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让一步”,学生“进一步”

2017-05-31 08:22沈红英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7期
关键词:走进突破品味

沈红英

【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语文素养。“学讲方式”教学要求达到“学进去”“讲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式,教师让一步,给学生留足时间,体现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和学习过程的自控性。

【关键词】让一步 走进 突破 品味 说写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69-02

一、自主先学让一步,走进丰富的文本

我以前有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自主先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自己一个人去解决学习的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如有不能解决的,课堂上再进行求教。读了钱锡铭老师的《享受母语》,才明白“自主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自我建构的学习。其基本特征是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学习过程的自控性。

二、小组讨论让一步,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组讨论是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对每一小组进行分工,让程度好一些的学生作为记录员,其他同学参与讨论,互助互学。组与组之间也要互相学习。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有争论时教师点拨,学生不会时教师精讲。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站在学生后面,让一步,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为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及时亮身。《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医药学家李时珍不顾年岁大,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住破庙、吃干粮、月光下记录尋访所得的事迹,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围绕“……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句话,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李时珍师徒吃了哪些苦?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有关语句。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展示:(1)李时珍轻轻推开门,……,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2)“嗯,长年累月地奔波,……。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3)他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找到句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有何收获。各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先做聆听者,把舞台让给学生。

三、交流展示让一步,品味精妙的语言

交流展示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教师不能牵着学生走,应该让学生互相学习,并“学进去”“讲出来”,体现主人翁的身份。学生语文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要对文本反复吟诵、积累、创造,通过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感悟形成的。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只要给学生投去赞许的眼神,让学生充分发挥,就会更大的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例如《雾凇》一课,第二自然段是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朗读背诵积累,学生记忆会比较深刻。交流展示环节,只要教师让一步,不急于所求答案,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长期下去,学生的语言积累会越来越多,语文的文化性会慢慢得到滋养。

四、质疑拓展让一步,说写精彩的体验

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环节。文本中有许多留白,教师可以根据留白或课后问题布置拓展类的作业,达到深化学习、升华情感的目的。例如学习《秋天》后,根据课后练习,让学生写写家乡的秋天或描写一处秋天的景象。结果孩子们又是画又是说,有的写秋天的田野,有的写秋天的果园,有的写秋天的菊花,有的写秋天的蓝天白云、山坡小河,把秋天描绘得很美。教学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第六自然段(节日的天安门广场的景象)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用上恰当的方位词,写出景物的特点。教师给点时间,让学生先写写自己的学校,然后说说自己游玩过的公园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通过这样拓展练写来掌握写一处所的方法。再如学习《九色鹿》一课后,让学生续写:假如九色鹿再一次遇到落难的人,它还会救他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续编故事。只要想象合情合理,故事完整,就好。通过续编故事,让九色鹿的“美丽”形象深入孩子们的内心。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精心安排习作内容,相信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会慢慢提高。

山西省教科院的崔云宏老师说教学有三重境界,第一,教师善教,学生真学;第二,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第三,教师不教,学生能学。这不就是“学讲方式”课堂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吗?语文课堂只要我们“让一步”,给孩子更广阔的舞台,学生就会“进一步”,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吴保明.浅谈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2]庞维国.从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J].全球教育展望. 2002(05)

猜你喜欢
走进突破品味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VR技术帮忙 孩子们“走进”了课文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