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伟
【摘要】 漏泄电缆是保证铁路GSM-R移动通讯系统安全运行的硬件保障。我国现有铁路养护过程中,对于漏泄电缆的养护工作存在问题。文章主要对漏缆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过程开展深入研究,从而实现准确定位理念。同时以某段铁路工程为实例,针对各种铁路隧道的规划方案开展实际验证工作,使漏缆实时监测系统的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铁路通信 漏缆实时监测系统 应用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建设是城市之间沟通的桥梁,很多新建的铁路已经进入了后期的养护运营阶段。在GSM-R移动通信系统运行下,各铁路线路都出现了众多的问题,例:漏缆接头老化、断裂等,这无形之中极大了维修工作量,严重影响了我国铁路交通网的运行秩序。因此,文章主要对漏缆监测系统在铁路隧道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实现我国铁路网的正常运行。
一、漏缆实时监测系统组成与运行
1.1系统组成
漏缆实时监测系统主要由连接线、信号接收器、网管中心和输出检测设备等组成,工作时输出设备端发出输出电磁波,电磁波经过连接线传送,最终到目的区域产生反射电波。若漏缆连接线某一接头出现故障时,可以向输出设备发出警告信息,输出设备受到警告信息户立即发往网络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在电脑屏幕上了解问题发生的区域,以便组织工作人员及时前往问题区域处理,有助于铁路信号安全传播。随着铁路信号的不断升级,漏缆监测系统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于是就形成了新一代漏缆实时监测系统,新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大,可以实现问题区域的准确定位,这样就缩短了问题的处理时间,更好的保障了铁路信号安全传播。
1.2系统运行原理
漏缆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基本原理是:利用驻波比与正常波的比较来实现检测,当某一区域出现问题时,信号传播的驻波比大小将会发生变化,通过变化的程度大小来判断问题的严重性,报警装置就能及时报警,一般分为3个报警等级,即一级报警、二级报警和三级报警,级数越高表示故障越大。
漏缆实时检测系统的作用是能够对问题区域准确定位,其主要定位手段是进行设点采样,设点采样的个数越多,就表示精确度越高,一般最大采样点为1050个在500m范围内的精确度可以达到0.8m。漏缆故障定位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是由各故障定位模块发出连续的扫描信号,信号在连接线中不断传播就会形成一个线性扫频信号,一旦线性信号发生变化,接收机就能及时做出定位,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时域的回波损耗数据,再乘以信号在漏缆中的传播速度,就能得出距离域的回波损耗数据,来达到实时监测的目的。
二、漏缆实时监测系统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2.1工程现状
某市南部段铁路规划里程为956.35km,线路期间共有大小隧道26座,铁路隧道里程为103.2km,占铁路总里程的10.8%。
2.2长大隧道漏缆实时监测规划方案
针对工程中的一些长大隧道,在施工隧道口需要设立基站机房,将漏缆实时监测系统设立在基站機房内,形成FSU监测系统,连接线可以实现FSU与漏缆监测主机的连接。通常一个长大隧道内部可以设置两个或者多个漏缆监测主机,各主机之间需要进行编号,可以命名为A型和B型等,FSU系统可以实现同时检测多台漏缆监测主机。
2.3短隧道漏缆实时监测规划方案
漏缆监测主机可以分为两种型号,分别命名为单端口Ⅰ型和双端口Ⅱ型。Ⅰ型机检测范围较小,只能监测漏缆长度不大于1km的一段线路,而Ⅱ型机具有两个端口,可以同时监测两段线路,每段线路的长度不大于1km。工作时,漏缆监测机会发出监测信号,通过连接线路来将监测信号传送至网管中心,当出现漏缆局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将问题数据一并传送到网管中心。(1)对于列车设计时速小于200km的铁路,需要设置直放站远端机,其中相邻两个直放站远端机的距离为2km,在规定距离内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和监测。当隧道总长度超过2km时,普通的直放站远端机就不能精确的进行实时监测,就需要用光纤直放站远端机来代替,就能实现远距离无线信号的覆盖与传播。(2)对于长度不大于1km,相对来说里程较短的隧道,只需要设立一台直放站远端机就可以实现隧道内无线信号的传播与覆盖。漏缆实时监测系统就可以在隧道口设立专用机房,将监测主机安装在机房内部,利用基站机房的FSU系统实现信息传递,可以用光纤将FSU系统与机房设备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主机的实时监测。如果使用漏缆监测主机Ⅰ型机,可直接将监测信号接入在漏缆中,借助漏缆完成信号传播,就能极大的节约工程成本,同时也便于运营过程的养护和维修。
三、结语
漏缆实时监测系统被广泛应用于铁路通信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其保证了铁路通信系统的安全运行,系统操作简单,可以实现准确定位,对各项故障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了铁路安全运行,为我国交通网络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罗猛,杨森.LRMS漏泄电缆状态实时监测系统浅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23):95-97.
[2]戴正航,阴同.GSM-R漏缆及天馈线在线监测系统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J].铁路通信信号,2014,(09):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