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2017-06-01 09:36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中国生态文明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钱 易

高端论坛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钱 易

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在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形势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的英明决策,既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更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地球生态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新安江段

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人类曾经历过原始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不同历史时代的特点鲜明地反映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在原始时代,自然力异常强大,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完全依赖自然,因此人类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形成图腾文化。在农业时代,人类已经发明了一些农耕工具,有了一定的力量改变自然,但由于农业收成依赖土地和气候条件,人类依然十分注意与自然的协调。到了工业时代,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因此出现“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对自然的破坏日益严重。

工业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森林锐减、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臭氧层耗损、全球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其子孙的生存和地球的命运。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形势,人类开始进行严肃的思考。回顾历史,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本书、三次会议。“三本书”是美国学者蕾切尔·卡逊著作的《寂静的春天》、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三次会”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人类经过这一系列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为了地球的光明前途,我们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符合当代人类的需求,又不致损害未来人类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比世界人均资源拥有量少很多,资源短缺是我们的软肋,国内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中国自然环境先天不足,发展过快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老债新账叠加共存。

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质的讨论和研究,世界范围内包括我国社会科学界及自然科学界的专家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他们提出了众多对于生态文明实质的表述,清华大学教授卢风提出:“生态文明是由纯真的生态道德观、崇高的生态理想、科学的生态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行为构成的”,清华大学教授刘湘溶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引自卢风等著《生态文明新论》)

西方工业界则创建了“工业生态学”新学科,城市生态学家Yanitsky在1987年就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认为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环境和谐、经济高效、发展持续的人类住区。

党的十七大召开,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源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清楚地告诉我们,生态文明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八大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5月24日指出:“决不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此,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的统领地位。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走向光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保障,也将是人类走向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是艰辛的、曲折的,需要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

西方学者早在上世纪的后期就指出,减小总环境影响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生态效率。根据环境影响控制方程式,即I=PAT(I指对环境的影响,P指人口,A指人均GDP,T指单位GDP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可以看出,要减小总环境影响,必须减少单位GDP所产生的影响,做法就是要提高生态效率。1997年,卡诺勒斯宣言指出“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把资源、能源和其他物质的效率提高10倍”。1995年,德国厄恩斯特·冯·魏次察克的作品《Factor 4》提出了生态效率需提高4倍的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取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利用环境影响控制方程,可得知为了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国生态效率需要提高9倍。我们的目标是在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则可能增加至15亿,为2000年的1.15倍,而假设我们期望资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量减少50%,那么,我国生态效率必须比2000年提高至少9倍。

中国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态效率,控制消费需求,同时杜绝浪费,以减少资源开采,并且回收利用废物,真正做到减物质化。这种新发展的模式就是循环经济,也可称为绿色经济,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从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节约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实施成效,以及中国1980~2000年的能源利用情况来看,中国今天的发展有必要也有能力实现生态效率提高9倍的目标,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从而使得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完全协调起来。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协调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城镇化也易带来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弊病。为了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生产、消费、规划建设、天然生态系统保护、文化教育以及法制与政策管理等领域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从而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根据生态文明的原理和经济发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不同领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第一个领域是生产领域,应该大力提倡在生产过程中发展减物质化、非物质化、节能减排的生态经济。经济模式的改变有很多新的提法,如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这些提法本质上都是相近的,与生态经济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呼唤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很精辟的定义,那就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包括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绿色化学、生态工业园区、工业生态学、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等,总的都可以包含在循环经济中间。生态农业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大量化肥和农药使用导致了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提高了粮食产品的成本,完全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农业提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倡采用精准农药施用技术、生态防护技术,还可采用频振灯诱杀病虫,使化学农药的用量大大减少;主张采用沼气发酵技术将农村的有机废料包括人、畜废弃物及秸秆等生物质材料转化为沼气能源,既减少了污染源,又提供了清洁能源;生态农业还应该使用天然湿地净化、处理并利用农村排放的各种废水,减少对附近各类水体的污染。

第二个领域就是消费领域。消费处于物质代谢过程的最下游,消费过程中浪费一个单位的产品,往往意味着上游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资源浪费,这就是所谓的下游效应。消费同时还有弹性效应,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所节约的资源,往往会由于消费数量的增加而被抵消。例如,由于汽车能源利用率提高所减少的耗油量,会由于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而被抵消。因此,为了节约资源,消费模式也必须改变。也许有人会说,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限制消费岂不是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是否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观点是由于对绿色消费缺乏全面的理解。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人口、建成小康社会必将使人民的消费能力大大增加,但我们要的是合理的消费而不是浪费,我们希望人民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而不是奢侈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富裕阶层,其消费模式十分奢侈,十分浪费,必须及时纠正。例如很多城市都建设了高尔夫球场,尽管发改委一再明令禁止,但不少地方依然我行我素。高尔夫占用大片土地、浪费大量水资源、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污染,消费的人群却很少。

第三个领域是城市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让生活更美好,建设生态城市,就要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时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城市规模要合理控制,不应一味扩大、膨胀;各类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以减少对城市交通的需求;城市应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提倡自行车、步行等健康的交通模式,而不是盲目地学习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摈弃的私人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模式;公共建筑特别是政府办公楼、城市广场,不应该追求大、洋、阔,更应该反对那些耗费资源、占据土地而没有实用价值的所谓形象工程、标志工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首先是供水排水的设施,要下大力气保护水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要特别强调节约用水,即使在水资源很丰富的地方,也要节约用水。因为节约用水就是节能,少用水就少排废水。要防止、控制和治理水环境的污染。还要开发非传统水资源,重视雨水、海水、再生水以及空中水的利用。城市垃圾问题也是基础设施应解决的大问题,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的处理和利用。从生态文明的理念出发,城市垃圾都是资源,要开发而不要糟蹋。因此,城市垃圾就是“矿山”,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就是开采“城市矿山”。德国的城市垃圾回收率、收集率都在60%以上,再利用率在90%以上。日本有26个生态镇,其中建造了很多以城市废物为原料的加工厂。为了便于回收利用,日本在收集生活垃圾时要分成几十类,居民、环卫部门和废品回收部门配合得十分默契。

第四个领域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如树林、草地、河流、湖泊和天然湿地。目前在城市建设和修建道路时,大片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是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具有一定面积的树林、草地、河湖、湿地的城市中生活,人的身心一定会更健康。保障城市河湖的水质刻不容缓,特别应保障饮用水源的水质安全。反对用山寨建筑物、人工绿化带破坏天然生态系统,反对将农村城市化。

第五个领域是文化教育领域,要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教育对象不光是学生,也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一般居民。应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学校教育,媒体、文艺等社会教育渠道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等。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吸收国外的先进观念。最终的目的是形成热爱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第六个领域是法制和管理领域。要加强法制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相关法律;要加强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特别是应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指标体系,改变唯GDP至上的观念和做法。应该正确认识GDP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关注GDP增长速率时,必须分析资源利用率及GDP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筑物的大拆大建和过量包装就是只顾GDP数量的增长,却造成了最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很有必要研究并制订衡量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用来作为考核、检查和比较的依据。联合国组织和各国各类机构曾经作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很多指标,但大多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例如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与生态承载力,是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廉·里斯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用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它从需求方面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从供给方面计算生态承载力,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评价研究对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生态足迹就是支撑城市或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生产力,以土地面积表示。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或城市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包括水域)的总和。从上述定义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比的增加,表明了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太大,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变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自1992年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努力,包括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节能、减排已成为与GDP增长同等重要的目标;在一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以及城市进行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城市的示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中、小学的环境理念教育有了加强,清华等高校正在为建设绿色大学努力,媒体舆论对环境日益关注,出现了不少公众参与的动向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任务艰巨,困难不少,建设生态文明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要提倡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展望未来,前途是光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丽中国的梦想,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