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秋萍
摘要:韦一凡《歌王别传》和罗润芳《水上人家》分别记录了广西的山歌和水歌,让读者对广西的歌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山歌和水歌在不同的地域流传,因而有差异:形体句式和歌唱形式的不同,具体歌唱的内容也不同;但是他们都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有相似之处:表达歌唱者的真情实感,歌唱者注重歌谣的传承。
关键词:山歌;水歌;形式;内容;真挚情感;文化传承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一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广西是壮族的自治区,壮族又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因而壮乡成为歌的海洋。在这片土地上,陆地上的人们有山歌,水上的人家有水歌。韦一凡《歌王别传》和罗润芳《水上人家》分别记录了广西的山歌和水歌,让读者对山歌和水歌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无论是山歌,还是水歌,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具体比较,因为环境及语言等因素的不同,他们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点。
韦一凡《歌王别传》主要讲述的歌王蒙铜锣的传奇一生。上篇讲诉他与苏四妹与山歌的爱情婚姻故事,下篇讲述他如何传授山歌,以及促成儿女们的婚姻。文中为我们展示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山歌,壮乡人对山歌的热爱,可以说是一部山歌的记录史。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山歌的形式、山歌的内容、壮乡人对歌时的兴奋场面、壮族人对歌时的精心装扮等。罗润芳《水上人家》则反映了20世纪20至40年代南宁一个特殊族群——一年四季住在船上,靠打渔为生的一族人的风土人情。书中的黄水妹等女性以其独特的方式唱出了船家世世代代的生活,唱出了水上人家的勤劳、智慧,唱出了对美的赞赏和和丑的控诉。她们唱的水歌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和山歌比起来,毫不逊色。山歌和水歌都是壮族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们常是遇事即歌,以歌诉志,以歌传情,歌是他们生活的不可或缺品。但是,山歌和水歌是在两种不同环境中流传,他们之间还是有不同之处。
一、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山歌和水歌的歌唱者属于不同族群,歌唱的地域不一样,因而其内在的要素,即歌词的选择;表现方式,即句式形体结构不同,这是山歌与水歌表现出来的最主要的不同。其次,山歌中最精彩的就是对歌,在对歌中足可彰显歌手们的智慧与才能,在水歌中则没有这一形式。细细比来,两者的形式有较大区别。
(一)句式形体
句式形体的不同是山歌与水歌的最大差别。山歌中多是七言四句体,是最普遍运用的歌体,水歌则是杂言体,有三言体、七言联体、杂言多句体等。
七言四句体,俗称“四句板”,“四句头山歌”。[1]17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四句话之间联系紧密,用最简短的语言表达最深含义。如蒙铜锣教黄士德赞美姑娘的歌:“姑娘打扮十分乖,蓝衣白衬红花鞋,两眼好比青铜镜,抬头照亮九条街。”[2]253。简短几句话,美貌尽现眼前。前两句夸其乖巧和衣着搭配合理;紧接一句夸眼睛,人们常说: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夸其眼睛好比镜子,即是称其眼睛很美;最后一句,赞其耀眼、出众,“照亮九条街”。这样的句式也似乎和七言绝句相同,也注意了上下两句词性的搭配,名词搭名词,动词搭动词,使山歌具有了整体美。山歌真是句短而意明,字少而情深。水歌则是杂言体,不像山歌有较固定的句式。首先是大多是三言开头,后几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儿歌。如《水针叼》:“水针叼,江边跳;人行沙滩,你行桥;行到桥头拾个仔,买鱼买肉做三朝。”[2]322除此之外,《月光光》、《火光虫》、《排排坐》等童谣,基本上是三言开头,其中插有五言或七言。其次是七言联体。山歌一般是以四句为一首,水歌则是七言四句为一小节,一首歌有几个小节组成,最终联为一个整体,简言之为七言联体。如黄水妹自编的一首关于打渔的歌,
茫茫江水向东流,
艇仔江中随水游;
夫在艇头娇在尾,
娇唱歌儿解夫愁。[3]157
这一首用七言四句为一节,三小节将打鱼人家的场景,打鱼的艰苦生活展现出来。最后是水歌独具特色的杂言体。它每一小节的形式基本一致,由三小句构成,开头第一句是称呼(一般是唱歌者唱给谁听就是谁的称呼),加上一个语气词“呀”;第二句是七言或者九言组成的歌词,加上一个语气词“喔”,再加上第一句的称呼;第三句也是七言或者九言组成的一句歌词,一般是承接上一句的内容的,加上语气词“呀”,它们是各个独立的单节组成,节多少没有一定的限制。如黄水妹的《龙船歌》:
“哥佬呀!
你早早起身未龍船赛喔哥佬,
点炮锣鼓响起船开出呀!
……[3]50
这正是水歌的独特之处,将要唱给谁听的都明确表达了,也将南宁语言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南宁主要的方言是白话,白话中特多的是语气词,如:“呀”、“喔”、“喂”、“嗳”、“嗬”等,水歌充分利用这些语气词,形成固定的模式,使韵调优美柔和,具有音乐美,使之成为了一首优美、动听、易唱的歌谣。
(二)歌唱形式
山歌和水歌,除了形体句式的差异,还有歌唱形式的差异。唱山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方式,唱水歌则大多数是水上人家用来表达心情,缓解劳作辛苦的方式。则山歌中常有对歌的形式,水歌则是众多的姐妹聚在一起欢唱,表达心境。
《歌王别传》中描写了蒙铜锣和苏四妹双方相约来到三脚滩的歌仙桥对歌。“每年对歌,对唱双方以石桥中间的两个桥孔为界,各占两头,布阵对唱,听众坐在河边的草滩上,阵势井然。”[2]257对歌的结束是以接球的女方不再把彩色的毛球送回来。对歌结束后,青年男女则开始单独对唱,寻找他们心中相中的那一方,以对歌定情。对歌是十分有趣的活动,是最能展现歌手的才能和智慧的方式。也正是因为对歌的形式,山歌的歌词短而精,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水歌大多数是抒发个人情感,它的内容比较长,尽量将一个完整的歌题内容表达出来。如《龙船歌》,黄水妹将“龙角”“龙耳”“龙眼”,甚至“龙鳞”“龙尾”都按顺序唱出来,内容完整,将龙的形象完全展现给读者。水歌不固定用一种形式,采用多种形体句式,是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更完整的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山歌的内容少,需要想象方能理解,水歌的内容多,情感全部展露,可谓是各有长处。
二、丰富多彩的内容
歌谣是人们表达心境、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歌谣,因而歌谣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歌王别传》中主要给我展示了盘歌、哲理歌、婚俗歌等;《水上人家》则主要展示的是儿歌、情歌、婚俗歌、劳动歌。
山歌和水歌的内容不同首先表现在选词的不同,同样的内容,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词来表达。正如《水上人家》中杭母的大孙子杭贵说罗清秀唱得不对时,杭母解释道:“同在邕城,用白话(粤语)交流,对于同一种儿歌,水上人家流行与我们陆上人家流行的大体相同,只是有些用词不同。这不同也只是为了传唱时更能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罢了。”[3]389的确,不同的选词,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
其次是山歌和水歌歌唱具体内容的不同。对歌是最能展示歌手的智慧,在对歌时,人们能听到最多的山歌内容,蒙铜锣“从初会歌,唱到赞美歌、探情歌、连情歌。”[2]261。在山歌歌手看来,没有什么是不能进入歌唱的范围,可以将故事编成山歌,可以将政策条文精神编成山歌。如哲理歌:“做人要像桄榔树,主干直直向着天;千万莫学枯桐木,砍下当柴烧不燃。”[2]279这用“比”的手法,将做人的道理简单明白的表达出来,是一首富于人生哲理的山歌。又如婚俗歌,在婚礼上,大家会唱各种欢快的歌来活跃气氛,用歌来代替一些本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如《接亲歌》《双杯歌》等。古代的人们是用语言表达婚礼中的各种礼仪的吉祥平安,而壮乡人用歌来代替。《双杯歌》:“喝双杯,喜酒下肚笑微微,父母见儿成双对,(呢啰!)乐在心窝喜在眉。”[2]294这四句简短的话语将一切的情感,要做的事,大家的情感蕴含其中。除婚俗歌外,壮乡人最具特色,最能展现歌手肚才的是盘歌:一问一答,尽显才能。苏四妹问:“什么生来口对口?什么捡到头接头?什么戴来耳对耳?什么成双水面游”?[2]261蒙铜锣答:“剪刀生来口对口,捡到手镯头接头,妹戴耳环耳对耳,鸳鸯成双水面游。”[2]261等,这需要日常的仔细观察,对生活现象的了解,才能从容不迫的对答。平时无积累,是不可能对答如流的。因而,最显歌手智慧和才能要数盘歌。
水歌的内容亦是丰富多彩的,有儿歌、情歌、婚俗歌、劳动歌。《水上人家》中的女性都是善于唱歌的,她们因家庭经济等原因,多数没有上过学堂,但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母亲的悉心传授,都能将情感、生活用歌来表达。“民歌是人民意志的反映”,它是在特定的生活领域中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愿望和情绪的。《水上人家》的水歌寄托了水上人民的愿望和情感,歌唱者的情感纯朴真挚、直露,有些甚至富有讽刺意味,如“出嫁聊叹”中黄水妹所唱的民歌,她从“天公老爷”,“亲爹娘”“细舅”“兄妹”“姐妹”一直唱到出嫁时“骂媒娘”。唱“天公老爷”表现出黄水妹祈求天公祖宗保佑自己婚后幸福生活的愿望,唱父母主要是诉说父母把自己养大成人的艱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不舍之情等。这些都是黄水妹根据固定形式编成的,但韵味十足,将心中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歌大多数是黄水妹根据当时的情况即兴编成,为的是缓解丈夫的疲劳,向丈夫表示自己的关心与支持。这些歌将水上人家的女性的聪明、智慧、善解人意的性格表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水上人家的劳动妇女不仅普遍具有女性的传统美德,更具广西独特魅力——善歌。
特别内容,加上恰当的句式,就能使所要抒发的情感,最淋漓尽致的表达。山歌和水歌不同的形体句式,不同内容,巧妙的融合,将陆上人家和水上人家所要表现的生活、情感都完美的展现出来。
三、真挚情感
无论是形式不同,还是内容的不同,山歌和水歌的不同选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往往可以从唱词中见歌唱者的喜怒哀乐。他们都是随心而唱,表达心中情感,适时而歌,反映社会新发展,表现出对新形势、新政策、新生活的向往。
民歌的内容没有严格的固定,很多民歌都是歌唱者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即兴创作的。“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的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来作品的状况。”“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4]152的确,无论是山歌还是水歌,都是即兴演唱的。吴督学问蒙铜锣的名字,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唱到:“我姓遮掩看不见,我名挨敲响当当。”[2]258既生动又形象地将其名字告诉吴督学,使他傻眼,显示出蒙铜锣的多才,吴督学的顽固不化和无知。“蒙铜锣用山歌表达思想感情,比说话还顺当,他的歌里包含的情意,听起来直叫苏四妹耳根发烫,心里暖和。”[2]262在那些常唱山歌的人来说,唱歌确实比说话容易,蒙铜锣用心唱山歌,用歌来表达心中爱意,让“苏四妹乐得一阵晕眩,感动得流下泪来。”[2]263《水上人家》的黄水妹等女性也是擅长用歌宣泄自己的真诚、坦率、自然的感情,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的痕迹。“我唱歌是随心里发出来的,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3]49黄水妹说道。的确,黄水妹没有读过什么书,但唱出来的歌却是情意深厚。如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理解、体谅和宽容时,“江上吾舟独自游,夫妻齐桨两心投;人走三转我赶四,重振生活不用愁……”[3]319情动于中,令人无不折服、称赞。蒙铜锣和黄水妹等是随心而唱,表达心中最真挚的情感。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前进的,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歌谣亦是,它抒发的是人们的喜怒哀乐,反映的是时代的变化。蒙铜锣和黄水妹的歌是适应时代而唱的。蒙铜锣把人民政府的政策条文编成山歌唱出来,传遍各个村落,妇孺皆知,比光宣传条文有效得多。广西是歌的海洋,壮乡人爱听山歌,山歌唱出的条文,易于群众接受,易于群众理解。黄水妹等女性的水歌亦是,邕城解放,大家聚起来唱歌,唱的就是解放的主题,唱的就是水上人家当家作主人,唱的就是妇女翻身讲平等。
山歌和水歌的经蒙铜锣和黄水妹等的饱含深情的歌唱,使众多的人爱上民歌,使人们能感受歌谣的妙处,歌谣中饱含的深情,使山歌和水歌至今被人们所传唱,为人们所喜爱。
四、歌谣流传 文化传承
民歌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仅将其歌词记录在纸上,并不能真正展现其魅力。他们只有不断为人们所传唱,赋予人们的情感,才能生动传神,才能真正体现民歌的魅力。蒙铜锣和黄水妹将他们的歌谣不遗余力的传给下一代,使山歌和水歌至今为人们所记忆,所欢唱。
蒙铜锣和苏四妹不仅自己爱唱,而且注重把山歌一代代传承下去。投到蒙铜锣门下,拜他为师的青年,不计其数,可算是桃李满地,很多青年还是因为他的教授,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蒙铜锣和苏四妹经常一遍干活,一遍教孩子对歌,让他们小小就会唱很多的山歌。他们两还时常当青年男女歌师,两边对阵,使山歌成为人们平凡的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水上人家的女性很多是没有读过书,但是她们开口即是歌,因为她们是从小学习,从童谣学起,慢慢积累,逐渐成为遇事即歌,随心而唱,适时而歌。就如黄水妹,把水上人家时代传唱的水歌,作为一份珍贵的礼物传给下一代。罗清秀从小就会唱《水针叼》《月光光》等儿歌。即使在今天,邕江的渔民已经不断的减少,渔民们逐渐到岸上定居,但是他们的水歌还是不会变,他们歌唱的形体句式也依旧,或许能变的就是现编的歌曲中没有那么多与水、渔、船有关的词。这非物质文化因为人们有意识的传承会永久留在人们的传唱中。
山歌和水歌虽然形体句式、歌唱形式的不同,但那只是为了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抒发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他们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西本土非常具民族特色的一项历史遗产,有了蒙铜锣和黄水妹等的传承,他们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向全国的人民展现广西是歌的海洋,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参考文献】
[1]严勇通,凌火金.广西客家山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韦一凡.广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丛书[M].漓江:漓江出版社,2001.
[3]罗润芳.水上人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