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悦 张志强
【摘要】学生的培养和发展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重视硬性目标,忽略人才本身的品质德育等方面的教育,对于创业、个性的培养都较弱,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当把学生作为最根本的考虑研究对象,才是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也是高等教育应发挥的主要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77-02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1.强化学生的内在文化培养。
高等教育最终是要将学生培养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知识分子,使得其在融入社会和时代过程中有一定的高度和角度,也就是将普通的人塑造成为一种有智慧、有文化、有自觉的专业人员,并成为行业中先进人物。如果在大学期间不重视培养其文化修为,在其融入社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造成一种负面形象并对社会产生影响,比如10多年前欧洲的形式情况动荡不安,就是一种文化缺失的结果。大学教育在培养专业的人才的同时,培养内外兼修的素质和有内涵的人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2.怀包容之心关注生命成长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高等教育就是要将人融入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主体中,本质上看,高等教育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工具模式的教育轴心,还包括明确以人为本的内涵,教育起始点上,高等教育的含义在于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和面对,在培养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尊重生命发展的本质,在教育的结果上,则是提高生命的水平和质量。
3.培养创造创新技能和意识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一种根本属性。高等教育的目的就会挖掘人的创新意识,通过培养激发人的创新才能。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真正的价值是提升学生的一种潜意识,使得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真正的获得知识。实际上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只是求知识,而是能够启发人的智慧,不只是学识的积累,而是心智的提升。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融入社会后的创新与创造力量。
二、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1.学生价值取向偏颇问题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视人才的培养,忽略人格的建立,尽管目前高等教育强调大学生教育要重视人品人格的培养,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冲击和政治专断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过程中很容易将外在利益驱动作为主体培养,忽略人的发展和需要。
2.以就业为导向,忽略创业精神的培养
目前高校的辦学质量检验标准是就业率,大学生的课程设置内容方面也是迎合就业应用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对于学生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比较少。而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则更少。大学生很少有能够独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就业率的好坏并不是衡量一个大学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培养出一批有创新和社会推动力的学生才是大学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高等教育培养的建议
1.培养人文精神的大学生,而不是侧重专业训练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这个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使用发挥与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精神就好像发动机和方向盘的关系,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就是要智力和精神层面都得到提升和发展,使得学生在有知识有文化的背景下,重视道德和与人和谐的基础素质。因此,在选择高等教育的传授内容、目标和教育方法的时候,不应当仅仅围绕着知识获取的角度,而要同时培养发掘人文价值精神。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超越知识本身,塑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从技能培养走向完满生长
教育的意义就是促进生命的完满生长。在人类创造的独特的学校教育这一生命活动样式中,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是其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就是帮助学生成为充分成型的完美无缺的人,需要实现“三个改变”——改变学生的行走方式,提高学生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坚定学生对教育理想的信念和追求;改变学生的发展模式,增强学生对问题处理的机智与艺术。
3.以拓展素质为最终目标
人的素养只能从内心生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大学的文化底蕴,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育理想与教育智慧不可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应成为简单的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而应成为一种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应成为一种真正的智慧生活,即对知识有理解的欲望、有探索的冲动、有艰辛的创造、有思想的交锋、有发展的欢快。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尊重学生内在的意愿、兴趣、个性特点,便构成了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精神陶冶的重要方面。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