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敏
(长葛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长葛 461500)
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艳敏
(长葛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长葛 461500)
目的 观察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内宽颈动瘤患者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提高疗效、缩短手术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可推广应用。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
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病情复杂多变,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威胁患者的健康生活及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一般采用血管内的栓塞、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是血管内栓塞的常见方法,其以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特点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已经成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2]。研究报告显示[3],
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效果更明显。为证实此观点,本研究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并与单纯属使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相比,观察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2月长葛市人民医院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42~84岁,平均(62.3±10.1)岁。治疗组中男18例,女23例;年龄44~88岁,平均(63.2±11.4)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颅脑肿瘤外科学》中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采用其他方法治疗宽颈动脉瘤;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者;排除对比剂过敏者[4]。
1.3 方法 治疗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通过病变血管相关造影技术观察患者动脉瘤情况,采用3D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选取合理的工作体位,共选择2个,1个用于进行支架清晰释放,另一个用于显示最清晰的动脉瘤位置,便于行微弹簧圈的填塞。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输送相关系统的动脉瘤置入,再将微导管引入动脉瘤腔内。选取合适的支架置入动脉瘤处,调整支架,置入微弹簧圈,采用造影技术确认弹簧圏填塞置入位置的准确性。重复上述方法,直到造影时没有对比剂的动脉瘤充盈,结束填塞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方法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疗效;统计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情况。
1.5 疗效评价标准 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瘤体完全切除,未复发为治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瘤体大部位切除,术后复发为显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瘤体小部位切除,术后复发为有效;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变,瘤体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2.2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P值<0.05 <0.05项目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对照组(n=41) 67.04±5.32 13.93±1.94治疗组(n=41) 49.95±4.78 7.89±1.65 t值15.301 15.186
颅内动脉瘤会导致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一般采用微弹簧圈的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其具有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复发率较低等优点,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但是单纯使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也存在局限性,如微弹簧圈不稳定、致密的栓塞瘤腔等[5]。通过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说明对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与史岩鹏、王东林等研究相似[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嗜睡、颈强直以及动眼神经麻痹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采用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能明显改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本研究还可以发现,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微弹簧圈栓塞联合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手术更顺利,能促进患者恢复,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对颅内宽颈动瘤患者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基础上加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提高疗效、缩短手术住院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可推广应用。
[1] 姜克文.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39-40.
[2] 张波,叶明,陈圣攀,等.Lvis支架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10):1011-1014.
[3] 王龙海.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河北医学,2015,21(9):1474-1477.
[4] 樊庆荣,王恩任,张列,等.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0):16-19.
[5] 岳四海.血管内不同栓塞法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4,20(30):90-91.
[6] 史岩鹏,王东林,刘金朝,等.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支架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4,23(6):521-5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