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7-06-01 12:19主持人
城乡建设 2017年5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城镇化人口

主持人 蓝 枫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

主持人 蓝 枫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哪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新型城镇化未来应做怎样的顶层设计?本期会客厅邀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新型城镇化如何推陈出新

张占斌

主持人:新时期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特色城市产业体系、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有序开放、合理确定、严格控制(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将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运用地方债券、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优势。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建立“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规划立法工作;培养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

主持人:新型城镇化如何推陈出新,“新”字怎样体现?

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共享、包容化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在当下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人口的城镇化,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将由目前大概36%左右提高到45%左右。

二是要坚持五化同步,之前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最近又提出绿色化,五化同步。城镇化要想搞得好必须要有产业特色,有产业的城镇化才是靠谱的城镇化;没有产业做支撑的城镇化将来可能就会出现鬼城和空城。所以,产业支撑要研究就业优先的问题,只有真正实现融合,才能走出一条比较宽广的道路。

三是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加强城乡互动、以城带乡,找到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在这些方面,实际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四是科学布局,体现因地制宜、协调有序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宏观布局,“两横三纵”的布局,以及城镇化自身建设水平、管理水平都要提高。

五是绿色生态,体现和谐宜居的城镇化。坚持绿色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要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属于中国的贡献;让城镇化流着生态文明的血,流着绿色发展的血。这点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非常关键,无论是生态城市、绿色城市还是智慧城市,都应该体现出承载力强、和谐宜居的城镇化。

六是传承文化,体现历史文脉深厚、民族特色鲜明的城镇化。正如习总书记所言,让老百姓看得见山,记得住乡愁。

七是制度创新。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制度创新,要体现市场和政府这两支手不是互相掣肘的,而是要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改革要配套,要继续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市政体制改革、行政区域化改革等;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做得好、做得完善。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惠及全体人民

张立群

主持人:您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张立群: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科学规划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发展过程,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第一,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就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第二,科学规划,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问题。目前,在我国部分城市,人的城镇化步伐缓慢,甚至出现农民搬进楼房就成了“市民”的现象。没有就业、没有公共服务保障,这种“市民”充其量也就是“半市民”或“伪市民”。另外,还有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为城市的繁荣默默奉献,可城市给他们的回报是那么地不对等,有时甚至不能及时兑现工资,更别说跟城里人一样享受公共服务了。前不久,媒体报道了北京“井居人”新闻,虽然是农民工中的极个别现象,但还是令人唏嘘。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发展有以下几条主要原因:第一,新型城镇化人口规模越来越庞大。以农民工为例,农民工总人数目前已经达到2.62亿人,这么多农民工要城镇化,就得考虑现有城镇对他们的吸纳能力。另外,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要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城镇的就业吸纳压力和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巨大。第二,土地作为稀缺资源越来越成为城镇化的硬约束。在城镇化迅猛发展的脚步中,土地不够用;同时,级差地租形成,社会资本开始向土地积聚,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过快。

因此,要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进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努力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特大城市、大城市应从实际出发,创新方法,鼓励具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了一定年限的农业转移人口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积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增强吸纳能力,放宽户籍限制,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把非户籍居民转成户籍居民,是需要成本的。农民工需要的公共服务要由财政投入来承担,这是一个相当繁重而艰难的任务,对其艰巨性要有充分的估计。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不仅是农民自愿转变为市民的过程,也是城市居民享受城镇化成果的过程。不仅要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城镇化是否健康,要看居民能否“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迟福林

主持人:新型城镇应如何做好顶层设计?

迟福林: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细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新型城镇化应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不是地的城镇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城镇化建设,就要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让更多的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二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需关注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保证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到2020年,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重不低于99%,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不低于9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同时,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尽可能地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尽可能地使城乡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

三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将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作为城乡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使居民生活便捷舒适。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建设智慧城市,让老百姓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加强人文关注和精神关爱。要将社会关爱心和责任感的提升作为塑造城市文明的坚实基础,给城市的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也使得居民因此备感住在城市是一种幸福和荣耀。提升居民在物质富裕基础上的精神生活,让居民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形成一种社会各界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城镇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