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华
深冬时节,我准备回乡下老家。虽然住处离老家不远,也就一小时左右的车程,但这几年,我回去的次数并不多。一来,父母身体较为硬朗,我无需担心;二来,每周例行一次与父母通话,老家的情况尽在我的掌握之中。
这次回乡下,是去参加家族一位老人的葬礼。坐在车上,放眼望去,柏油马路越来越宽,道路两旁涌现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这样下去,若干年后,从城里通往乡下的马路大概就会变成一条街道,也许再也看不到两旁的青山、稻田、河流、水塘了。到那时,人們对乡愁的理解恐怕是今天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记忆中,学生时代回一趟乡下老家挺不容易的,我们一般坐两节相连的老爷式班车,现在这种班车连电视上都很少见了。即便是这样的老爷式班车,一天也只有几趟,逢村就停,见人便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回一次老家,起码得三个多小时。那时的乡下,特别有乡土味儿。公路两旁是清一色的法国梧桐,有的树下还拴着悠闲的老牛。水田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播种、插秧、施肥、除草、收割。山坡上春季是麦苗,秋季是红薯,零星夹着芝麻和棉花。村前村后的菜地上,各种蔬菜瓜果生机无限。坐在班车上,放眼望去,碧绿的黄瓜、肥硕的玉米看着都让人眼馋。河流的水清澈见底,人们干活累了渴了,蹲下身子直接用手舀着喝。那种通透凉爽是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的。
那时的乡下,没有网络,没有有线电视,没有空调冰箱洗衣机,也没有电饭煲煤气灶,现代生活该有的,那时几乎都没有。想见父母亲人,必须亲自回家去。和父母聊天,聊到月儿西沉还意犹未尽。那时故乡的趣事太多,值得回忆的太多。尚且不谈到河里捉鱼摸虾的乐趣,单说那夏夜熏烟包给老牛驱蚊这种烦心的事,现在想起来也特别亲切。
学校放寒假了,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打着包裹,坐在摇摇晃晃的两节式班车上昏昏欲睡。窗外的稻田、稻桩是灰白色的。冬瓜和南瓜的藤蔓泛黄,叶子几近落光,旁边耷拉着几个没有成熟的小瓜儿。刚刚泛青的麦苗被大片枯萎的芦苇包围着,小河里的水干了,天空灰蒙蒙的,心情也进入了寒冬。快到老家时,伸了一个懒腰,眼前顿时一亮。山坡上,一大片碧绿的茶树林,盛开着极为鲜艳的山茶花,那是漫山遍野的碧,那是漫山遍野的红,那种血红,是摄人心魄的。碧与红的视觉冲击,让周围的灰白逐渐隐退,故乡的冬天变得可爱起来。
在乡下生活多年,竟然没发现这一胜景,真是让人遗憾和沮丧。茶花应该是多姿多彩的,为什么这里的茶花只有纯粹的红色,而且还是纯粹的血红呢?母亲告诉我,这里的茶花原来也是色彩斑斓的,白的白得耀眼,紫的紫得纯净,红的红得动人。抗战时期,日军从贺胜桥向铁贺线进犯,我军奉命在茶树山阻击日军。战斗打了一天一夜,由于敌众我寡,我方参战人员全部壮烈牺牲。那年冬天,漫山遍野的茶花一改往昔的色彩斑斓,全都成了现在的血红色。
第二天,我特意去了一趟茶树山。茶树横看是一排排,纵看是一列列,俨然是守卫家乡的哨兵。那鲜红鲜红的花朵,开得极为艳丽,极为恣情,让人不由得产生一股崇敬之情。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年冬天,我必须要去一趟故乡的茶树山,去感受那份美,还有那份难以言说的故乡情怀。
学生时代,回故乡的心情是归心似箭,现在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故乡原来是贫穷的,公路两旁没有任何建筑,视野极为开阔,乡村的味道也是最浓的。这几年,故乡的变化越来越大,公路两旁的建筑越来越多,留在心中的记忆却越来越少。车子开到茶树山时,想停下去看看久违的茶花,可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忙碌的大型推土机,还有翻起的泥土和残枝。那漫山遍野的碧、漫山遍野的红哪里还有一点踪影?仔细搜寻了一阵,靠近公路边缘的斜坡上,还存留着几株茶花,即便只有几株,叶片依然是那么碧,花儿依然是那样红。
我心中突然冒出一个计划,返程时,一定移一株茶花回去,栽在自家院子里。这样,每年就能看到故乡的茶花,兴许还能留住那份乡愁。
(作者单位:大冶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 严 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