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卫华(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药剂科,辽宁 鞍山 114000)
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报告
曾卫华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药剂科,辽宁 鞍山 114000)
目的 回顾分析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针对性用药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用药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涉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分型及防范性评价等。结果 年龄在70~80岁之间、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且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且不良反应累及的组织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老年患者中,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86.5%,可以避免患者的比例占77.5%(绝对避免患者53例,占26.5%;可能避免患者102例,占51.0%),均比较高。结论 老年群体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群体,且以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为主,通过规范药物的使用和积极的药物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
临床上将治疗过程中,药物剂量在正常使用范围内时出现的有害反应成为药物不良反应[1]。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发挥与代谢情况都有别于普通成人群体,其用药风险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更高,且在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改善效果等方面,也与普通成人之间有较大差异。调查研究显示[2],药源性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四大死因,把握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病针对性用药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良反应发生相关情况,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为针对性用药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抽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老年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均在60岁及以上,住院时间在1 d以上,住院期间有明确的用药史,排除发生疾病恶化的患者。200例患者中,男109例,女91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2.3±2.4)岁。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患者的年龄特征、用药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
按照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进行分型[3]:A型为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与剂量增加导致的药理作用增强有关,具有高发生率、可预测性和低死亡率等特点;B型为计量不相关性不良反应,与药物正常药理作用无关,具有低发生率、不可预测性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防范性进行评价,分为绝对避免、可能避免和不可避免三种,前两种统称可以避免,可以通过医疗措施的改进(停药或对症治疗等)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至0或显著降低;不可避免则指通过任何方法无法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年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按照患者的年龄进行分组,结果可见,年龄在70~80岁之间的老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3.0%,高于70岁以下和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特别是于8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年龄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2.2 患者的用药类别、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 对造成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可见抗生素类药物是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类别,显著高于种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喹诺酮类药物类别统计
200例患者中,静脉给药、口服给药、肌内注射的患者分别有121例(占60.5%)、66例(占33.0%)、13例(6.5%),以静脉给药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的不良反应类累及组织器官 观察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组织器官,可见,皮肤及其附件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红肿、水疱、水肿、皮炎等)发生率最高,占61.9%,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系统的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统计
2.4 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型与防范性评价 20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老年患者中,A型患者共计173例,占86.5%,B型患者共计27例,占13.5%,A型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B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例患者的防范性评价结果为:绝对避免患者53例,占26.5%;可能避免患者102例,占51.0%;不可避免患者45例,占22.5%,可以避免患者的比例较高。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其主要脏器结构功能都在不断减退,组织结构对药物的反应能力、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作用强度、性质也会出现相应变化,这主要与药物的吸收或代谢、排泄途径有关[4]。一方面,老年人的胃壁细胞数量降低、胃肠黏膜萎缩,蠕动减慢,血流量减少而胃内pH值升高会导致药物的吸收受到不良影响[5];而作为药物转化与代谢、排泄的重要器官,肝脏和肾脏血流均随年龄增大出现显著降低的情况,药物反应中所需的代谢酶类活性减低,药物清除率降低,都会导致血浆半衰期延长、机体内血药浓度升高的情况,当药物剂量超出安全范围内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就大大增加[6]。
本文研究显示,70~80岁之间的老年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患者的住院人数最多有关。而在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的比较上,则可见抗生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7],以静脉给药为主,这是由于我国临床治疗中存在比较严重的抗生素滥用情况,患者的给药量、给药频率都比较高,不仅影响药效,可能造成多种多重耐药的情况,还可能造成用药不良反应[8]。特别是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其日常治疗中的用药品种多,如不对不同药物之间的拮抗作情况进行分析,可能加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静脉给药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血液中,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快,药物浓度高,也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是不良反应累及的主要组织结构,需要加以重视,并及时给予处理。
通过不良反应分型及防范性评价,可见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86.5%,可以避免患者的比例占77.5%(绝对避免患者53例,占26.5%;可能避免患者102例,占51.0%),均比较高,对老年患者医疗措施的改进和积极的用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群体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发群体,且以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为主,通过规范药物的使用和积极的药物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1] 王晓燕,胡众,李岩.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3,7(10):57-59.
[2] 杨志伟,王琼,欧阳敏,等.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2):7052-7054.
[3] 卢萍.内科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调查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6):812-813.
[4] 杨帆.100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及护理研究[J].中国药物指南,2015,13(18):257-259.
[5] 朱莉萍,贾春敏.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4):142-143.
[6] 赵爱琳,石杰,苏家茹,等.134例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265-267.
[7] 张守信,王恒辉,林允信,等.老年患者546例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2,46(3):594-597.
[8] 张海燕.老年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8):196.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6.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