地域传统和文化研究的一座历史博物馆。凉亭街的产生揭示了民居聚落形成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在建筑形式、装饰手法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其经济、政治的发展均影响到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到该地区的聚落建造与最终产生的整体布局形式。

庆阳坝;凉亭街;吊脚楼

鄂西恩施市沿国道209线向南,行至土家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椒园镇,转向西北行12 km狭窄村道至庆阳坝村。庆阳坝村地处武陵山余脉,四周高山环绕,地势险峻,坝内地势平坦开阔、溪流汇集,资源丰裕,适宜生产耕种,山体夹峙的谷地平坝边,木屋成排、商街绵延、遮天覆地。凉亭古街被誉为“土家商街的活化石”,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具有古代遗风的土家街市,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此时有了最早的贸易活动,到清朝时才产生凉亭古街的雏形,清朝末期逐渐兴盛,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商业集市。凉亭古街不仅是繁盛的商贸聚集地,还是当时著名的“盐花古道”必经之地,在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至抗战时期凉亭古街依然拥有着带动整个巴蜀地区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力(图1)。

图1 凉亭古街局部鸟瞰图

1 区域脉络

1.1 因地势结构产生历史

椒园镇庆阳坝所在的鄂西宣恩县地区,处武陵山余脉的群山之中,区内山岭苍莽、溪流纵横,并有山间盆地及河谷平坝等地貌类型,庆阳坝便是处于这样高山围绕的平坦开阔之地。由于武陵山地的阻隔,鄂西、湘西以及巴蜀的货运交通需依靠穿越山岭的陆路古道加以联接,而庆阳坝正处于川、鄂、湘三省边贸要道地带(图2),所以必须通过庆阳坝这一要地,才能完成三省各地物产之间的互补交易。

图2 武陵山区区划图

正因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庆阳坝的发展兴盛成为必然趋势,繁荣的商贸集市、闻名的“盐花古道”均是顺应此种地势环境而发展形成。其早期历史源于宋朝,“以盐易粟”是产生于此最早的商贸活动。清雍正因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怀柔”政策,地处交通要塞的庆阳坝成为古官驿站。至乾隆年间,庆阳坝凉亭古街有了最初的雏形,凉亭街上商贩川流不息、骡马成群,土家族、侗族、苗族的手工业者、医学世家大肆发展,官宦世家、商业旺族的数量在此地更有增加。作为边贸集市的凉亭古街,包含了衣食住行、“三十六行”各种商业店铺,应有尽有、盛极一时。除此之外,庆阳坝又是“盐花古道”的必经要地(图3),承担着“川盐销楚”的运输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将湖南的棉花运输到恩施、四川的职责,商人、力夫、骡群马帮络绎不绝,因此又称“骡马大道”。庆阳坝在贸易往来中成为出入湘、鄂、渝、黔的重要交通枢纽,掌握着四地的经济命脉。

图3 盐花古道路线图

1.2 因地理资源形成聚居

庆阳坝逐渐发展成为鄂西南地区的重要商贸集镇和古道第一隘口,一方面因其地处“盐花古道”的要冲;另一方面庆阳坝扼守宣恩县覃氏施南土司辖区的边界隘口且距其管辖中心最为接近。宣恩于乾隆元年(1736年)建县,上溯百年,宣恩县为土司统治区域,“其时六土司分据,以施南为大”。鼎盛时期,覃氏施南土司下辖4个安抚司、8个长官司,辖地横跨现恩施、利川、咸丰、宣恩4个县市,部分边缘地区还延伸到鹤峰和建始。历代施南土司主宰辖域内一切,独霸一方,“以盐易粟”、朝贡、赶集,是当时的交易形式,当时的宣恩虽经济并不繁荣,且文化十分落后,但作为最为接近土司管辖中心的重要隘口,庆阳坝的发展仍是深受其影响的。

庆阳坝周边由5条东西走向的丘陵山脉蜿蜒环绕,围合形成相对宽敞的椭圆状山间盆地,两条溪流贯穿其间,一条由北向南,一条由西折向南,在山麓平坝前汇合成老寨溪,为聚居人群提供了生产生活用水(图4)。老寨溪连接庆阳坝与水田坝,呈葫芦状,水田坝即施南土司遗址,与凉亭古街一衣带水,凉亭街即沿河建屋,依水布街(图5)。

图4 提供庆阳坝用水的老寨溪

图5 沿河建屋的凉亭街

1.3 因天然优势造就繁荣

庆阳坝所处地理位置虽占据着区域商道的隘口,但实际上是由一条源自土皇坪的小溪冲击而成的,因此周边形成了开阔的河谷平坝,为庆阳坝提供了丰富的农田资源。加之庆阳坝处鄂西地区武陵山区余脉,属亚热带大陆性夏热潮湿气候区,雾多湿重、降雨量大。在土地开阔肥沃、降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丰沛水资源条件下,形成了有利于稻米、烟叶和茶叶等生长的农业耕作环境(图6)。

图6 适于耕作的自然环境

世代聚居于此的土家族、苗族和侗族均擅长农业耕作,形成了亦农亦商的生产生活状况,也为商贸集镇的繁荣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支撑基础。凉亭古街作为依托于庆阳坝的集贸中心,不仅是驿站式的“服务经济”,更是将当地盛产的“宜红茶”源源不断的运往各地,打造出了属于当地的名茶品牌;民国初期,酿酒业有所发展,私人开槽房酿酒者增多,现曾氏老宅吊脚楼下曾为酿酒厂厂址;粮食加工业也因当地丰厚的农作物产量有长足发展,以人、畜、水为动力,驱动木砻、石碾和石磨。

2 长街村落

2.1 空间格局

武陵山区地势险峻,少有平地供聚落大面积连续建造,因此自古以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聚”的村落分布状况。庆阳坝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其具有相对开阔的山间盆地以及繁荣的商业需求,该地区同时呈现出主体高度集中和少数民居零散分布的村落样貌。

老街依着山麓等高线并顺溪流而建,形成贯通村落的骨架结构,老街总长约500 m,总宽约20 m,背山面水而建,由两条街道交错排列,以街面、巷道和桥梁垂直贯通连接,主街上延伸出十多条巷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三街十二巷”的交通结构,三街是指呈“品”字型分布的三条街道;十二巷则是指房屋与房屋之间的狭窄通道[1]。整条街首尾相连、一气贯通,构成了坝、街、溪顺畅并行,巷道垂直贯通连接的空间格局(图7)。

图7 凉亭古街平面空间格局

2.2 村落空间

村落顺应庆阳坝的选址地形而建,地形因素是凉亭古街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图8)。整条老街为凉亭式,两侧为木质瓦房,间隔5 m相对而立,沿山地一侧建干栏木楼,临溪流一侧建吊脚楼,两侧民居建筑的地板与墙面全由木材建造,体态通透轻盈,出檐深远并覆盖了整条街道空间,建构起遮蔽风雨和暴晒的内部商业街市。

图8 顺应地形的村落空间

古道长街两侧的两层木构民居建筑融合了吊脚楼与风雨楼的特色,一层为主要的使用功能,有商业店铺、客栈货栈和餐饮饭馆等;二层多作为居住空间,也有不设维护结构,穿斗式的屋架裸露在外,只由一个大屋檐遮蔽风雨,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主街两旁的民居建筑对立,出挑大屋檐的搭接,形成了既为通道也为商市的古道长街,造就了土家村落中的独特空间样式。

2.3 长街空间

长街两侧的穿斗式木构架民居多为清代所建,由不同高度的民居建筑以及单层穿心架相互层叠而形成横跨街面空间的屋面覆盖,全部建筑均为民间自发建设,自主建造,因此从整体看来细节手法变化丰富、形态自由(图9)。左右衔接的屋檐形式各异,阳光透过并非完全封闭搭接的屋顶形成了有趣的光影空间(图10),同时长街上也产生了盖顶干街与不盖顶湿街的空间变化。

长街临河处建有多座可供休息与通行的桥梁,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凉亭桥,凉亭街即因此桥而得名。凉亭桥原名为太平桥,由凉亭街绅士余泽汪领首修建,后因庆阳坝发洪水冲毁,光绪二十一年季冬,当地居民集资重修为凉亭桥。长街地面中间有贯通街道的长条石板,既有利于货物的运输,也有利于街道的排水,从街道空间和街道设施上反映出当年土家陆路商业兴盛的状况。同时因凉亭街两次房屋均为木质结构,长街空间考虑了防火问题,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条通到河边或旁边街道的巷子,被当地人称为“火巷”,如同现代建筑中的消防通道,充分体现了民众在建造上的智慧。

图9 高低错落的屋面覆盖

图10 凉亭街内丰富的光影空间

3 民居建造

3.1 自然产生之“形”

由于武陵山区林木资源丰沛,民居建筑普遍为穿斗木架建构,五柱四骑到八柱七骑不等,多为三开间格局,依选址地形取平,建造2~3层的干栏木楼街屋,坡屋面上铺冷摊瓦,以减轻荷载,柱下设石质柱础,以阻隔湿气(图11)。建筑在屋檐下设置当地特有的排水系统,即将树干对半切开,中间挖空形成水笕,将处理后的水笕倾斜角度,逐个连接,以此自然地将雨水引到吊脚楼旁的老寨溪。

庆阳坝长街两侧的干栏木楼根据地形情况,选取适应的建筑形式,其坡屋面多为长短组合的方式,以适应高低不同的地形,并且覆盖街道商业空间的需要。建筑临街一侧多采取“燕子楼”形式,而背水一侧多采用吊脚楼形式,“燕子楼”与吊脚楼相似又有所不同,在沿街的商铺或入口的堂屋处也做成两层通高,可达9 m以上,顶部铺玻璃亮瓦,室内空间宽阔明朗。燕子楼前高后低,与吊脚楼组合起来更显错落有致,是凉亭街的一大景观(图12)。

图11 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的民居

图12 错落有致的建筑景观

3.2 空间造就之“变”

为适应商业的需要,庆阳坝民居建筑沿街底层层高较大,且空间较为开敞。一层檐梁部分伸出,以木梁连接跨街空间,形成过街楼,底层空间高大,板壁只装下半段,上半段做成柜窗,便于买卖交易;二层多为住房,空间层高略低,堂屋二楼的临街面仍考虑其装饰造型设计,多做成两扇开合式木门。房屋背侧做成“拖檐”,稍低于临街面,作厨房用。民居建筑临溪流处利用地形下倾的高差,可做出丰富的空间处理,在木质地坪下多做储藏、牲畜圈舍等功能空间(图13、图14)。

图13 木质地坪以下空间处理

图14 地形高差产生空间处理

凉亭街房屋建筑和街巷通道网络体现着随意、自由和四通八达,民居之间布满细密的小巷,连接商街和溪流。街面上排布石砌排水沟,盖青石板,每隔一段便设置内空的“柱”,连接水笕与排水沟,形成科学完善的排水系统。

3.3 建构形成之“美”

民间建造取材的便捷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武陵山区丰富的林木资源对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影响,庆阳坝传统的干栏木屋在墙体部分多为木板,楼板和上下楼梯均为木质铺设,部分建筑的山墙采用土坯或砖砌,以保护木质结构免受风雨侵蚀。外部造型和室内空间构造均呈现出自然和谐的比例关系,房顶、屋身、柱基等各个部位结构稳定、建造严谨。另外,灶台等生活设施也利用可便捷获取的土木材料加以建构(图15)。

凉亭古街成就了一种独特的建造形式,干栏式建筑中融合了商业街、风雨街、吊脚楼等诸多样式,既适应巴蜀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又符合当时边贸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将浓郁的土家建筑风格融入其中,别具特色[2]。但随着民国后商道的衰落(图16),庆阳坝的传统民居也逐渐衰落并被改建,长街中出现了新建的二层混凝土瓷砖饰面建筑。

图15 以土木材料为主的建构形式

图16 传统民居的衰落

4 结束语

凉亭街有着上百年的建筑历史,是鄂西地区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建筑形式以干栏式结构为雏形,又变化出多种建筑形式相互融合,整条老街建筑形式变化多样,层叠错落。武陵山区地势险峻,鲜有适于建造的平地空间,庆阳坝是深山之中自然形成的一块盆地,同时有老寨溪穿越而过,具有较好的建造与生活条件[3];同时该地区又占据着“盐花大道”的第一隘口,随着后期发展边贸集市在该地逐渐成型,如此两种条件的结合,促成了凉亭古街的形成,也产生了现在古街上所能够看到的多种形式相融合的古老民居建筑。邻水的吊脚楼形式、面街的风雨楼形式、穿插于商业街中的燕子楼形式、经过改造形成商业店铺的干栏式,充分体现了古民居建筑高度适应地形与生活需要的特点,各种建筑形式的改造与结合是集合了民间智慧的产物,对现代建筑来说具有很高的学习借鉴价值[4]。

[1]王威.鄂西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33- 34.

[2]阮仪三,赵逵,丁援.湖北恩施州庆阳坝凉亭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08(9):56- 57.

[3]陈纲伦,颜利克.鄂西干栏民居空间形态研究[J].建筑学报,1999(9):46- 50.

[4]丁卫国,黄若天.土家商贸古镇庆阳坝[J].民族画报,2015(3):30- 33.

The Pavilion Old Street Fieldwork of Qingyang Dam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of Western Hubei

FAN Xiaopeng, GUO Yan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The Qingyang dam Pavilion street came into being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formed with Sichuan salt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trade, integrate stilted building with wind and rain street, creates a new form of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ommercial and residential life. Pavilion street was sealed in western hubei mountainous areas, inherited the one hundred -year-old street pattern and people's original state of lif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useum of regional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studies. Pavilion street shaped reveal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formation of folk houses, on the basis of architectural form and adornment gimmick conforming to nature, it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ll affect th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region and the final allover layout form, then affect the way of life of residents.

Qingyang dam;pavilion street;stilted building

TU241.5

A

范霄鹏(1964-)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城乡规划学。E- mail:anebony@vip.sina.com.

郭亚男(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E- mail:627998540@qq.co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2BAJ14B03)

猜你喜欢
庆阳古街凉亭
我爱朝阳的小凉亭
Our Best Friend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庆阳香包:一针一线皆故事
甘肃庆阳西峰区:吃上“产业饭”摘掉“贫困帽”
凉亭
庆阳文化推广综合设计说明
外福来的葛藤凉亭
首届“古街杯”网络楹联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