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20年的高考命题似乎也在印证着这句古语。20年前的高考是全国大一统,华夏大地上数百万考生为了自己的命运要在同一时间与同一份试卷鏖战。后来,一些文化大市、教育大省不愿与他人为伍,遂针对地方特点,开始自主命题。到2014年,自主命题的省份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全国有近20套高考试题出笼,蔚为壮观。但必须承认的是,各省市命題水准不一,考试内容与深浅也难一致,在这样的“教学指挥棒”的引领下,势必形成各地教学水平的差距和高考生源质量的参差。所以从2015年起,自主命题的省份开始减少。到了今年,自主命题的地区仅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和山东六地,加上全国卷3套,高考试题也就只剩9套,刚好是2014年的一半。虽然我们不敢说“少”就一定等于“好”,但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别看重高考的国度,用统一的试卷去促进各地(特别是一些教育落后地区)教育的平衡发展,引领教育教学的方向,可能会比任何一份文件、一项指令都更具实效。
富有意味的是,今年的高考第一大题——作文,也一改往年总是在“人生哲理”里兜圈子的习惯,而更多地贴切考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呈现出“回归生活”的趋势。在总共10道作文题(北京卷作文题为二选一)和北京卷的3道“微写作”话题中,与教育、学习、阅读相关的文题有6道,分量占到了一半;与社会、文化相关的文题共4道,比例明显下降;而往年的重头戏——与人生、生活相关的作文题只有区区3道,叨陪末座。这样的命题比例,是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
这里面是否隐含着这样一个信息:关注教育、重视全民阅读、提升全社会的语文素养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道重要课题?诚如是,倒堪称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