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合“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017-06-01 21:43谢慧敏
职教论坛 2016年35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摘 要: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高职院校专注“大而全”的规模扩张效益,“应用型”育人成为口号,而单纯依靠“一技之长”传统式的“应用”被市场选择的范围和成功率也凸显不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由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构成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利于学生创新创业,也利于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精神;复合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谢慧敏(1982-),女,福建三明人,江西服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四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课程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编号:JXJG-13-26-9),主持人:宋丽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53-05

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挑战。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它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可以看出,高职与就业市场自然而亲近。然而,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与现实问题越来越复杂,加之办学层次低,学生综合素养不高(人文素养较为欠缺),一些高职院校舍弃特色、求大求全、太过综合式发展而“忘本”(“本”即职业性和应用型),还有高职教育仅依靠传统、单一的学科知识培养的学生也很难适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为此,高职教育要根据市场和自身实际,依托多个相关的学科,重视应用性教学,融入人文精神,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

一、问题的缘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与挑战

(一)高职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的扩招和经济的疲软造成了高职生就业困难。高职教育的初衷和现代职业教育的提出,都是为了服务国家的发展,培养出大批量的懂理论以及上手快和操作性高的技术性人才,然从现实看,许多高职院校,由原来中专学校直接升格或者从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以及成人学院和中专的学校合并且升格,多会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鲜有创新和突破,加之高职的生源基础较差,在就业市场难以有效融入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社会需求不吻合,为了降低办学成本,一些职业院校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办文科或管理类专业,即使工科类高职,其办学设备或实验实训器材也是循环往复法的多年使用,较少为了直接衔接市场而进行更新。即使一些获取了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暴露出不少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此外,社会转型下,高职教育的传统就业观念被不断挑战,许多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模糊不清、定位不准,这就使得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钩,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课程和教学内容缺乏复合应用性

由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依然存在较重的“中职教育”痕迹,应用性教学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衔接性,实验课实训课作为课堂讲授理论课程的依附或陪衬,实验内容也多以演示型和理论验证为主,缺乏专门的实践性教学规划、管理和评价机制,实践性教学功能依然弱化,实践教学保障滞后,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严重缺乏;一些被贴上学术化、理论化或具有人文思想的社科类课程被认为无市场交换价值则减而又减。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的不合理,内容的守旧、单一,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被人为地割裂,直接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综合素质偏弱,市场适应性自然会也就不强。

(三)复合应用型教师的缺乏

随着对高校评估和管理的相关规定以及近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迅速提升,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逐年攀升,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合理化构建以及学校未來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保障作用,即便如此,多数高职高学历者仍然欠缺。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来考察,懂专业理论、职业技能且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倍受欢迎,然而与“双师型”教师重要地位相较,依然是来源单一、严重欠缺。因为,“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并非简单的昭示着高职教育应用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1]而有些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专业实践经历,却由于学历上不去,职称低,从而收入报酬难以保障而跳槽企业。如就业指导教师一般由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没有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的班主任、辅导员或任课老师兼任,他们虽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但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工作实践上都不是很合适,极易形成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等问题。

(四)学校办学理念与发展的错位

高职教育具有行业办学的传承优势,主要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当前的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增加招生规模,盲目新设专业,上新项目,看轻了内涵建设,并不注重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甚至朝综合性院校发展,为了降低办学成本,重文轻理,忽视了专业设置的职业性属性,特色办学的空间被压缩,差异化竞争成为口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就需要以培养流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不断凝练学科和专业特色,强调专业定向与职业方向的密切联系,采取错位发展战略,形成互补优势,朝应用型教育模式发展,并为职业教育赢得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高职教育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审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2]。应用性特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也是由这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定位发展目标所决定的[3]。

(一)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预期和规定,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与基础,贯穿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思想观念。“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参照着做的标准模式”,即为人们在特定领域的活动提供了概念框架和共同规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应用”是其核心体现,不论专业及其专业特色,只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就应该具备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及人文社科自然常识)、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和素质(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要求,而知识是基础性要素。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以及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主要依靠课程的优化设计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为此,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性的技术和技能以及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共同构成了高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

1.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高职办学合理定位与发展。高职院校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应用”是高职对知识的技术性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4];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对高职教育传统单一的“一技之能应用”模式调整与纠偏,利于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

2.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这与高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互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突出特征就是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实验、实训为载体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与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相结合,既可以服务教师的科学研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同时,高职院校选择实训项目可采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加强与行业立体式合作,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校方积极学习、利用企业所提供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市场经验,同时,也要全面的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基本教学环节中去。当然,生产实习和科研训练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将更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3.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事关全局的政治问题”。高职作为突出应用性和专业性的职业教育,其对在校生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是要实现与市场的无缝衔接,即使火候欠缺,也可也通过企业的简单培训进行弥补。相较传统单一的技能培养和市场需要应用人才却又难以满足而言,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将有关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与人文精神进行高度融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与能力培养,形成符合市场的应用性特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效果看,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也是较受欢迎的。

(三)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以德国和芬兰为例

德国的职业教育重要性凸显,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于20世纪70年代才作为当时联邦德国教育系统中一种新的机构类型而出现,是目前德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比较明显。与我国应用型本科学制不同的是,德国由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学院等非学术性高等学校实施的专科教育,学制为3-4年,培养有实际操作的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德国,“双元制”模式特征鲜明,效果显著。目前国际上有代表性的产学研合作与双证书教育的类型有:美国的产学结合教育、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我国台湾地区的“建教合作”模式等。另外,芬兰多克技术学院以实践能力为重要标杆的招生选拔机制与就业机制,面向市场设置需求课程与专业设置,与学生职业生涯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践的师资队伍,密切联系地方发展的应用型科研以及全方位的校企合作等都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特点,我国的高职院校可充分借鉴不同模式的优势,并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开发出真正适用的高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四)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以江西服装学院为例

江西服装学院(以下简称“江服”)一向重视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江服依托服装产业优势,坚守特色不动摇,紧紧围绕“服装”做文章,专业不贪大图全,规模保持适当比例,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及校内外近百个实训基地,设立创业学院,构建“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实践模式,加大产学研投入的比重,加强并不断升级“校企合作”“府校合作”。江服立足“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教师按照学术型、教学型、技能型三类进行分类服务管理,加大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投入比重,注重师生赛事文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如北京·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就业初的上岗培训提前在校内完成,真正“以生为本”,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力成本,并潜移默化的融入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故该校的就业——“江服现象”一直被行业和市场津津乐道,这也算是对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检验。

三、复合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义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是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两个根本问题。高职结合行业和地域分设学科和专业,区别于学术性为主的大学本科的应用型专业性教育,培养面向社会一线的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突出应用性、专门性、针对性和行业性。

(一)学科的应用性和课程的多元性要注重

一般而言,专业设置的依据是学科分类和社会需求。由于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直接适应性较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行业领域相适应,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的關系,强调应用能力的主线。同时,可根据“模块化”教学模式面授的方式,注重应用型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科导向型的课程模式,积极尝试应用导向型的“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模块平台——素质拓展平台”一体化课程模式系统讲解就业指导的内涵、作用、方法、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通用基础课程、专业途径等,以体现就业指导的基础性和一般性;二是开课程、实验实训课程、创新提高课程几大类,形成“宽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为不同的学生制订个性基础、活模块”的多元课程体系。另外,高职生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需要被重视。

(二)实践性教学与产学研结合要突出

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改革自然促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性教学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为此,高职在人才培养方面就要突破以校内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传统的灌输授课方法已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采用“启发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应该成为主要的实践教学方法。此外,应用型人才强调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对社会的直接适应性,采取更加多样化的培养途径。从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与双证书教育由于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通过学校、企业实践性教学的系统严格训练,使基础理论体系、实践工作过程的对接性得以加强,真正形成毕业生所需的专业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就业市场所需的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双师”型教师的任用和发展要保障

高职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任职和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6]。为此,对于复合应用型教师的发展要求,须强调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融合转化的能力。同时,鉴于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更新,高职院校要主动为教师学习提供必要的保障,并依据相应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地方高校本身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校内培训、研修、新老帮带、教学研究等活动外,尝试建立类似于西方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专业发展休假制度”,让教师每五年至七年轮流带薪外出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学习或挂职,也可以到应用型本科进行交流活动,开展应用研究活动。另外,我国高职院校还需要建设一支精通业务,具有一定专业年限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他们定期开展规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就业知识,了解就业政策,紧跟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四)高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宏观保障要到位

高职教育依法治教并以人为本,其大多具有行业办学的传承优势,空间区位性或地方适应性比较强,高职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立足地方经济,还要紧跟市场与行业发展,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背景下,强调应用型发展,建设具有高职和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特色为中心,建立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模式,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标准深度衔接。同时,学校努力拓展特色办学的廣阔发展空间,始终贯穿应用型教育并及时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经费、场地、必要的硬件设备与软件支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合理的人生定位,并及时做好就业跟踪服务。

(五)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人文精神要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高职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类学生群体,由于基础相对较差,自律性不强,理想信念薄弱等特点,虽拥有一技之长,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毕业。随着西方自由主义和时下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多数高职毕业生的功利思想突出,职业道德素质弱化,加之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更加表现出自我认知不明确,误判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业的价值倾向也与市场的选择呈现出无奈,表现出职业技能外的道德滑坡,给企业和自身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若在校期间,学校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将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相容,提升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将会有益于毕业生和市场之间达成良好的双向选择意向。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定“向”在行业,定“性”在专业,定“型”在应用,定“位”在教学,定“格”在实践[7],坚持特色化办学、差异化竞争和人文精神的融入,将有关知识理论、实践技能与人文精神高度融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培养,形成的应用性特征具有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也使得毕业生与行业发展和市场衔接更为有效、安全。为此,复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提倡不仅有效拓宽了市场选择高职生的范围和可能性,推动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做好了结构与功能上的些许准备。

参考文献:

[1]刘国艳,曹如军.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现实困境与求解之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59-63.

[2]陈玉琢.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改革[J].榆林学院学报,2016(3):97-99.

[3]刘欣.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建构的基本理论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4):8-14.

[4]王翀第.谈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天津教育,2012(7):50-51.

[5]张学.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33):79-81.

[6]赵卫平,李艳迪.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248-249.

[7]刘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起点范畴与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09(2):7-11.

责任编辑 王国光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