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2017-06-01 12:19:33朱静
河北医药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巴曲达拉溶栓

朱静

·论著·

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朱静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采取依达拉奉治疗和联合应用巴曲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适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依达拉奉;巴曲酶;脑梗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导致脑血管疾病成为我国中老年人易患的主要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脑血管疾病在国民全部病死病因中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始终居于首位,因其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很高的特点,因此防止脑梗死的发病及复发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而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根本也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上[2]。血管内溶栓治疗是目前针对发病时间<4.5h的无其他禁忌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溶栓比率很低,因此非直接溶栓治疗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巴曲酶又名去纤维蛋白酶,是由矛头蛇蛇毒提取制得,具有降低血黏度、分解血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的作用,对于血管栓塞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3]。依达拉奉是一种作用极好的脑保护剂,通过抑制氧化反应、有效清除自由基,进而达到保护脑细胞的功能。本文针对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于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收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诊断都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均接受颅脑CT和(或)MRI检查来确诊。均为初次发病且病程在6~72h内,已排除脑出血、伴有严重肝肾心肺脏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及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按数字随机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7±6.2)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5例,额叶梗死11例,枕叶梗死10例,小脑梗死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56.5±6.3)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13例,额叶梗死12例,枕叶梗死10例,小脑梗死6例。2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入选对象均意识清楚,经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调整血压、改善循环及加强脑代谢等常规药物治疗。此外,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尽可能在发病后24h内,将30mg依达拉奉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巴曲酶进行治疗:首剂量将10U巴曲酶溶解于0.9%氯化钠溶液100ml后缓慢静脉滴注,随后的第3、5天巴曲酶剂量分别为5U,用法同前缓慢静脉滴注。在应用巴曲酶之前及用药期间应注意对血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进行监测,并注意观察临床症状。若有牙龈、皮肤、消化道等部位出血或可疑出血时,即刻停止给药,必要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4]。

1.3 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的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有明显改善,且进行CT扫描可见患者的脑梗死面积缩小>1/2。有效:患者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有所改善,但CT扫描患者的脑梗死面积缩小在1/3~1/2。无效:患者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恶化,进行CT扫描脑梗死面积缩小<1/3或未见缩小。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2周的上述药物治疗后,单纯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8%,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巴曲酶治疗的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5.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n=41,例(%)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1 例牙龈出血情况,未予特殊处理自行缓解;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其他明显异常,无肝肾功能障碍、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症状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一般于休息时发病,起病较缓慢,常常在数小时至数天病情达到高峰,但脑栓塞常以活动中起病及进展均很快、数秒钟至数分钟病情即可达到高峰。临床均可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伴或不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语言、智能或视力功能等障碍;眩晕伴呕吐及共济失调;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突发的癫痫或昏迷等。以上症状可以暂时性发作或反复发作,上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残留,甚至进行性加重[6]。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的首选方法,但由于时间窗限制、溶栓禁忌证、医患对于溶栓风险的顾忌等原因,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的比例仍很低。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患者,其治疗原则为:调整血压,防止脑水肿,抗凝以及减少梗死的范围等。而其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控制各种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进行有效的肢体及语言等功能恢复锻炼。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主要采用溶栓治疗和保护神经等方法,但溶栓治疗方法尚存在一定地局限性,使临床上溶栓治疗比率很低,因此急性脑梗死的最重要治疗在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依达拉奉属于一种临床常用的自由基清除剂,通过清除大脑内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可减轻再灌注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进而促进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脑梗死发病初期其含量急剧减少,而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脑梗死早期应用可阻止脑水肿和梗死的进展,使NAA含量升高,促进梗死组织周围血流量增加,从而抑制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进展。目前已有大量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均发现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有着神经保护作用[7,8]及能够有效改善亚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9]。Ikeda等[10]学者经研究证实依达拉奉能够减小大鼠模型的脑梗死范围,并且有效帮助大鼠模型因脑梗死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邱浩强等[11]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依达拉奉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达到延迟脑细胞的死亡,从而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时间窗。王学振[12]通过将发病时间、病情类似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均给予常规处理的基础上,试验组加依达拉奉30mg,2次/d常规静脉注射治疗来研究分析依达拉奉的作用效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为(22.57±7.47)分vs(22.54±7.4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经过治疗14d后,结果发现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18.58±7.87)分较对照组(20.02±7.12)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依达拉奉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依达拉奉的主要临床作用为清除自由基、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脑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抑制迟发型神经元死亡、保护脑细胞等[13],且有研究表明,它并不会对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和出血时间等造成影响,因此并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14,15],是用于改善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的有效药物,并且同时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有效改善功能恢复[16]。脑梗死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及时挽救生命,更重要的是尽最大可能来减少神经功能的缺损,减少由此造成的病死率和残疾率,鉴于神经保护剂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中意义重大,因此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

近些年来,神经性血管单元假说概念的提出使颅内血管、细胞及组织的结合更加紧密,为脑梗死患者积极探寻更好的治疗方法打开了思路[17,18]。巴曲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其主要成分为凝血酶样酶,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Al链,将内皮细胞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t-PA)释放出来,进而将纤溶酶原激活成具有溶解血栓作用的纤溶酶,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而达到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沉降、降低血流阻力,从多方面发挥着直接抑制血栓进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具有通过增强纤溶系统活性而间接达到溶栓的效果[19],在发挥降低血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作用时,并不影响凝血因子Ⅷ的含量,极少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可见其临床效果安全可靠[20,21]。程继东[22]通过将72例病情程度类似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改善循环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巴曲酶静脉注射治疗,经过1个疗程(2周)的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1.7%,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巴曲酶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性很高。此外,巴曲酶尚具有减少再灌注后脑组织中氧化氮含量、降低神经毒性而起到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动脉闭塞症等疾病的效果十分显著。

沈柏蕊等[23]通过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在2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后,试验组加用巴曲酶及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治疗14d后观察疗效,发现试验组的总有效率(约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约76.0%),且试验组的NIHSS评分(7.5±1.4)显著低于对照组(16.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浩等[2]通过对6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类似研究,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后,对照组加用巴曲酶正规治疗,试验组则在应用巴曲酶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经连续治疗14d后2组进行比较发现,接受两者联合应用的试验组,其治疗总有效率达 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单纯应用巴曲酶所达到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不同临床研究均说明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脑梗死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巴曲酶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与巴曲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既能改善脑供血,又能减少自由基损伤,减轻脑水肿及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脑保护的作用[24],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不失为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适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 刘建峰,任芳,崔宏旻,等.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376-1378.

2 王浩,任向阳.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研究,2016,24:65-66.

3 田向阳,赵卫东,陈泉,等.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山西医药杂志,2010,39:1154-1155.

4 蔡志豪.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北方药学,2016,13:48-49.

5 张晓琳,聂真.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8-19.

6 王华萍.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4-25.

7RenY,WeiB,SongX,etal.Edaravone’sfreeradicalscavengingmechanismsofneuroprotectionagainstcerebralischem.Areviewoftheliterature.IntJNeurosci,2015,125:555-565.

8ShamlaP,SinhaM,ShuklaR,etal.Arandornizedcontrolledclinicaltrialtocomparethesafetyandefficacyofedaravoneinacuteischemicstroke.Ann1ndianAcadNeurol,2011,14:103-106.

9NakaseT,YoshiokaS,SuzukiA.Freeradicalscaverlger,edaravone,reducesthelesionsizeof1acunarinfarctioninhumanbrainischemicstroke.BMcNeurol,2011,11:39.

10IkedaS,HaradaK,OhwatashiA,etal.Effectsofedaravone,afreeradicalscavenger,onphotochemicallyinducedcerebralinfarctioninaratherlliplegicmodel.ScientificworldJoumal,2013,2:175280.

11 邱浩强,李树浩,张和耀,等.依达拉奉、巴曲酶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国神经医学杂志,2009,6:67-69.

12 王学振.依达拉奉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03-104.

13 刘永真.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22-2023.

14 张伟,王媛博,刘阳,等.巴曲酶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医学综述,2011,17:1275-1276.

15 韩春娜.巴曲酶治疗脑梗死65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5-66.

16 王菁,白雪,余静,等.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上海医学,2010,33:1112-1116.

17ZhangD,HuangZ,ZhaoJ,etal.Earlypostoperativeinfarctionoutofthemiddlecerebralarterydistributionfollowingsuperficialtemporalartery-middlecerebralarterybypass:clinicalfeaturesandpathogensis.ChinMedJ(Engl),2014,127:2194-2196.

18 宋学萍,于士龙,祝淑贞,等.BiPAP干预急性脑梗死合并OSAHA患者血浆中NO、氧自由基表达的变化及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99-2402.

19 吴宏波,常咏梅.降纤酶早期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30-131.

20 啜红斐,吴丹,王倩,等.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前瞻性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3-254.

21 莫俊宁,李又佳,黄燕.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基层医药,2015,22:178-180.

22 程继东.巴曲酶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66-67.

23 沈柏蕊,辛业刚.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5,53:87-89.

24 李浩,李春生.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及脑卒中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87-88.

10.3969/j.issn.1002-7386.2017.10.028

066600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R

A

1002-7386(2017)10-1536-03

2016-11-21)

猜你喜欢
巴曲达拉溶栓
巴曲酶治疗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及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巴曲酶对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长阳南曲缘起《桃花扇》之考析
黄钟(2014年4期)2015-03-23 02:42:52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CT灌注成像在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2015年40期)2015-02-28 14:28:47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