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德
[摘要] 目的 探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MRI影像的应用效果。 方法 整群选择该院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66例,均在术前先后给予CT及MRI检查,观察CT及MRI检查准确率,并分析MRI表现。 结果 MRI检查准确率为100.0%,CT检查准确率为84.8%,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MRI影像可知,椎管内占位多为良性肿瘤,T1上多为低或等信号,T2上多为高信号。结论 椎管内占位诊断中,MRI影响检出率较高,应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 MRI影像;椎管内占位;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2(b)-0180-03
To Observe the MRI Image in the Spinal Canal Occupying the Diagno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YANG Ying-d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ining County Hospital, Sanming, Fujian Province, 35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pinal canal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MRI imaging diagnosis of space-occupying lesions. Methods Group selection selected in July 2012 to April 2016 were confirmed by surgery and pathology in 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pace-occupying lesion of intra-spinal canal, in preoperative successively for CT and MRI examination, observation of CT and MRI examination accuracy, and analyze the MRI manifestations. Results MRI accuracy rate is 100.0%, CT examination accuracy is 84.8%,MRI accurac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examination,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o observe MRI images, the spinal canal placeholder for benign tumors, much for low or equal signal on T1, T2 on high signal. Conclusion The spinal canal placeholder diagnosis, MRI affect the detection rate is higher, should further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Key words] MRI images;Spinal canal placeholder;Diagnosis
椎管內占位性病变属于肿瘤病变,脊髓、脊膜、神经根、椎管内其他组织为肿瘤的原发部位,病变具有占位效应。临床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时,可采用的检查手段比较多,比如CT检查、MRI检查等,但各种检查手段的准确性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以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椎管内占位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MRI影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占位患者66例,男39例,女27例;年龄27~75岁,平均(51.8±4.2)岁;髓外硬膜下肿瘤47例(其中,神经鞘瘤22例,表皮囊肿14例,脊膜瘤8例,畸胎瘤3例),髓内肿瘤15例(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瘤8例,室管膜瘤7例),硬膜外肿瘤4例(均为转移瘤)。纳入标准:①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符合诊断标准;②无认知障碍及精神障碍;③排除伴有全身传染性疾病、严重器官损伤患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先接受CT检查,检查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SSpirit螺旋全身CT机,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先给予患者单纯平扫,再给予患者中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的采用的造影剂为碘佛醇。随后,患者接受MRI检查,使用仪器为GE Optix 1.5T。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脊柱表面线圈,序列选择为快速自旋回波,均采用矢状面,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合并横断位成像,增强扫描时,成像采用T1加权成像,并会进行横断位扫描。造影剂选择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静脉注射。观察MRI影像时,对病变大小、位置、信号异常改变等进行重点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CT检查与MRI检查的检出情况,评价检出率。观察MRI检查后各种类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数据,数(n)和率(%)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与MRI检查准确率比较
由CT检查结果可知,66例患者中,检出56例,准确率为84.8%;由MRI检查结果可知,66例患者全部检出,准确率为100.0%。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椎管内占位性病变MRI影像表现
各具体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表现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时,关键在于准确诊断,对症治疗,改善患者预后[1]。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时,可采用的诊断方法比较多,CT检查、X线检查等在临床中比较常用,但受到影像分辨率低、部分病灶影像模糊等因素的影响,其检出准确率相对比较低,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及漏诊率,诊断效果并不理想,也不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2]。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采用MRI检查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通过准确的分析MRI影像表现,不仅能够将病变位置确定[3]。依照发病位置,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类别主要包含3种,①髓内肿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在临床中比较常见;②髓外硬膜内肿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等为主要类型;③硬脊膜外肿瘤,此类别肿瘤多为恶性,既可能为原发性,也可能为转移性[4]。由于椎管内占位具体的病变类型比较多,利用MRI诊断时,应准确诊断各种病变类型的MRI影像主要表现。①髓内肿瘤: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通过观察其MRI表现可以发现,T1加权像序列肿瘤、脊髓的信号多为低或等信号,存在囊变时,信号会很低,T2加权像序列肿瘤信号多为高或稍高信号,无均匀信号,肿瘤生长沿着脊髓縱轴进行,呈浸润性,无包膜,与正常脊髓间的边界并不清楚,脊髓增粗,例如星形胶质细胞瘤,T2信号比较混杂,无清楚边缘,给予增强扫描后,边缘强化显示出不规则或不均匀[5]。②髓外硬膜下肿瘤,临床中,此类肿瘤在椎管内占位疾病最为多见,肿瘤多为良性,比较常见的为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与脊髓相比,T1加权像信号与其相等,或略低,T2信号相似于脑脊液,均为高信号,或高等混杂,囊变比较少见,多数肿瘤生长速度缓慢,呈局限性,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脊髓受压后,发生变形,或移位向对侧,例如神经鞘瘤,肿瘤形状为椭圆型,增加后侧蛛网膜下腔的宽度,T2上为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边缘强化类圆形,或呈均匀结节[6]。③髓外硬膜外肿瘤,此种肿瘤多为恶性,最为常见的为淋巴肉瘤、转移瘤,T1加权像上为稍低或等信号,T2加权像信上为稍高或等信号。
利用传统影像检查方法诊断椎管内占位病变时,难以准确鉴别髓内外为存在的最大不足之处,而应用MRI影像检查手段后,不仅明显提升影像分辨率,而且经增强扫描后,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椎管病变的位置、形态、结构等相关的信息,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多位学者研究显示,利用MRI诊断椎管内占位病变时,准确率为92.7%~100.0%,该研究结果显示,MRI检查椎管内占位病变的准确率达到100.0%,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与前任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利用MRI检查时,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一般来说,扫描髓内占位性病变时,位置可在矢状位、横轴位、冠状位中选择2个,以能清晰的显示出病变位置脊髓信号、增粗情况,周围蛛网膜下腔狭窄,部分患者伴有囊变,或继发空洞,通常考虑其病变为髓内肿瘤[7]。脊髓受压移位症状普遍存在于髓外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而各类型主要的区别在于受压程度及移位程度不同。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位于髓外硬膜下时,会相应的增加上下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同时,低信号带出现在肿瘤与脊髓之间。正常情况下,终丝的组成部分为软脊膜、室管膜,并不存在脊髓组织,因此,占位性病变位于脊髓下端时,较难以判断属于髓内或髓外硬膜下。
相关研究显示,在髓内占位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为室管膜瘤,下腰段、脊髓圆锥、终丝肿瘤为主要发病位置,其次为星形细胞瘤,颈胸段为多发位置,再次为血管网状细胞瘤[8]。在T1WI、T2WI上,血管网状细胞瘤通常会伴有特异性血管流空,增强呈现均一性,难以准确的诊断,而星形细胞瘤病灶的大小、信号强度、形态均接近于室管膜瘤,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诊断的难度。可见,利用MRI影响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应与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相结合,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促使患者尽早的接受相应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应用MRI影像后,可提升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促使患者及早的接受相应的治疗,促进患者痊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莫旭林.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223.
[2] 程晓燕,王青.浅谈MRI在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8(14):61-62.
[3] 叶利.低场强MRI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31(21):51-52.
[4] 夏巍巍,范志刚,陈金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120-121.
[5] 乔清,禹智波,李福锁,等.椎管内硬膜外血肿的CT漏诊分析及MRI检查的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14,12(5):537-538.
[6] 周围,曾卫宏,周春生,等.椎管内髓外硬膜下占位MRI诊断[J].医疗卫生装备,2015,7(3):80-81,87.
[7] 李维金,易文中,耿道颖,等.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脊髓造影(包括CTM)与MRI的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10(5):275-278.
[8] 彭秀华,梁宗辉.椎管内占位的诊断思维:颈椎管内肿物[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6,12(4):346-348.
(收稿日期:2016-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