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崇,郭百灵
(吉林省脑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不同时间窗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杨立崇,郭百灵
(吉林省脑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超早期治疗(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3 h内),对照组延迟治疗(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3~6 h),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6 h、24 h、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急性脑梗死发病3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不同时间窗;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疗效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1]。为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本文特探讨不同时间窗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6月吉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8~75岁,平均(59.25± 0.26)岁,男女比例为40∶28。其中,脑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25例,脑叶梗死20例,其他部位梗死2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9~76岁,平均(59.32±0.29)岁,男女比例为39∶29。其中,脑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24例,脑叶梗死19例,其他部位梗死25例。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发病时间3 h内,给予患者尿激酶100万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溶栓同时给予患者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连续治疗2周。溶栓24 h后再给予患者300mg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两周后改为100mg,每晚1次。对照组患者在发病时间3~6 h之间,给予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当上述指标的数值更低时,可确定其疗效更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6 h、24 h、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s)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a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6 h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对照组37.32±10.56 30.55±10.27 27.78±12.76 19.44±12.29观察组37.25±10.26 25.55±8.77a18.12±10.21a11.75±10.57a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4/68),其中,上消化出血2例,颅内脑出血2例;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06%(15/68),其中,上消化出血6例,颅内脑出血9例。由此可知,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易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增厚,造成血管腔狭窄,死亡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被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措施[2]。脑组织本身对缺血及缺氧损害非常敏感,急性脑梗死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在出现不可逆的脑梗死组织周围存在处于缺血状态的区域,如果在短期内能迅速恢复患者缺血区域的血流,能够使脑组织损伤出现可逆性,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3]。脑是全身需氧、需血最多的器官,完全中断脑血供6 s会导致患者意识丧失及脑组织永久性死亡,脑血供的尽早恢复,能够有效改善血流的状态,有助于脑组织功能的恢复,降低脑出血及脑组织永久性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超出溶栓治疗的时间,不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易导致脑出血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尿激酶是临床上常用的用于治疗脑梗死静脉溶栓药物,其能够有效激活纤溶酶原,促使纤溶酶的生成,使血栓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恢复脑缺血区域的血供,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从而起到溶栓的作用[4]。尿激酶静脉溶栓是医院开展的用于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紧急治疗方法,既不需要特殊的设备,用药及时,安全性高,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5]。
本研究,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6 h、24 h、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急性脑梗死发病3 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1] 符俊骐,夏鹰,史克珊,等.支架取栓加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 (2):156-159.
[2] 潘海,高飞,佟志勇,等.17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0,39(5):377-379.
[3] 何承满.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791-792.
[4] 赵斌,彭勃,郑永强等.低频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6):471-472.
[5] 翁红林,吴俊,李青凤,等.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23):148-14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