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罗丹艺术论》嘱词的启示

2017-06-02 03:33周丹
大观 2017年4期
关键词:罗丹线条意象

周丹

对于罗丹,我原本仅限于对他几件雕塑作品的了解,作品中没有华丽精致的修饰,粗狂的线条,仿佛嵌入石头中伸展不出的形象,似乎是两股相反的力量在对抗,初看时我不能理解,到底什么才是“美”,艺术表达的是什么。林逸鹏老师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开启我艺术上的道路。这学期在他的课上给我们解读了《罗丹艺术论》,让我慢慢了解到艺术的真谛,以及艺术和人生的关系,谈的很深刻。于是我理解了罗丹和他的作品,他不愧为当今雕塑史上的一位大师级人物。本文想对于他的嘱词部分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罗丹一开始就说:“愿做‘美的使者的青年们啊”,这里“美的使者”点出了艺术的意义。使者是受命出使、奉命办事的人,这里是受“美”的命令去传播它,作为学艺的我们是有使命感的。

“虔诚地爱你们的前辈大师吧”,罗丹如是说。对待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我们要“虔诚地爱”他们,尊重传统。艺术发展至今生生不息的原因,就是前辈大师们在艺术史上迈进的一步步里程碑。我们“应该俯首顶礼”、“瞻仰激赏”,但是“留神不要去模仿前人”,瞻仰激赏的是艺术家高贵的灵魂,每个艺者中“永垂不朽的宝藏”是“对于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要“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对此,我很赞同。

人类的学问可以分成三类: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己。从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再到弗洛伊德的人类心理受潜意识控制的学说,可以看到西方人用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而只有人对自然理解透彻了,才能进入文化阶段。对于看待大自然,艺术家的眼光更为深刻,诗人华兹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艺术家能够从微小的事物中体察出这样深度的美,他们对自然有著十分真挚的热爱,从而体察出更为感人的美来。

除此以外,“人格的忠诚”也是艺术的宝藏。我们每天生活在自己安排的世界中,迫于竞争和生存的需要,狭隘地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的现状使我们不听不闻“常态”以外的世界,我们以为艺术家描绘的只是虚构的景象。但是细想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一条路是充满着高楼大厦的指示牌还是有其本来的面目?我们只能从实用的角度去判断事物,从而把世界当成我们的工具吗?还是说它有其内在的价值呢?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事实上他们能够抛开切身的利益,忠实于自己的想法,仅凭直觉专注于对美感事物的观察或者是对人生的思考。

“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能触到内在的‘真”,罗丹在他的嘱词中强调了艺术的“真”,形和色都要能传达真挚的情感。

艺术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外界的事物在艺术家心中得到形象,经过感性的认识,然后将这样的形象加以意匠经营,把自己匆匆即逝的感受通过理性的分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艺术家的感受能够在他们的作品中存活,即使经过几千年也能够唤起一些敏感的观者情感上的共鸣。

高尔太说:“伟大的艺术品同平庸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差异不管多么大,只是量的差异;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差异不论多么小,却是质的差异。”其中的“质”指的就是艺术家的感情。画而有情,谓之才气,画而无意,谓之匠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在意象中加入艺术家的情感,并且这个意象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他的情感。别人可以抄袭他的意象,但是其中的感情是无法剽窃的。绘画有意象但是没有情感,这样的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前人创作的美好意象是由真性情出发的,但是经过后人的沿用就会变得俗不可耐。世上不会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情感,因为不存在两种完全相同的境界,因此,艺术家所表达的意象就不可能一样。真正的艺术家是会形成自己的语言和意象的,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沿用别人的东西是偷懒和说谎的表现。

罗丹说:“拙略的艺者,常戴着别人的眼镜。”作为初学绘画的人来说,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但是要明白临摹和写生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创作,让自己不被技法所羁绊。传统绘画有很多派别,每种派别又有它的一套程式,但是如果强迫自己按照某个派别的画法学习,那么就阻碍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学画者心中一定要清楚模仿前人绘画的意义并不是学成哪家哪派,个人认为模仿不过是一种手段,使得学画者了解艺术发展的规律并且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世界具有多样性,人的情感也同样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艺术家选择自己喜好的事物并且和个人情感融合起来,所表现的境界将是丰富多彩的。

学艺者在平时就要培养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只有关注后才能发现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或者一个事件。再由这样的发现得到一些思考,从而激发自己的情感去创作。当一个事物对于我有强烈的印象时,会让我忍不住想马上表现出自己的感受。然而我必须克制这种冲动,粗糙的情感是无济于事的,我要构思适合表现这种事物的绘画方式和呈现的状态。我努力探索适合个人情感的造型语言,艺术语言的形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罗丹对雕塑提出“要往深处去”,富于表面的线条是没有用的,真正表达的是内在的空间,是物体的“深厚方面”,抓住了“深”,“其他细微之处它自己会安排就的”。通过这里的阅读使我醍醐灌顶。我在绘制形体的时候总是执着于线条本身,线描是区别于西方艺术最大的特点,但实际上线条只是技法而不是方法,看到什么画什么,画面显得很平,“转”不进去。而物体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明暗还是线条都只是技法,真正的方法是“解剖、体积、色彩、透视”这些观念,它们是宏观上的理解,但是目前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绘画雕塑上的问题。伟大的艺术家理解了这一点,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张力。

“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如诚实的工人一般。”业余的作画者是那些工作之余为了打发时间的人,而真正的艺术家则是把自己的人生都倾注在艺术的事业中,这条路上充满了困惑、诱惑、艰辛和挫折,并且站在艺术前沿的艺术家是极其孤独的,他们有彻底桀骜的真实,但起初往往不被人理解。罗丹真切地教导我们青年人像工人那样努力我们的专业。在打基础的阶段,没有灵感可言。要勤于思考,勤于自己的专业,艺者是需要强大的内心抵御外界的影响,正如吴冠中先生说的“殉道”精神一样。

【参考文献】

[1]罗丹(A.Rodin)口述.罗丹艺术论[M].葛塞尔(P.Gsell)记,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高尔泰.论美[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

[4]黑格尔.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猜你喜欢
罗丹线条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四居室平面图》
精致线条
罗丹手稿
线条国趣事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