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特色风貌塑造浅析

2017-06-01 12:19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史怀昱
城乡建设 2017年5期
关键词:宝塔山风貌文脉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史怀昱

延安特色风貌塑造浅析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史怀昱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增长,但千城一面、千楼一面和一城千面的现象日益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焦点,形象特色危机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发展的一项突出难题。

本文通过对延安自然、人文、历史格局的研究,分析延安城市特色风貌的构成要素,构建以文脉保护为主线,彰显延安红色圣地文化精髓;以地脉体验为主线,重塑黄土高原博大雄浑的城市风貌;以人脉回归为主线,重拾人本关怀设计理念的城市特色风貌塑造手法,打造圣地延安、红色之都的城市风貌特色,探索延安城市风貌的建设道路。

一、关于城市特色风貌

城市设计是承上启下的主线,是特色风貌的解码器,是文化特性的挖掘机器。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研究手段,主要功能就是空间研究。城市空间秩序的处理和安排,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对城市空间秩序布局有着不同的组织原则要求,也就形成了城市设计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多样化的城市设计模式。不论城市设计的模式如何多元,空间塑造方式如何多样,城市特色风貌都应紧紧抓住“生态优先(地脉)、地域文脉(文脉),以人为本(人脉)”这几个关键词,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践行保护生态、传承文化、重拾文化信心。

地域文化(文脉),是指一个地域的人居环境在生成演变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文化脉络,包括精神和物质多个方面,如价值观念、道德习俗规范、生活方式、图腾符号和物质产品。文脉是地域人居环境的灵魂,是历史沉淀后的文化精粹,是众人心目中最深的印记。地域文脉经过人居环境的物质承载传递出独特的气质,城市也因地域文脉的存在而熠熠生辉。在城市设计过程中,要抓住城市文化之魂,以文化统领城市的特质空间,这样的空间才生动,才有识别性。文化的挖掘和提炼才是城市特色的核心,这样风貌彰显才能持久。

生态优先(地脉),顾名思义,就是要尊重城市的自然规律,真正将城市的生态基础、山水格局、绿网体系进行继承和优化,构建城市良好生态景观格局,进而既可以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同时还可以增强区域景观格局与功能空间上的连通性,构筑生态安全网络,实现生态安全和城市控件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设计中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是前提,延续和优化生态格局是本底,也是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

人本关怀(人脉),核心就是要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为人服务,创造让人感觉舒适的居住环境。归根到底城市是在创建一种美好的生活,而生活无疑是服务居住在城市中的人。所以,在城市设计中,无论是空间的营造还是活动的策划,都应尊重居民的诉求。这就要求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强化公共空间、游憩场所、交通组织、节庆活动等具体设计,并且要紧紧抓住人的需求。前期要注重听取民意,加强社会调研,后期要注重公共参与,群策群力,这样的城市设计才有生命力、有归属感。

二、基于文脉、地脉和人脉的嵌入式延安城市特色风貌解析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首《回延安》凝聚着中华儿女对延安的无比向往和对宝塔山的深深景仰。说到延安,大家会想到以枣园和杨家岭旧居为代表的近现代红色革命遗迹,以宝塔山、清凉山为代表的寺庙建筑群和风景名胜区,以窑洞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民居等等。

延安在历史上就是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形态上,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中部,早有“处万山夹谷之中,水势分南拱北冲之要,三山鼎峙,二水带围”的说法。布局上,延安城中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环峙鼎立,西北川片区、东川片区、南川片区成“Y”字型交叉纵横,延河与南川河在此交汇,造就了一座典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川道城市。文化上,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黄土环境独特,是圣地文化和延安精神的见证,是第一批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宝塔山就是延安革命圣地的文化标志与精神象征。

(一)文脉—保护与彰显红色文化之都

红色文化体系是延安的核心印记,构建“红色圣地文化”体系,对于红色文化主题保护与彰显至关重要。延安的红色文化遗址非常丰富,有中共中央军委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中央局旧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等一批历史建筑群,也有延安保育院旧址、中央女子大学旧址、陕北公学旧址、鲁艺旧址等一批公共建筑历史遗址,还有南桥桥头、革命纪念馆、宝塔山、凤凰山古城墙、延河大桥等著名标志性景点。通过合理保护修缮和组织设计,构建完整的红色文化遗址体系,历史文化遗存将成为彰显圣地文化特色的核心载体。

延安中心城区分为三川交汇的中部核心片区、西北川片区、南川片区和东川片区。三川交汇既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匠人营城的慧心所在,三山的对峙鼎力以及两河交汇的川流不息,让人们永远记住“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如何才能做到突显圣地文化呢?只有做到四点方可实施。(1)保护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的地形地貌环境,营造宝塔山的中心地位,突显城市核心标志的功能,注重宝塔山附近自然环境和历史原貌的保护,重塑青山形象。(2)控制周边地区建筑高度,保护视线通廊。(3)保护城市视点观看宝塔山视域范围内的环境,控制远处建筑的高度,加强控制力度,决不能影响宝塔山的形象。(4)加强建筑风貌的控制,随着延安火车站的建成通车,火车站的建筑风貌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肯定和赞许,只有在建筑风貌和建筑色彩上逐渐与之协调,才能形成风貌统一、特色鲜明的新延安风格。(5)加大力度建设南川河与延河河岸的景观,创造“城中观山、山上看城”的城市景观特色,打造两河沿岸,使之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核心,构建山水城市特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核心区建筑风格,同时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西北川是圣地文化的集中体现地区,也是红色文化历史遗迹的集中展示区,城市设计确立了“大遗址保护”的理念,对西北川进行整体的保护和展示设计,严格控制历史文化遗迹的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历史遗迹进行修缮和保护,适应新形势下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对于非保护区内的建筑要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形式,对建筑使用功能也要限制。外部建筑还是要作为背景,即要能凸显历史建筑,也要强化环境氛围,真正达到“处处是历史,历史在眼中”的意界。

(二)地脉—重构与体验黄土高原雄浑之风

黄土高原的背景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以“黄土”为基质的地域特色生态山水格局,即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地貌千姿百态,大小河流沟壑纵横,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沟谷的典型地貌,构成了博大、雄浑的黄土地风光。第二,以黄土文化为内涵的人文情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黄土地上的城市遗留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民间艺术、民间饮食以及民居建筑,大家耳熟能详的陕北特色小吃、陕北民歌、窑洞民居等,这些既是城市名片,也是深厚黄土文化的缩影,艺术地再现了河谷型城市风貌的黄土文化特征。

对于“黄土”为基质的地域生态格局,我们设计的核心理念是“重构”,这里的重构不是本源的颠覆,而是在延续特质—黄土为底的山水生态格局。对于山而言,我们要延续其厚重、变化多样的地域风情,但我们要干预。干预就是要进行生态修复,人为降低其生态敏感性,在现状植被基础上加强生态抚育、水土保持,逐步培育山体结构稳定、生物多样的绿色基底。对于山腰处的窑洞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广场绿化、道路绿化、坡坎绿化、台地绿化逐步构建点线结合的立体化绿色体系,实现斑块、廊道与山林基质的有效衔接。对于水体而言,延河与南川河承载着延安的历史记忆,加强滨水休闲景观带的塑造,使城市居民可以方便地亲水;依托滨水空间打造休闲绿道使居民可以便捷地休闲健身;借助滨水景观塑造红色、黄土、民俗文化等主题景区,使居民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氛围的渲染。将水脉、植被、山体等生态环境资源优化整合,对水系网络进行梳理,对生态绿地空间与建设用地空间的融合渗透进行合理控制,最终,构架出山水空间互补共生的生态绿化体系。

黄土文化设计理念在空间落位上,我们要强调以“体验”为出发点的“特色街区+节点”的空间感知体系。特色风貌街区是承载公共服务功能、展示延安人文面貌和传承历史文脉、红色记忆的重要空间载体。例如:三山文化景观区、凤凰山传统商业步行区、杨家岭景区更新改造工程,桥沟红色文化艺术休闲区等。这些都是城市文化精神的承载地,也是城市特色风貌的彰显地。在空间的设置过程中,要重视黄土文化的空间体验,在“吃住行游购娱”诸多方面要加深感悟黄土文化。游人身处窑洞之中,既可以品尝延安的洋芋擦擦,也可旁听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体验陕北大秧歌。在节点设计上,对于具有记忆属性的节点空间,先甄别再确定,重点围绕红色遗址、公共空间、滨河重点休闲空间建立“文化主题、建筑形式、景观意向、风格色彩、强度控制、城市家具”等要素控导体系。

南川是延安三川中最长的川,也是最复杂的川道。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等重要设施都集中在这个川道中,如何巩固生态基质?如何展示城市特色形象?还是要从“生态修补基底、黄土文化提升、城乡二元共融”三个方面来解决。(1)生态的修补与恢复是发展的关键。南川线形交通设施错综复杂,交叉纵横,营造多通道、多廊道的合并,修补生态,形成共用的生态廊道,才是正道。(2)黄土文化丰富多彩,窑洞建筑文化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类型,是形成延安建筑文化的精髓,要在城市设计中对其进行修复和维护。(3)城乡特质共存是南川的又一特点,南川很长,北部有城市的繁华,南部有村庄的平淡。城乡共融才是解决差异的千秋大计。城市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与乡村优质的自然资源有效呼应,发展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在优化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城乡共融发展。

南川空间发展模式图

(三)人脉—回归与重拾人本关怀之魂

回归人本关怀总结为三句话就是:宜居的生活环境、乐活的休闲氛围、通达的交通体验。居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有安定感、幸福感,城市化的目标才可能顺利完成。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本原则。在发展好城市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和空间体验诉求。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合理安排公交、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正确处理好人与城市的关系,各得其所,发挥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效益。

东川是在延安老机场搬迁的历史机遇下发展起来的。早在2000年以前,东川的城市发展极大受限于机场的净空限制要求,难以提升。在机场搬迁后,大批量的宾馆、办公楼和高科技企业拔地而起,大量的居民也涌入东川。在宜居生活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建设“宜居东川”就成为城市发展的契机。城市设计应该遵循:(1)以建设满足居民15分钟生活出行的公共服务宜居生活圈为目标,补充街区休闲娱乐、小型超市、菜市场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就近需求服务,打造特色街区文化。(2)优先发展公交出行和慢行系统构建。东川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条件较好,鼓励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布点,促进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使用,同时建立慢行交通设施,鼓励居民绿色出行。(3)见缝插针,补充绿化环境。宜居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在街头见缝插针地增加街头绿地,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坡地和山地建立城市公园,同时对两侧山体的低矮区进行绿化景观种植,做到市民出行10分钟即能游园。

三、结语

延安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只有抓住文脉,才能保护和彰显红色文化;只有抓住地脉,才能领略黄土高原的博大与雄浑;只有抓住人脉,才能回归人本关怀的灵魂。延安既要有历史的印记,也要迎接时代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地抓住城市文化之魂,也只有这样的设计才有生命力,才能让城市风貌焕然一新。厚厚的黄土地,巍巍的宝塔山,滚滚的延河水,都凝聚着亿万华夏儿女对她的那“一抹乡愁”。

猜你喜欢
宝塔山风貌文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宝塔山咏怀
瞻仰宝塔山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包裹的一切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宝塔山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