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红琴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在,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因此,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而从什么角度设计问题、设计什么层次的问题,教师必须要以史学阅读为前提。
一、史学阅读,拓宽教师教学视野
课程標准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针对课程标准,笔者进行了如下阅读和思考。
1.李蓉在《从张学良口述看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东北史地》2010.06)一文中指出,按张学良的说法,蒋介石没有下命令让张学良不抵抗,但也没有下命令让张学良抵抗。在对待九一八事变的问题上,中央政府和蒋介石都没有态度吗?中央政府和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的态度和举措,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这些因素对张学良产生了什么影响,张学良没有提及,但仍然是值得研究的。
因此,在处理九一八事变后不抵抗政策这个问题时,不仅要增加材料,包括蒋介石的态度、张学良的态度,而且要放在历史大背景下去分析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2.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一书中指出,九一八事变,是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发生的。在经济极度萧条的乱局下,人心动荡不安,富有侵略性的法西斯势力乘势在西方和东方迅速抬头。
3.何杨鸣在《西安事变时期国际舆论新论》(浙江大学学报,2008.03)一文中认为,西安事变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引发了强大的国际舆论。同时,无论是事变之前还是事变之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在极力地争取国际舆论。对西安事变的国际新闻舆论进行客观和深入的研究,能加深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通过史学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还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都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史学阅读告诉我们,观察历史事件要从国际局势入手,中国史不应该只局限于中国,更要关注时代背景、国际形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史学阅读,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史料,更是拓展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提升了教学设计的高度,真正做到回望历史风云,看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以《难忘九一八》为例,笔者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
探究1日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动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今日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田中奏折》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认为侵略中国东北的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英、法、美等西方大国无暇东顾,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张学良率领部分东北军主力在关内参加军阀混战。
材料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给日本的打击是沉重的:物价暴跌,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工资水平下降,贸易减少。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对海外殖民地的渴望,对亚洲盟主的向往一下子迸发出来。
——改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通过上述材料,重在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历史发展观,一种全球史观。从历史长河中去看待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必然性,从世界形势中去看待日本在此时发动侵略的偶然性。
探究2蒋介石为什么推行不抵抗政策?
材料一最近获得可靠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虑到只有请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和平解决。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全军,凡遇到日军进攻,一律不准抵抗。
——1931年9月12日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谈话
材料二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可做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声称“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
材料三张学良之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进攻。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
通过上述材料,重在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指导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更应从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蒋介石和张学良当时想法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更多是站在个人角度,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此处的设计,不仅告诉学生,影响历史发展的因素有时代背景、重大人物的决策,同时也为后面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解决问题提供铺垫和对比素材。
探究3扣押蒋介石后该怎么办?
材料一邓颖超高兴地跑到院子里,和同志们一起,又唱又跳。她和许多同志一样,以为党中央一定主张杀掉蒋介石,替千千万万牺牲的烈士报仇。
材料二斯大林说:“只要蒋介石能够抗日,蒋介石即使不能打退日本的侵略,也能长期拖住它。”“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时,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时避免两线作战。”
材料三12月22—25日,周恩来指出:“中共认为必须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否则内战再起,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乘机侵占全中国。现在中国人民要求的政府必须是抵抗外侮的、民主的、发展经济减轻人民生活痛苦的。”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共最初的想法是“审蒋罪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想法,而苏联对中国中共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周恩来的态度代表中共主张“释蒋抗日”。
为了便于初中生思考,还可以增加以下素材。
英美:担心亲日派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的在华势力,所以支持和平解决。只要蒋介石能够继续统治下去,不妨就和共产党采取某种形式的联合。
日本:企图挑拨亲日派扩大内战,以便扩大侵略中国。12月17日,日本外相声言“南京政府绝不能与张学良妥协,否则日本政府将不能坐视”,并暗中支持何应钦向西安进兵。
亲日派: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在日本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调集大军进攻潼关,又准备轰炸西安。亲日派头子汪精卫立即回国,进行联日倒蒋反共的阴谋。
亲英、美派:竭力主张和平解决,宋庆龄、宋美龄等人也亲自到西安和张、杨谈判。
通过上述材料,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国际形势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感受到中共在对待西安事变的变化过程,感受到中共在民族大义前的正确选择。经过前面的讲述,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相应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