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
摘 要:所谓文化共生,指的就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文化内容上的相互交流以及相互融合。文化共生是一种兼容共存的文化发展形态,是新社会发展时期一种文化之间不同内容共同生存的新型发展趋势。在共生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无论是在发展趋势还是在教育水平上,都被提出了全新内容的要求。在共生发展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教育的选择就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研究内容。
关键词:文化共生;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
文化共生是在新社会发展时期,在人们精神文明追求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发展理念。各民族、各地域以及多元文化内容之间的含义理念的共存共生是文化共生发展理念追求的最终发展目标。不同民族文化内容之间的一直共存、相互兼容以及和谐发展,是文化共生最为理想的文化发展态势。当今社会,在文化共生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简析文化共生的基本概念
文化的产生、融合以及文化内容的不断革新是当今人类社会在日常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之中所特有的现象之一。共生文化的新型发展理念已经在现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精神文明追求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和影响下逐渐深入到社会成员日常工作以及学习生活之中的方方面面。众人皆知,文化的发展无论是在存在形式还是在发展内容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1]。
文化内容会随着生活地域、种族国家的划分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风俗、思想、政治法律内容以及哲学艺术的发展水平等,都有可能成为不同文化内容发展革新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排他性也是文化现象存在的另一项主要的特征。所谓文化的排他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文化内容之间的冲突上。不同种族人民之间发生的冲突现象之中,文化内容的冲突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排他性产生着重要的煽动和影响作用。
文化共生就是在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发展态势。世界范围内相关专家学者对文化共生发展现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末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文明不断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但由于我国对于文化共生发展理念的研究时间较短、经验尚浅,在我国学术界内,相关专家学者在文化共生发展理念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著名教育学家王淑婕曾经指出,所谓文化共生主要指的就是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内产生的不同内容文化之间呈现出多元共生、包容共存以及相互交流、相互尊重的一种和谐并包的发展态势。著名文化研究学家吴秀兰也曾经在《论多元文化共生与和谐社会有效构建》一文中明确指出了自己对文化共生相关内容的理解。吴秀兰认为,文化共生就是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最文化生成与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共生以及相同国家内不同民族文化内容之间的和谐发展,都是文化共生所包含的重点理论研究内容。
二、基于共生下的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
(一)教育教学凸显文化共生理念的实质
共生文化是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科学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发展理念。文化共生的新型文化发展态势是在我国族群共生历史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文化共生理念基本内容的带动和影响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教育也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如果说族群共生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必然趋势,那么文化共生就是在族群共生这一必然社会发展趋势下产生的新型文化现象。
文化共生的发展理念与族群共生的社会发展状态相对应而产生,是我国当今社会教育教学发展进程由自在教学发展到自觉学习教学现状最强有力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经指出,所谓文化自觉指的就是社会成员对学习文化内容的自知。在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内容时,对文化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和趋势特征都能够清晰深入的掌握和了解。文化相关知识内容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是能够有效保障一个人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主体积极性以及自觉能动性有效体现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能够在当今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背景环境之中取得长足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文化共生新型文化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教育也将呈现出全新不同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的选择将最大限度的走上共生、共存的文化发展道路。负责民族文化知识内容教育和教学的相关工作人员将更加着重强调共生视角下我国各民族文化内容与教育要素之间的和谐共存、对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和諧相处的追求水平也将进一步提升。
在此基础之上,在共生文化新型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负责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在职授课教师还要在充分探究和掌握社会成员自身生长于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之间存在的共生和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更加合理的设计和安排自身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民族文化变迁相关知识内容的引导教学,最大限度的保障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朝着健康、相融共生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积极吸取民族文化精华,实现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改革
在民族文化共生新型文化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内容将进一步呈现出不断融合、相互促进的新型发展趋势。现代学校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直以来都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我国民族文化被代代传承、广泛弘扬的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之一。但由于中国当今社会发展阶段的现代学校教育,无论是在教育形式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传承或借鉴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上都急需向中国化以及本土化的发展形势方向上转变。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的选择都要保证能够在有效担起社会文化发展使命的基础上,同时兼顾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过去发展经验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
在共生文化先进文化发展理念以及文化发展趋势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也将不断深入。负责文化知识内容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将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文化共生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全面的改善原有教学方式中存在的教学弊端,最大限度的摆脱传统民族文化教学理念的局限和束缚。学校相关领导以及工作人员还将从宏观发展的角度,结合学校自身在民族文化教学方面的发展现状对民族文化教学的教学体制进行全面的审视和改革。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革新,民族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最大限度的体现民族性的固有特点。
共生文化的新型文化发展理念要求开设民族文化教育和教学课程学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体制进行革新和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我国各个民族不同文化内容之间和谐共生的发展特质。一种民族文化内容的完善和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作为代价,是共生文化新型发展理念最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发展要求。通过不同民族文化内容之间的共存共生,最终实现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教育教学建设发展进程中的高速稳定发展,也是共生文化新型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
(三)关注文化内容的变动,提高学生跨文化学习的适应能力
文化内容的变动与变迁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之中最为主要和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不同的歷史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的内容以及存在形式都有可能随着社会影响因素以及客观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一定的变动和变迁。在民族文化内容不断经历冲突、融合的整个变动过程之中,强势文化全面融合和吸收弱势文化之中较为优秀和精华部分的文化内容,弱势民族文化逐渐呈现出隐匿直至销声匿迹的发展趋势。
在共生文化新型文化发展态势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方式以及关注点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学校负责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我国民族种群文化变迁的发展方向,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最大限度的转变原有传统中国式的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跨文化教育的适应教学。通过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改革,学校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内容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将更加有效的帮助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成员在自身民族文化内容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树立正确科学的认知[2]。
在此同时,学校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展开有针对性的民族文化内容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在更好的保留自身民族优秀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更全面的融入到当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之中,全面吸取当地的主流文化内容,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内容方面的适应能力。
学校负责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内容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要将文化共生理念更好的体现在民族文化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之中,可以通过对国家主流价值发展观念基本内容的大力宣导,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创建民族文化交流对话的情景环境。情景教学环境的设立能够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站在自身民族发展的角度以宏观的发展视角感悟优秀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表达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知识内容方面的见解。
在内容以及表达形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是民族文化最为显著和突出的存在特征之一,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也是使各个不同民族文化内容产生民族特性最根本的影响因素。这就要求负责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内容的相关在职授课教师相应教学工作的开展,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不能一味求同、千篇一律。民族文化知识内容的教学工作在共生求同的同时还要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求异。追求文化的求同和共生能够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前提基础,但只有在求同共生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文化多元性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持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各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内容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最大限度的避免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现象发生也是共生文化新型发展理念中主要强调的内容。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学校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内容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将在一定程度上重建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体系、进一步改进相应的教学手段。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相关在职授课教师将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内容的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整合统一。整个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内容的教学工作将充分融合我国各个民族文化内容中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最终实现以各民族平等为最终发展依据的中华民族国家价值发展观念的稳定发展和传承。
三、共生理念在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共生为种族群落的生存提供了发展条件
民族文化是我国国家文化内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是能够保障我国国家文化整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民族族群聚居的生存特点又是决定民族文化内容呈现差异性发展特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教育以及文学界相关专家学者对共生文化基本发展理念的研究过程中,在共生发展理念对民族文化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方面就有认为共生为我国和民族在远古历史发展阶段之中种族群落聚居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客观发展条件。
共生的发展形式,是种族群落在远古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原始的生存状态,也是种族对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发展意识最初期的表现形式之一。种族群落在秉持共生基本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保持自身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积极吸取其他群落文化内容当中优秀的部分,最终实现自身群落建设的发展和壮大,为群落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保障。
(二)共生理念是促进和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需要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著名政治者曾经指出,社会属性是将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的最终发展依据。马克思也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明确指出,人的社会特质才是贯穿人类成长和发展过程始终最为重要的特殊人格。所谓人的本质,其实在一定知识层面上指的就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和涉及到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统一。而各项社会关系基本内容的实现又要在共生群落生存方式下得以实现,共生的发展理念以及发展精神就是人类个体在文化追求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需求内容。
共生文化的基本发展理念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的选择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共生的基本发展理念既是民族文化发展以及民族文化教育选择最有力的外在制约条件,也是民族文化发展以及教育选择内在最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在共生文化基本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下,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真正实现了不同文化内容之间的相容和相生,促进和保障了民族文化内容的长远传承和稳定发展。
(三)共生是最终促进和实现民族文化高速发展的内在张力
在《自然科学》一书中,对于共生基本发展理念的理解,相关专家学者还做出了这样的论述。专家学者经过多年反复的研究和探索得出,共生文化的基本发展理念既是一种自然事物不断发展进化的事实,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事物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共生基本发展理念也是人类社会事实性与价值性以及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整合统一,对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改进民族文化教育教学的抉择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我国的民族文化因地域分布环境的不同,其经历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受到共生文化基本发展理念的带动和影响,我国民族文化内容的发展和完善有其特定的内在张力和凝聚力。所谓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是指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而所谓文化的内在凝聚力,则主要指的就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为实现自身长远稳定的发展,在文化内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内容中优秀和精华的部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各个民族文化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只有不断进行各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内容之间的营养互给,才能将我国民族之间不同文化内同之中被主要强调的文化内容、文化要素以及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个体文化最大限度的维持在共生共存的发展状态之下。只有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共生共存,才有可能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发展态势的产生,实现和提升我国民族教育选择和发展的历史性意义[3]。
四、结论
民族文化的教育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作是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逐渐壮大的文化現象。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教育的选择是一个漫长而且曲折的发展过程,共生文化的相关发展理念在这一发展过程之中往往发挥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只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文化共生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内容的重建,最终促进和实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共同繁荣和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杰远.走向共生的民族文化发展与教育选择[J].教育研究,2012(09):99-103.
[2]朴婷姬,金玲.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探析——以吉林省吉林地区朝鲜族学校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32-138.
[3]马会芳.现代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模式的关系研究——以凉山彝族家支教育模式为考察对象[J].贵州民族研究,2016(01):22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