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念龙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纸上面的话是知识,是浅层的,静止的,线性的,平面的,有依据和参照,可以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而纸背面的道理则是深层的,变化的,交叉的,立体的,没了依据和参照,在时间和经历的经纬里,次第渐修,一点一点地参,一层一层地悟。
所以,读书可以分为“纸上层次”和“纸背境界”。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这不仅反向论证了从纸上层次到纸背境界的重要性,而且向我们指明了通向纸背境界的途径,那就是思考。
孟子更是直接,开门见山,“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是书上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个方面是书上的不一定都是适合自己的。所以,于书而言,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四书”之一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说的是纸上层次,而从修身到齐天下,再到儒家提出的最高层次“止于至善”,说的都是纸背境界。
而道家不仅说大道至简,而且还提出了“大道无形”。于道家而言,读书的纸背境界就像练剑之人突破“无剑”的境界,以气为剑,以神驭剑,飞花摘叶,皆可自防,草木竹石,皆可伤人。道家讲求以不变应万变,无招胜有招。不变不是静止不动,而是相机而动,无招也不是不识武功套路,而是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至高境界。
佛家亦然。《金刚经》中写道:“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读书就像礼佛,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些都是身相,可理解为纸上层次,是眼睛所能看到的,而非身相就是指眼睛看不到的,只能用心去感知的。
关于读书,中西指向相同,儒道释指向亦同。正所谓读有字书,识无字理。有字书是读书的纸上层次,而无字理是读书的纸背境界。纸上层次是时间轴上的努力过程,靠的是勤奋;而读书的纸背境界既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一个次第渐修的过程,更是一个从思考到参悟、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靠的不仅仅是时间,还要看一个人的悟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