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晓梅
微平台下混合式学习微模式研究
翁晓梅
移动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微平台)开发模式下的混合式学习,具有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边界模糊化、定时性和即时性的有机结合、双主型和自我实现型辩证等特点。微平台学习模式设计原则包括模块化微设计原则和即时性设计原则。在混合式微学习平台搭建的总体框架下,提出微平台四种学习模式。基于微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具有非正式性和自适应的特点,让移动学习更为自然地发生,从而赋予移动课堂学习现实的意义和活力。
混合式学习;学习模式;模块化;即时性;微平台
混合式学习是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社交情境性与技术支持下的在线主动学习互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混合式学习不是关于技术本身的问题,它带来了个性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从而确保每个学生的进步。但是,离开了技术的有效支持将很难实现这种改变,也很难达成同等程度的个性化学习和教学的效果。可见,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并没有被割裂,也不是互相独立的两个过程,而是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得到了统一。混合式学习也不能简单把课内外学习区分为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课堂学习也可以结合线上学习开展。
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是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对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协同设计。[1]5混合式学习,特别是在自适应学习系统和学习工具下面,教师才能做到适时适才适教,这是个性化学习模型的核心。[1]6总体而言,混合式学习不只是一种短暂的构建方法,而是从根本上对教学模型进行重新设计。
(一)各平台混合式学习研究综述
从宽泛意义上而言,自适应学习就是能够促成学生自定步调的学习,在线学习平台多少满足了这样的功能,让学生特别是在线上能够进行适合自己的学习。目前混合学习平台的选择大多局限于知名的网络学习平台。[2]包括Moodle学习平台、Blackboard平台、以及慕课平台,例如Edx等。通过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开展混合式学习。从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基于Moodle的混合式学习,证明Moodle平台可以有效地实施混合式学习,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手段。[3]同时,Moodle以其免费开放代码(经济性)、多模块自由选择(组合性)、全方位的课程管理支持(全面性)、技术门槛低(易用性)成为支持混合教学的最佳虚拟学习环境之一,使得Moodle具备进行混合学习支持的可行性,从而开展基于Moodle虚拟学习环境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4]同样,基于Blackboard平台可以构建翻转课堂模式,[5]对课前、课堂及课后的教学活动进行详细设计,教师可使用该模式开展具体教学。也可以构建基于Edx平台的引领式在线课程设计[6],这种在线设计分为平台支持、课前准备和课程设计三个阶段,从而将课前准备阶段和课程设计阶段统一起来。
(二)微信公众号平台混合式研究综述
随着社交软件的功能日趋多样化,基于社交软件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及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许多一线教师及开发人员进行着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具体社交软件学习平台包括QQ、微博、微信等。目前,各种专用网络教学平台存在诸多弊端,免费网络服务的教学优势逐渐显现,可以开展以QQ、YY、优酷、博客、Wiki空间这五种免费网络服务支持的高校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混合式学习。[7]这种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还可以通过Google Sites、Docs、微博客、社会网络和即时通讯建设课程网站、设计信息流及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方法,并利用互联网环境开展混合式学习的内容规划、活动设计和教学评价等。[8]
其中,移动微信公众平台(以下简称“微平台”)以其高粘附性和平台的可靠性、多样性和开放性获得了较为深入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和研究。在编辑模式下,可以从前段分析、活动与资源设计、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阶段设计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功能包括课程内容推送、消息自动回复、1对1问题解答和教学资料分享等教学应用。[9]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结合起来,可以更好作用于教学。在开发模式下,可以在学习内容维护、微网站展示、用户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开展基于微信第三方平台的移动学习。[10]具体而言,可以利用能够收发短信的Android平板电脑设计课堂互动系统,集成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浏览器等访问方式,实现课堂点名、课堂应答、授课实时反馈、课堂教学展示、综合统计分析和教学评价等一体化功能。[11]
(三)不同点
社交软件平台和专门学习平台相比缺少了专业性,特别是在编辑模式下面,只能完成部分或辅助的教学功能,但是,它却有专门学习平台所没有的高度粘附性和实时直达性以及认知负荷轻量级的特点。如果通过正规学习平台学习到重量级的知识,那么,社交平台因其推送方式的不同等原因,则可以让大家以轻量方式获取知识。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时代的学习需求,在移动互联时代,这样的网络学习可以弥补传统课堂学习中的不足。因而,突出社交移动平台自身的优势,可以实现移动学习的新模式。
(四)不足与改进之处
从上述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学习综述中可以看出,Web2.0时代,鉴于微信自身的功能和用户的使用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开展得越来越多。但是,基于移动平台的混合式学习与Web1.0时代基于专门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并没有体现太大的差别,其教学功能和内容设计也都基本按照传统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设计,没有凸显作为移动微信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特色。或者已经关注到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微型特点并进行了相关教学设计与实践,包括开展的基于微信的微学习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12],或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13]。尽管在理论背景描述部分也提到微学习或移动微型学习相关概念,但在实际操作和论述中却缺乏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理论上的提炼转化,和普通学习平台无异,不能体现微型学习的特点。
混合式学习因其对技术的高度粘附性,随着技术的呈现形式得到改变,其混合式学习模式必将进行相应的调整。社交软件平台毕竟不同于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因其高度社交性、即时性、微小性等特点,在进行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因此,我们借助“微平台”,结合其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开展微平台下混合式学习微设计研究。
(一)微平台学习理念框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开展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混什么?怎么混?
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明确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展开准确的定位。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创建的是一个移动的微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微型模式下,达到对课内和课外学习内容和过程的整合和统一,通过课外的学习,使得教师能够在课堂与学生面对面的环境中,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辅助手段,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恰恰相反,正是微信平台助推着混合式学习的开展。要实现最佳混合,需要考虑在合适的时间把适当的内容或活动以合适的方式开展,可以是内容的整合和融合,也可以是协作和合作性学习。混合式学习不同于完全自定步调的课程学习,它的自主型和自导型更为人性化,更有利于实现能力为本的个性化学习。
要避免形而上的混合,避免只是简单把教学内容搬到微信平台上而缺乏对整个教学模式的微设计,需要我们创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机制,确保移动混合学习流程的整合性,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无缝对接。
(二)微平台学习特征分析
1.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边界模糊化。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应用,容易使正式学习非正式化,而非正式学习又陷入正式化的僵局。简单来说,用一款社交软件来学习,学习和玩容易混在一起,影响学习的效率,这不论是对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是一样的。然而,这是基于社交软件平台学习不可避免的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到学习可以突破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界限[14],发掘出如何使用移动技术把学习无缝对接到日常生活中而大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在学习。[15]这也是混合式学习的最终可持续发展方向。
运用移动技术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整合起来,移动技术有这个空间和可能性,通过在正式和非正式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完成对现有学习环境的重新设计,从而丰富和增强学生课内外的学习体验。
2.定时性和即时性的有机结合。在微信平台上发送的信息可以直接送达各手持终端的用户手中,因此,微平台的学习内容和活动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散播,产生即时的互动效果。然而,微平台学习还存在一个接受度的问题,过量的内容不符合微平台本身的轻应用的特点。
因此,一方面,微平台学习的实时性可以在课内外特别是课堂内活动的开展上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定时性,来保证课外内容发送的接受者具备更多的依赖性和习惯性,通过定时定点发送的特点,让大家养成基于微平台学习的习惯。
3.双主型和自我实现型的辩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既可以教师发挥主导型的作用,也可以学生发挥主体型的作用,这就是双主型的教学模式。然而,双主型还不能区分出传统学习和微平台学习,后者需要以学生的自我实现型作为平台运作机制来开展。学生就是微平台学习意义的构建者,也是促进微平台学习的活力来源,从而真正实现能力为本的个性化教学。
微平台学习模式的核心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对这个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协同设计,是从根本上对教学模型进行重新设计。
(一)微平台学习模式设计原则
1.模块化微设计原则。微设计原则即不过量原则、模块化原则和项目化原则。微型化、模块化是最主要的设计原则,类似于Moodle平台设计理念,可以自由选择多模块组合开展教学,而不同之处在于微平台的模块更要符合移动终端的设置;微平台各模块可以通过人人手持终端输入,这是和Moodle平台不同且具备特色的地方。
每个个体构成微小的输入口,移动且灵活。只有将微平台细分之后,才会在平台微呈现,从而实现个性化设计和协同设计的最佳状态。这种细分包括:(1)对平台参与人员的细分:教师、学生1、学生2……;(2)对输入端口的细分:学生1移动终端;学生2移动终端;……;(3)对内容模块的细分:学习单元模块或者项目化教学模块;(4)对活动单元的细分:各种学习任务和活动;(5)对评价的细分和量化跟踪:形成性评价。
2.即时设计原则。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社交性和互动性特点,将这种社交的实时性、现场感和参与性引入课堂,带动课堂节奏,推动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借助平台的实时反馈和展示功能,在时间标准和计分标准等实时评价标准上进行巧妙设定,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有效实现课堂的实时互动教学效果。[16]这种即时设计原则具体是指:(1)课内实时设计,包括全班活动的实时设计和小组活动的实时设计;(2)课外实时设计:包括课前导入视频、文本、课前作业等以及课后作品提交与展示的设计等。
总之,即时性原则在微平台设计时要充分加以利用,主要包括课堂内线上的即时互动性和课外的定时推送。
(二)微平台学习模式
1.混合式微学习平台总体框架。按用户来分,微平台教学系统分为学生微信客户端和教师的后台微信教学管理平台。教师端主要通过PC机互联网登录操作,学生端通过移动终端互联网登录操作。开发、设计的内容和要实现的模块功能主要分成教师端的教学管理模块功能、教师端的教学模块功能和学生端的学习模块功能。教师端主要实现两大功能模块:教学管理和混合式教学。教师通过平台实现混合式教学中的基本教学管理,同时,通过微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主要指通过微平台进行作业布置,利用微平台进行更加良好、直观的课堂微互动等。学生端主要实现两大功能模块:即分别实现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微网站,进行混合式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基于目前腾讯微信公众号自带功能受限,许多课堂互动无法展开,因此,我们通过微网站的建设来更好地进行移动终端的混合式学习研究,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直接移嫁到手机微网站进行更综合的混合式学习。具体混合式微学习平台总体框架见图1。
图1 微平台下混合式学习平台总体框架
2.微平台学习模式。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学习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教师要对该课程的内容知识需求以及技能活动需求进行调查;(2)根据调查结果开发设计平台的各种应用和菜单;(3)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承担创设学习微平台。
学习微平台的创设总体遵循模块化、可视化和即时性的原则,把课前、课堂和课后有机统一起来。具体包括了四种微学习模式,见图2。(1)①②:①课前微导入②课堂微展示模式教师或者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微平台上制作微视频或文本导入,同时,结合相关课前作业,用于课堂展示和交流评价。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微平台,进行实时分组和实时活动的呈现,包括:小组讨论、测试、抢答、竞猜、游戏和在线调查等,相关结果进行小组或个人展示,并且给予实时的评价计分和交流。(2)②③:②课堂微展示模式③课后微追踪评价模式。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微平台上进行实时分组和实时活动呈现和展示,并且根据评价,课后,在微平台上对作品进行完善并提交,在微平台上进行阶段性测试以巩固知识和技能。(3)①③:①课前微导入③课后微追踪评价模式。课前,教师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文本或视频形式在平台上导入所学的内容和作业,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并且自主参与阶段性测试或进行作品的提交,教师和学生在线给予评价。(4)①②③:①课前微导入②课堂微展示模式③课后微追踪评价模式。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式。课前,教师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微平台上导入学习内容和作业要求;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讲解下进行课堂实时活动和展示,教师和学生给予相关评价;课后,在平台上进行作品的完善和提交,同时,进行阶段追踪测试等。
图2 微平台下混合式学习微模式
总体而言,基于微平台的学习状态主要有①、②和③三种状态,三个学习状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移动环境下产生的学习流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状态,而是在三个状态之间转换和自然发生的过程。
微平台运作和微学习发生的可行性是基于该模式模块化、可视化和即时性的核心原则。根据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遵循教与学的功能特点,利用微平台开发和设计相关教学和学习模块,基本的教学机制在于学习端口内容输入的细分和教学流程的微细化。前者包括学生端输入的细分和教师端输入的细分,指的是学习内容的模块化、菜单化以及对资源的细分。教学流程的微细化即学习如何分步骤进行,而且让学生也熟悉这样的步骤,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知道自己是处于哪个学习的认知过程和步骤,包括具体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及教学评价的量化跟踪。这些通过微平台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展和呈现。
利用微平台的技术支持,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社交情境性,从而以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微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微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线上线下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协同设计为核心的,微平台作为社交软件,结合微网站的使用,可以提供良好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从根本上对学习模型进行整合设计,做到适时适才适教,以模块化、即时性和可视化的触面优势切入学习者需求,于细微处进行设计和开展活动,符合个性化学习模型的核心准则。
就创设结合课堂内外的移动微型学习环境而言,微信公众平台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中的目的和意义值得研究和挖掘,在这种微型学习模式下,达到了课内和课外学习内容与过程的整合和统一,实现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1]Allison Powell,John Watson,etc.Blending Learning:The Evolution of Online and Face-to-Face Education from 2008-2015[R].iNACOL,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K-12 Online Learning,http://www.inacol.org/.2015.
[2]卢程佳.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5:5.
[3]孔维宏,高瑞利.基于Moodle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2):80-83.
[4]梁小晓.基于虚拟学习环境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5]辛晓霞.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高校《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6]许亚莉.基于edX平台的引领式在线课程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7]黄磊,杨九民,李文昊.基于免费网络服务的高校混合式学习模式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8):103-108.
[8]阮高峰,徐晓东.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建设——以《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9(8):21-25.
[9]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孟召坤,张杭.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4);36-42,62.
[10]付志文,贺超波,曹亮,仲恺.微信第三方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5(17):77-80.
[11]杨瑞龙,朱庆生,张敏,古平,李佳.集成课堂互动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15-120.
[12]童霞,张世波.基于微信的微学习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3):83-86.
[13]山峰,檀晓红,薛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以“数据结构公众平台”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1):97-104.
[14]Barron,B.Interest and self-sustained learning as catalysts of development:A learning ecology perspective[J].Human Development,2006(49):193-224.
[15]Naismith,L.,Lonsdale,P.,Vavoula,G.,&Sharples,M.Literature review in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R].Future lab Series Report 11.Birmingham,U.K.: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04:5.
[16]翁晓梅.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英语移动课堂实时教学设计与应用[J].职教通讯,2016(21):1-8.
[责任编辑 赵文清]
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微平台下混合式学习‘微’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5SCG251);201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连通主义视角下信息不对称性在高校移动微型学习中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7NDJC334YBM)
翁晓梅,女,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信息化。
G712
A
1674-7747(2017)12-006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