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所有学科中越发凸显其重要性,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小组合作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能让小组合作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而不是形同虚设呢?接下来我就以主论博文为主线,来说说我在小组学习实践中的经历。
在众多分组的模式中,我一开始使用的是“同伴互助”即“强弱组合,一帮一,结对子”的模式,因为我觉得小组学习就是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让学生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互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巩固自己学习的知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同龄人的表达方式下更好地学习。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问题。
我在教学《网上寻宝》这一课时,给出了一些看图搜索的任务,如“看图判断这面国旗是哪个国家的?”“‘晌这个字的读音是什么?”“图片上这辆公交车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等,这些问题只有图案,没有文字,学生需要根据图案来归纳关键词。
在组间讨论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并不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讨论,而是直接给出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就参照这个答案,并没有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地产生对话,进行交流,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所下降。
于是,我尝试对小组進行调整,采用了学生自由组合、教师略微调整的分组形式。学生自由组合后找到的伙伴都是平时交流较多的,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思维速度和思考的时间都比较一致。
在教学《注册电子邮件》这一课时,我再次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注册电子邮件的网站。我发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始产生了,特别是弱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强强”的小组能找到不止一个提供注册的网站,且能完成多个E-mail的注册。而“弱弱”的小组也开展了积极的讨论和学习,虽然做不到注册多个E-mail,但是一个电子邮件还是可以注册的。
也许用“强弱组合,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也能达到完成注册的学习结果,但是学习能力有困难的学生还是跟着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并没有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有要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义务,也就没有了充裕的时间去实现更高阶的目标。所以我觉得使用自由组合的小组学习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生生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能发挥学生更大的潜力。这种变化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更能使学生的社会性沟通、交往能力得以提高。
在现在大班额分科背景下,不论是班级座位的改变,学生习惯的改变,还是任务设计的改变,只要教师愿意踏出一步,我们就能看到学生的学习在发生变化,真正的学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