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改造研究文献分析:基于CNKI数字资源

2017-06-02 23:27刘丽萍孟翔飞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文献分析

刘丽萍 孟翔飞

[摘要]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东北三省实施振兴战略中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东北最为庞大的安居工程。本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文献来源、文献内容角度对棚户区改造主题的文献资源进行分析,时间跨度为近五年,资源来源为CNKI数字资源。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可见棚户区改造专题研究具有地域性,涉及范围广泛,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意义重大,对于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文献分析;CNKI数据库;中国国家书目中心

[中图分类号]G253;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2-0068-04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难度极大,不仅涉及搬迁、改造等复杂工作,还面临着资金配套等压力。2005年起在东北三省实施振兴战略中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最为庞大的安居工程。从2009年开始,全国开始对国内煤炭采空区、林场、农垦及华侨农场中棚户区进行大规模的改造。2013年改造各类棚户区320万户以上,但与全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的要求,各地区编制完成2015-2017年棚户区改造规划,应突出前瞻性、科学性。本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文献来源、文献内容角度对棚户区改造主题进行分析,以期对棚户区改造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棚户区改造研究文献资源来源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清华同方公司开发研制的中国知网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统计源,该数据库具有文献量大、收录全面、检索途径多等优点。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检索主题为“棚户区改造”,文献来源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共计文章13669篇。

(二)分析方法与指标内容

采用文献计量法,从数据库中设定主题,并设置发表时间、来源等字段内容,利用办公软件Excel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相关数据。

(三)统计结果分析

1.总量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共收录13669篇主题为“棚户区改造”的文献,平均每年约2734篇,具体文献量见表1。

以上数据统计的这些文献资源主要涵盖社会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农业科技、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其中信息源来自于期刊的数量为2249篇,占总文献资源量的16.5%;来自于报纸的数量为11143篇,占总文献资源量的81.9%;来自于硕博论文的数量为169篇,占总文献资源量的1.24%;来自于中国会议论文集的数量为49篇,占总文献资源量的0.36%。可见,绝大部分的文献源来自于报纸。通过搜索引擎发现,发表量前十名的报纸为《中国建设报》《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蚌埠日报》《陕西日报》《城市规划通讯》《金融时报》《韶关日报》《城乡建设》,其余为其他地方性日报。

2.基金资助。近5年,棚户区改造研究间涉及基金项目3项,刊发基金资助论文29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篇,占总量的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篇,占总量的2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篇,占总量的7%。

国家科学基金项目都是经过各科学基金组织严格审查才批准的,只有达到较高研究水平,在当前处于科研前沿的课题和作者群体,才能得到基金资助。因此,由基金项目来源和比例可以看出课题和作者学术水平的高低。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分析得出:基金资助比例级别高,体现了政府重视棚户区改造的研究和发展,也表明我国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在从事棚户区改造研究。同时,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也会对棚户区改造的研究有巨大帮助。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不断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二、图书资源

(一)来源于CNKI scholar

通过CNKI scholar数据库,搜索主题为“棚户区改造”,检索出图书14册,出版时间为2007-2013年,见表2。

(二)来源于中国国家书目中心

通過中国国家书目中心(China nafional Bibhography Center),搜索条件设置为“棚户区”,检索出如下书目,见表3,与CNKI scholar数据库重复的不再录入。

三、文献内容分析

(一)时间性和地域性

通过以上数据和来源分析,棚户区改造专题研究具有时间性和地域性,时间多集中在2012年,以辽宁地区棚户区改造为主题的内容较多,从内容分析看,情况真实详尽,数据翔实可靠。

《莫地的变迁——内城贫困区整体改造与社区治理研究》(孟翔飞著),这是一位经济学者从社会学视角研究“城市住房问题”的新成果,提出了对中国城市化走向的独特思考。这本专著以莫地棚户区为个案,去厘清棚户区如何成为“贫困XN"的历史过程,让我们学习了一个城市社区的规划和变迁。棚户区改造工程对辽宁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目的是切实改善百姓住房条件。“棚改后的莫地新区,总面积35.2平方米,106栋楼,6329户,15723人。历时三年的棚户区改造,经过三期工程建设,莫地沟彻底改变了旧模样,现在是一座花园式的社区,环境清新、整洁、优雅。”

“棚改前,家庭收入最低为50元/月,这些家庭是低保户家庭,生活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救济,最高收入为4000元/月,家庭平均收入为711.01元/月;棚改后,家庭收入最高达6000元/月,家庭平均收入为1343.63元/月,比棚改前提高约1倍;但搬入楼房后,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棚改前,家庭平均消费为487.99元/月,棚改后为882.10元/月,提高了约1倍。虽然生活成本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但居民的生活质量总体上得到了提高。”“统计结果显示,从2005年到2011年底,辽宁省全省实现棚户区改造共计2910万平方米,共改善了70.6万户,211万棚户区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不足10平方米增加到人均20平方米左右。”

(二)理论性和系统性

通过数据调研、文献分析发现,2012年以前,关于棚户区改造问题的研究,理论方面还存在着欠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也缺乏研究,关于棚户区改造媒体报道较多,理论性、系统性研究专著少。但是在《莫地的变迁一一内城贫困区整体改造与社区治理研究》(孟翔飞著)一书中,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评价:“孟翔飞同志素以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城市化问题见长,当他接触到棚户区这一城市贫困区改造的实际困难,发现单纯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无法解决这个属于世界性的难题。于是他在攻读社会学博士后期间,到美国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就中、美内城贫困区的改造问题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尤其是他看到2005年始于辽宁的大规模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棚户区问题,破解了世界性的难题,深受震撼和启发。”

《莫地的变迁——内城贫困区整体改造与社区治理研究》作者认为:棚户区改造的巨大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提出了中国内城贫困区整体改造与社区治理模式,这既是对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的总结和“棚改精神”的理论升华,也是对中国内城贫困区整体改造与社区治理范式的理论探索。

(三)棚户区改造问题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几年来,国内学者专家聚焦棚户区改造问题,并进行了深刻系统的研究。

1.棚户区的形成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经验》(倪鹏飞等著)中这样阐释辽宁棚户区的形成:“辽宁省棚户区的形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辽宁省部分城市矿区初步形成连片工棚;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随着工矿企业数量的增加,当时的工矿企业兴建了大量的產业工人家属区,工棚规模迅速扩大,棚户区初步形成并不断扩大;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工矿企业的关、停、并、转,大量产业工人失去工作,居民自身无法改善住房需求,住房质量不断退化,加上市场的过滤机制,棚户区最终形成。”

2.棚户区改造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对国家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棚户区改造是惠民生与保增长相互促进的重要举措,对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棚户区改造是我国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快推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有效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矛盾,也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3.棚户区改造的外部环境。棚户区改造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人口、城镇化、土地资源、房地产、产业结构等。辽宁省的棚户区改造,在城市规划、融资、土地使用、社会参与、城市发展、社区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的经验。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政府主导,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群众既是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棚户区改造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倪鹏飞认为辽宁在棚改中,采取土地划拨和出让相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把土地出让所获土地收益用以支持棚户区改造项目,另外,在新建回迁小区内安排部分商业开发用地,完善棚改新区商业和公共服务功能,同时筹集资金反哺棚户区改造新区建设,以商补住。

棚户区改造可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盘活存量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不但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还可以增加住宅有效供给,缓解了住房供需矛盾,稳定住房价格。

4.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棚户区改造的相关政策包括房改政策、优惠扶植政策、地方性房改政策、拆迁补偿政策等。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中建设用地免税政策主要包括: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涉及的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免征或减半征收契税、个人所得税。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和通过收购筹集安置房源,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

5.棚户区改造与房地产市场

“2008年四季度以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大幅度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这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6.棚户区改造模式。全国各省棚户区改造模式,包括辽宁模式、西安模式、陕西模式、山西模式等。棚户区改造的经典案例包括抚顺莫地棚改建设模式、房山新型城市化建设模式、南昌万寿宫改造模式、东北地区绿色发展模式等。辽宁省棚户区改造宏观上是对整个城市更新的过程,将城市原有的大面积低矮破旧区域拆除重建。在改造重建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持城市文脉、有机秩序和城市机理,不但保留历史文化底蕴,也使城市焕发新的生机。

综观这些研究成果,棚户区改造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多元融资,依法改造、确保稳定的原则。棚户区改造意义重大,可以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区落后面貌,使得土地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和解决,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更大程度地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猜你喜欢
棚户区改造文献分析
关于乌鲁木齐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审计工作的思考
棚户区改造户心理探析及人文关怀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