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飞燕
摘 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核心。马克思在学生时代所浸润的思想濡养为他创立唯物史观打开了哲学启蒙的大门;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质疑批判是他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立场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阵地的转折点;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史观的合理清算使他的唯物史观思想走向了系统与成熟的发展阶段;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分析与实践考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力论证;坚定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信念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达到了科学性与指向性的新的哲学高度。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发展阶段;内在逻辑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核心。通过马恩不同时期的著作文献和发展阶段,可有根据地窥见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经历了一个启蒙与继承、质疑与批判、重构与反思的历史过程。
一、学生时代的思想濡养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启蒙阶段
马克思,这个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偉大导师,从小就很好学,是个天才少年。他在其父的教导下完成了小学的教育课程,他父亲的朋友威斯特华伦对他的民主思想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使得少年马克思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不懂的问题他总爱刨根问底,直至弄清为止。在特利尔中学学习期间,校长威登巴赫是个学识丰富的历史学家,他的课生动而充实,对马克思的思想启发很大。此时的他已接触到社会底层民众,十分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前途命运。在中学毕业时,他出色完成了一篇气势磅礴、关注人类幸福命运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在结尾处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P7)从中便流露出了他小小年纪就有着把自己的职业和人类进步的事业紧密联系的雄心壮志。这不是一时的豪言壮语,而是他对生活现状所发出的以奋斗求解放的号角。一旦号角吹响,思想的深度和行动的热度便也随之高涨起来!
进入柏林大学后,他接触了黑格尔的思想,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主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反对宗教的斗争。但马克思在后来的斗争实践中看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局限性,即他们只承认“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坚持唯心主义世界观、否定革命实践的作用而与之逐渐隔裂。1841年,马克思完成了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一成果显现出他的哲学思想开始带有唯物主义的痕迹,也折射出他敢于利用哲学的思想武器向宗教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决心。文中马克思更青睐伊壁鸠鲁的观点,认为他不但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且把唯物主义的思想加以扩充,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子不仅具有物质属性,还具有精神本质。这从伊壁鸠鲁所说的“自发偏斜”中得以显现。马克思把此解释为能动原则的体现。当然,他的这一博士论文还带有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的思想印记,还未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它起到了“打击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自由”的作用。马克思在学生时代所接受的启蒙教育,所浸润的哲学思想,所尝试的论文成果,都为以后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准备和孕育了潜在的变革决心。
二、对唯心主义思想的质疑批判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转折阶段
大学时的马克思起初接受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后来深入了解工人的现实状况后,对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思想有了质疑和批判,他在《德法年鉴》上曾发表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两篇带有个人思考的文章,使他的哲学思想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以深层的视角批判了唯心主义者鲍威尔主张的“政治解放”的观点,提出了“人类解放”的思想。他认为,政治解放并不能把人从宗教观念中解放出来,只有看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消灭私有制,消灭人的本质的异化,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和实现人类的解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进一步阐述了“人类解放”与政治解放的不同,认为“政治解放”是“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而“人类解放”是彻底的革命,它“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P10)这显示出了马克思主张用无产阶级革命来改造社会的思想。同时,他也看到了先进哲学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P16)这表明了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革命的意志决心更加坚定,对人类的解放思想更加笃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也折射出他与黑格尔有关市民社会的截然不同的观点,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批判与质疑。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而不是像黑格尔说的国家与法决定市民社会,这样就把市民社会和人民群众从被决定的悲惨地位抬升到体现其人性的值得被尊重的重要地位,也激发了他后来从工人阶级身上寻找革命主要力量的正确之举。但此时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还主要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要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还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论证。
因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剖析异化问题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与改造。在黑格尔看来,主体是绝对观念,客体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而绝对观念的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就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整个发展过程。马克思并没有把批判局限于宗教,而是向前一步批判产生宗教的世俗根源,把“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作为哲学的“迫切任务”,这显示出他的辩证思维比黑格尔又前进了一大步。这也是马克思第一次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来阐述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表明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时,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斜坡,马克思则坚定地从唯心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他在《神圣家族》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中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进行了总结,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他和恩格斯在里面阐述的许多重要原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此时他的某些观点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因此,彻底清算费尔巴哈的思想影响,是马克思哲学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史观的合理清算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成熟阶段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继而转向了唯物主义的理论阵地。但他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看到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认为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了解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而提出了与以往哲学家所不同的新的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及整个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文本,恩格斯将其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正是以此为着眼点,以批判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科学理论体系的方式,开始着手阐述自己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和历史观,确立了唯物主义实践观,把费尔巴哈的抽象的、纯自然的人完全过渡到了现实的、实践的人。他还指出了新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同時,《提纲》为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和以往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之间的区别理清了思路,也促使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并在此基础上,他和恩格斯合作写成了篇幅巨大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而系统制定了完整的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
此中,马恩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清算了青年黑格尔分子的主观唯心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从而系统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这一伟大发现做了以下概括:“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4](P171)这也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进行科学概括之前的最为完整的表述。在马克思确立的唯物史观前提的基础上,他探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意识之间关系的理论问题,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P82)这个原理无疑给了各种唯心史观以深重的打击,从而为唯物史观的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建立了一个科学的坚实基础。
四、立足于事实分析和实践考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论证阶段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并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假说,而是经得起现实检验的实践哲学。1848年欧洲革命使当时还未成熟的唯物史观第一次经受了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考验,马恩对失败的革命实践进行了深刻总结,发展了这一新的历史观;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使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了社会历史的舞台,证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但这些考验只是局部的,还未完全揭示出唯物史观所涵盖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科学原理。而在《资本论》等著作中我们则可看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既发挥了有力的指导作用,也得到了有效的科学证明。正如列宁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说的那样,“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6](P10)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他把革命斗争、民主运动、实践考察作为自己研究和写作的广阔舞台,他所引用的数据和资料都力求得到最可靠的来源和最严密的考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剥削秘密和基本矛盾,也预测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而走向更远的未来。他以“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阐释了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以大量可靠的事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及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使唯物史观经过实践的检验由假设变成了科学的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它们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有所联系,相互建构的。在《资本论》中所体现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理论作了前提性的说明和科学性的论证;唯物史观也正是在剩余价值论的形成和完备过程中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和成熟程度,使其应用和发挥有了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更充分的理论证明。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的有机结合中,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得以形成。恩格斯对于马克思创立的两大发现也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他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大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7](P597)
五、坚定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科学阶段
马克思所积极提倡和投身的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需要更为有力和广泛的国际传播。《共产党宣言》正是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是马恩对无产阶级新世界观的完整概括,也是马恩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恩格斯曾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宣言》的基本思想,亦构成《宣言》的核心的基本原理。《宣言》中有关阶级与阶级斗争的观点使唯物史观得到了更为系统完备的阐述。“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8](P257)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充分概括了他与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宣言》所叙述的阶级斗争的历史与观点,为科学揭示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与根本对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规律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任务,肯定了无产阶级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力量。他也进一步指出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和先锋队,共产党人是具有最彻底的革命精神的主体力量,始终坚持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为此,马克思并没有狭隘于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而是鼓励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战斗,获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还要推进共产主义革命,向更高形态的理想社会前进,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9](P421)这“两个决裂”的思想也映照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从社会意识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所必然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对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诸多描述,如,“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0](P422)共产主义革命要实行最彻底的“两个决裂”,共产主义思想也必将随着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散发强大的生命气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可预见性。此外,马克思在《宣言》中有力批判了当时流行的错误的社会主义学说和空想的社会主义,从而为科学的共產主义学说开辟了一条大道,也使他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得到了更为完备的丰富和深拓。
从马恩不同时期的著作文献和发展阶段来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一个从零散到系统、从浅显到深刻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事实论证和科学总结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