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侗寨人家》

2017-06-01 14:01刘洋陈伟科
艺术评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

刘洋 陈伟科

摘要:舞蹈诗《侗寨人家》是由中国著名导演张继刚执导创作,由广西柳州市艺术剧院演绎的大型民族舞蹈诗作品,舞蹈诗《侗》通过新奇的舞台样式和舞蹈形态,讲述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中国故事,通过一个满怀乡愁游子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遥远的侗寨,走过四季,一一翻开了《养根》《坡会》《思春》《月也》等11幅侗族生活画卷,形象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眷恋。本文试通过对其突破传统和风格的保留,去探讨其审美下的诗意概括。

关键词:舞蹈形態 艺术审美 诗意概括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086-03

广西地区的舞台艺术作品,大多都以“歌舞”或者舞蹈“诗”的形式出现在老百姓的面前;例如前不久出现的舞蹈晚会《风情东南亚》及民族舞剧《碧海思路》,都能体现出当地的一些特色,取材及形式与展现都与民俗风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此次张继刚编导的大型舞蹈诗《侗寨人家》也不例外。

这台舞台艺术作品的出现,可以用“打破传统”来对其进行形容,为什么说“打破传统”而不是其他?笔者认为首先是一个时代的进步,这个进步的步伐使得展现出来的东西,即舞台呈现的各种与以往的舞台效果情况差别甚大,差别甚大是好事,这当然可以归功于我们的多媒体艺术,诸如此类的多媒体艺术又可以称之为是舞美的一个巧妙使用,使得这部舞蹈诗《侗寨人家》起到了跨时代的进展,同时,这个进展还符合大众审美,同时也建立了基本的美学基础。

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提高,大众的文化涵养也不断提升,现如今的观众对待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品格有着个性化的追求,不再是以前的较低水准对其进行欣赏,而如今的舞台艺术作品也随着创作者和创作主体的呈现,也决定了其优胜略汰的格局,规定了演出的档次,舞蹈诗的追求同样亦是如此。而大多数主体都不愿意尝试舞蹈诗的创作,他们认为观众都喜欢看有情节的东西,这样才符合观众的口味。其实并非如此,如果创作的舞蹈诗有独特的味道,而且“诗”一样的舞蹈,反而觉得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同样可以让其加分。

舞蹈诗《侗寨人家》由著名导演张继钢率领主创团队耗时6年创作而成,为广西柳州市“十二五”重大文化项目。该剧以独特的3D艺术语言,通过一个满怀乡愁的游子的视角,引领观众走进遥远的侗寨,相继呈现《养根》《坡会》《思春》《月也》《踩月亮》《娃娃趣》《水车吱吱》《鱼戏》《种太阳》《孕育》《踩堂》等11幅充满情趣的侗族生活画卷,形象地表达游子对家乡刻骨铭心的眷恋。全剧以空灵、写意的诗意手法勾勒出了富含哲思的意境,突出多维度视觉效果。剧中音乐聘请英国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伦敦少年唱诗班演唱,令人耳目一新。

舞蹈诗《侗寨人家》是在广西这片少数民族的土地上,在原生态之压下的破土,可以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重新孕育而生出的“另类”,就如同前面所说的,喜欢戏剧性的结构和发展,恐怕这回我们的观众可就真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完全欣赏到这部来自广西柳州为我们准备的艺术作品。

在这里,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及自我的观后,对其进行梳理,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一、突破传统与思维拓展

广西柳州剧院对这部舞蹈诗作品,对外宣传是属于大型3D舞蹈诗,现在我们对于“3D”这个词汇可能并不陌生,各大电影院或者其他游戏娱乐都以“3D”著称,以此达到一个良好的观赏体验,同时也能体验到所谓的“刺激”。笔者认为这个“3D”用到这部舞蹈诗里面是对传统的一个挑战,因此它不属于传统的延续,这个可以说是打造了一个与时代审美同步与精进的舞台艺术作品,选择这种新意的效果,笔者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因为现如今我们的舞台艺术作品需要突破,要不断地与时代进行接轨,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向大众进行传达和传播。这种新意程式的出现,它属于一种拓展和创造,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审美和高层次的追求。艺术是一个需要多元化形式进行呈现的,而舞蹈诗体现出的侗族文化同样也需要一批新的人和新的方式对其进行“传承”,而其他的则需要“发展”和“创新”,笔者认为在形式的体现上,舞蹈诗《侗寨人家》达到了创新的点。

其实对于现在的艺术作品而言,“攀登”是很难的,因为艺术没有绝对的统一,但只要方向是正确,行为是开明的,笔者认为就是可取的。由于舞蹈诗《侗寨人家》是继民族音乐剧《白莲》、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后的又一个该团的舞台艺术作品,难免会出现对比,3D舞蹈在如今并不属于首创,但对于《侗寨人家》的3D艺术语言对其进行演示,目前的中国却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这又是一个“创新”,属于传统上的“创新”,和视野上的“创新”。这个时段的艺术作品,又让笔者想起了当年浪漫主义的出现使得众多艺术家对其进行相对的效仿,笔者希望这种“创新”立意和形式的表达也应当和前者一样,进行广泛推广和运用,才能不断的拓展我们艺术的思维,同时观众也可从多种视觉角度去欣赏更多的艺术作品。所以,发展和创新为指向的作品一定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二、风格保留及审美延续

对于民间的舞蹈文化,我们最怕的就是将其“毁坏”在舞台,所谓的“毁坏”指的是随意更改舞蹈语言语汇,动作指向性不明确,同时风格混乱,那么,这就是对于文化的阐述不明所造成的现象。舞蹈业内人士都知道想要编创出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是一件难度系数非常高的事,尤其是还未被开发完全的小民族更是难上加难。为何说难?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编创民族民间舞作品不仅需要传承保留纯正原始的民族文化与风格风貌,还要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舞蹈编创者都很清楚想要编好一个民族民间舞剧目,首先就是一定要把握其风格性、掌握其动律性,并对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有一个非常深入的了解。在掌握了这些之后,就有一个更加难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在继承了原生态的民族风格性舞蹈语言后,如何变化发展为作品所服务?这时候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度”就是编导需要把握的了。

可以这么说,大多的舞蹈作品和诗很像,甚至民间有舞蹈就是诗的说法,而舞蹈诗《侗寨人家》就是情感的抒发,有侗族人民内在情怀的外向释放,在《侗寨人家》的场次《坡会》中,晚上的气氛和摇摇摆摆挑着月亮和追着太阳,笙歌盘山绕水,久久回荡,像是一个庄严的宣告:她——是我的!这种意境的审美,则是全景化、立体式、广角度、多侧面地聚焦于一个民族的精神纵深,描绘了千年侗寨的田园景色、风土人情,开场就仿佛令人回到了原地,去体验原生态的美。在《踩月亮》《娃娃趣》中与其相像,都是在其审美中找寻到了属于民族的意境美,这种美就如同前面所讲的诗,有了别样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张继刚的独特之处。

三、在艺术审美中找寻大众审美

舞蹈诗《侗寨人家》符合了张继刚导演追求艺术审美的基础,从它的背景、编剧等诸多综合性元素可以看出,它是在细腻中去找寻别样的情感,而这种别样的情感正是艺术创作所缺少的那份真善美,而在这部舞蹈诗中显然体现出来,不仅把侗族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景,也不同于其他舞蹈诗,就这样将其表达,像一幅画一样,朴素的表达相对朴实的情感,受到好评。

其次,笔者认为舞蹈既然是一种肢体艺术,就应对美学的意义进行建立,这样才能对观众负责任,为什么说要对观众负责任?一个艺术作品,最后都是以传达的方式进行传播,而舞蹈则是在剧场或者通过多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但真正的剧场舞蹈,则是由舞台和观众组成。观众的比例尤为众多,照顾观众也就成了一个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坚持自我。可能现在大家都会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艺术作品,其实不错,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的完美没有绝对的完美。绝对的完美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没有一点瑕疵,任何改变都只能使它的价值降低,这样的话我们的圈子便失去了进步。完美是人所定义的,完美和不完美这个结论是人通过观察后得出的结果,人与人的审美观是不同的,所以并没有绝对的完美,同时也没有绝对的不完美,舞蹈诗《侗寨人家》就可以说是符合了相对完美,同时也让观众看懂了,也就是说符合了大众审美,在艺术审美的角度找寻大众审美,就是所谓的又符合高雅且平民,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样的作品,能说不好吗?

四、结语

舞蹈诗既然称为“诗”,那必然是“诗中有舞,舞中有诗”,而在其中,也必然有它的文化语境,有其中的典型性、形象性、代表性,而好的“舞蹈詩”同样亦是如此,也是得经过无数次的锻造才能称得上是精品。舞蹈诗《侗寨人家》便是如此,继续传承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文化,大型舞蹈诗《侗寨人家》,唱响了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汤其林,陈伟科.由舞剧《铜雀伎》复排引发的思考[J].舞蹈,2016,(11):54-56.

[2]范堡斐,陈伟科.浅谈“枪”对中国古典舞作品编创的作用[J].艺术评鉴,2016,(11): 97-98.

[3]林怀民,余秋雨.舞蹈与文化的对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2).

[4]陈妍.王玫舞蹈创作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陶琳.中国当代舞剧舞蹈动作语言的审美理念特征[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
基于能力培养的美术色彩教学研究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艺术审美特征
论心理素质在扬琴演奏中的培养
探究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
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