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翔
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课程进行细致的理论研究和广泛深入调查,阐述了《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对于我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特别是重点探讨课程改革对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的促进发展,尤其是对音乐表演系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地指导下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音乐理论课程;多声部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4-0058-02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具体精神,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同时响应音乐学科交融与综合的发展趋势,将原来固有的音乐类基础课程中和声学、复调、曲式学及乐器法、配器法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和拓展,进而形成了一门音乐理论的综合性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以下文章中简称为《多声部音乐》)。
我国现阶段的《多声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教育部的有关具体精神,已经在全国展开,尤其是在2013年全国音乐分析研讨会(北京)的会议上,众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者、专家、教育家提出的《多声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提案,越来越受到高校音乐教育体制的重视,湖南、广东、福建、黑龙江等很多省市开始在教学体系中进行时间与改革,并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多声部音乐》教材上市出版,不同程度地显示出这门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的必然趋势。
一、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相关课程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和细致的理论研究,阐述了多声部音乐的分析与写作课程改革对于我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影响,重点是探讨课程改革对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建设的促进发展,尤其是对音乐表演系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地指导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对我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研究,了解音乐理论课程中有关多声部音乐的理论课程对于学生技巧课的影响、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是否适应理论课讲授进度、讲授难易程度的状态。
(二)针对《多声部音乐》课程,所包含课程內容的矢量分配,即如何安排课程中不同教学内容的分配讲授工作,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课改革后对专业技巧课的影响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畏惧理论课程、反感理论课程的态度问题,反而使学生从心里上认可学习理论课程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理论课程的热情,自觉地学习理论课程,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修养。
二、实施计划
(一)本课程的学科基础分别是建立在原和声学、复调、曲式学及乐器法、配器法等基本音乐理论课程的原理之上,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必然会涉及上述传统学科的逻辑体系,故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于琐细的讲解基本内容,而应突出重点、提纲挈领、强调基础、简明透彻。
(二)课内讲解、范例剖析是本课程教学中的基础。但这并不是全部。学生在课后的习题与实例练习及授课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答疑、批改和指导,是本课程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明确强调课后习题与实例练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通过习题与实例练习及教师的指导批改,来巩固课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使学生的课外实践能力得以增强,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多声部音乐的内在音响及更大程度地掌握多声部音乐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三)对多声部音乐的分析研究,其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自身音乐文化素养,系统地培养学生灵活掌握针对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进行音乐分析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要素是如何作用于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的,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内容决定形式的认识论原则。
(四)本地音乐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是要大力引用和开发的。针对学生应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进行民间田野调查、采风,从而收集有关民间音乐元素的一切题材与体裁(民歌、曲艺、歌舞音乐、戏曲、器乐曲及综合性乐种等)进行学习和研究,充分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所在,进而大力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阶段性的邀请的致力于理论研究的音乐家、地气十足的民间艺人来为学生们进行讲座报告、专题交流,也可对新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做分析探讨,对学生和教师必然是额外有机营养的补充与加强。
(五)乐谱研读,是每一个学习音乐的人必须掌握一种能力。乐谱研读的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室至关重要的,但这恰巧是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针对国内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本科与专科音乐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的在本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锻炼和提高学生对乐谱的分析和研读能力,从而让学生更为流畅地识读乐谱、感受乐谱中的音乐,为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音乐打好夯实的基础。
(六)课程教学内容建议安排如下:多声部音乐概论与主调音乐为一学年时间,复调为半学年时间,曲式学为一学年时间,不同种乐队体裁的总谱研读为半学年时间,有关20世纪近现代音乐多声结构原则的衍变和发展可作为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程进行讲授。
通过对我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研究,充分建立起教改课程与教师、学生的链接,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研究现阶段教学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有的放矢,使课程、教师、学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改课程对我校音乐教育教学体制建设的作用。
我校音乐教育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充分分析研究我校作为综合类大学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与状态,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而逐步形成《多声部音乐》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从理论研究成果和学术思考中提炼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思路和方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完成《多声部音乐》的教学构建改革理念。
三、创新理念
20世紀作曲技术理论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我国音乐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阶段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本专科学生培养目标应积极跟上音乐教育发展的速度,并与之相互适应。正因为此,我们不仅要强调传统音乐学科教育教学内容基础性,更应重视多声部音乐结构的原理在音乐作品的共性和多声部音乐技法运用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弱化单个一种学科教学内容的边缘界限,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拓展,培养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
教学讲解的内容和多声部音乐分析实体范例,应针对我校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教学理念,强调突出与基础教育相衔接、为基础教育而服务的实践活动性,进而重视对学生将来从事音乐专业工作所必须掌握具备的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和以小型合唱曲、歌曲伴奏、学生小乐队乐团乐谱使用的改编为重点的多声部音乐写作技术技能,及在此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分析、研究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与加强,皆为本课题的创新理念。
四、改革意义
《多声部音乐》的课程构建,作为一种课程教学改革,是需要反复实践并总结而就的,更是长远的规划实践,其改革意义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音乐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如传统和声学、复调、曲式学、乐器配器法四门基础课程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比例各不相同。通常这些课程分别有不同教师担任教学,教师都是抱着各管各的态度,课程之间无法达到统一结合,学生吸收每一门课程内容都较为困难,无法融会贯通,使学生有种“理论课没用”的观念,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热情和态度。《多声部音乐》课程的改革会使课程之间充分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弥补这一缺点。
(二)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实际指导意义大大增强。现阶段的理论课程是很多学生认为的枯燥无用的课程,甚至得到一些专业教师的认同。其实不然。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实践课程的学习,甚至可以升华实践课程的学习意义,可以从不同视角来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这就在于《多声部音乐》课程改革教学的意义,课程教学的讲授比例使学生充分学习到理论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翻过知道学生更清晰、更明白、更透彻地学习实践课程,从而很大程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准。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
[2]乔建中.《叹咏百年:乔建中音乐学研究文集》.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
[3]赵宋光.《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
[4]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
[5]洛秦.《音乐与文化》.北京:西泠印社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