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春慧
【摘要】本文以古汉语教学目的和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分析了当代高校古汉语的教学现状,并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提出了改善高校古汉语教学现状的若干建议,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共促进步。
【关键词】古汉语 高等教育 现状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55-01
一、古汉语教学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一)目的
从整体上看,高校古汉语课程的开设目的主要是为提高当代大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以此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系统的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实现现代汉语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时,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建立完整齐备的个人文学知识体系,以为将来的语文教学打下扎实功底。
(二)主要内容
当前高校古汉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古汉语理论教学,二是古汉语文选教学。其中,古汉语理论教学包括了文字、词汇、语法和音韵教学,即,围绕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结构、汉字的书体演变、古书中的用字;单音词与复音词、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异同、同义词的辨析;词类活用、古代汉语的词序、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古代的语音、通假字等方面展开。而古汉语文选教学的选材,则主要引用了下述古文学作为示例:《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蝜蝂传》《郑伯克段於鄢》《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吕相绝秦》等等。
二、高校古汉语教学的现状概述
据教学观察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古汉语教学普遍存在下述问题: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缺失。实践中,大多数高校将古汉语教学重点放在了字词的解释和语法问题上,所选用的古汉语教材风格和内容也大体一致,主要以文选、常用词讲解、理论知识等为授课中心,而忽略了古汉语课文示例与字词之间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这就是学理上所称的“重言轻文”现象。同时,为体现古汉语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数教师常耗费大量课时为学生讲解字词文义,学生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笔记,难以体现学习主动性,遑论求知欲望的激发。长期受到这种教学形式的影响,学生对待古汉语的学习极易产生枯燥乏味感,认为古汉语难学难懂,实用性不强,再加上刻板的学究式语言,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的讲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逐渐消磨殆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厌学之气,更别说开展自主学习。据某高校以“古代汉语知识最重要的来源”为主题开展的抽样调查反馈结果显示,约七成大学生选择了“课堂教学”,两成大学生选择了“网络教学”,仅一成大学生选择“课外自主学习”,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古代汉语的情况并不理想。
三、改善高校古汉语教学现状的具体思路
(一)革新古汉语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基于前述可知,“重言轻文”的教学方式显然违背了语言的教学初衷,不仅消磨了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兴趣,也扼杀了历史文化的鲜活生动。因此,革新古汉语教学观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是改善高校古汉语教学现状的首要之举。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避免“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变“教”为“学”,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会并运用启发式、诱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分析,善于借助工具书和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得到启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其逐渐培养思考和研究问题的兴趣。其次,要贯彻教学相长、百家争鸣的精神,鼓励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踊跃提出与教材不同的体会、感受和观点,积极开展古代名家作品讨论活动,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探索精神,实现独立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明确古汉语学习文化价值,调动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心理动力,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好坏。实践中,时常可以听到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抱怨,认为古汉语学习的内容距今久远,犹如“天书”般隐晦难懂,字词之间看着毫无联系。究其原因,缺乏语言觀念是主因之一。由于语言观念的缺失,使得学生漠视古汉语的文化价值,进而提不起学习兴致。要改善这一现状,兴趣的激发是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抽出部分课时,专门用于围绕古汉语及相关问题展开轻松、有趣的对话交流。例如,古汉语教材通常采用繁体字排印,部分学生因阅读涉猎范围较窄,并不通晓繁体字,甚至对这些反复的字形心存厌恶,对此,教师可引用造字缘由的故事实例来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体并非单纯记录汉语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汉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取”字为例,古字形写作“以手取耳”状,皆因古时捕猎或杀敌时,通常都以割耳作为记功凭据,故而以手摘耳为之“取”。由此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潜移默化地体会和感悟古汉语的意识形态之美,激发起对古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三)结合古今词义异同,引导学生体悟汉语的继承。
古汉语有其固有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了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及古今词义差异,掌握辨认、分析词义的方法,是提高古汉语教学水平、改善古汉语学习效率的有效之举。因此,教师讲授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即,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中掌握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轻重变化等。以词义扩大为例,古汉语中称作“江”,一般特指长江,“河”则特指黄河,二者在古时都用属于专有名词。如《孟子》中“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的“江”与“河”,就分别特指“长江”与“黄河”。而今,现代汉语中的“江”,已然成为“江水”之统称,“河”则泛指水道与河流。此外,还有“睡”字。古汉语中的“睡”,一般特指坐着打瞌睡,如《史记·苏秦列传》中“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此处“睡”字作“坐着读书时打瞌睡”之解。而现代汉语中的“睡”,则解释为一切形式的睡眠。再如,“焚”字,古汉语中概述为“焚,烧田也。”一般特指放火烧山林以围猎,如《孟子·许行》中“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而现代汉语中则解作一切形式的焚烧。由此可知,通古博今,掌握古今词义异同,不仅是保证古汉语学习稳定性的前提,也是古今汉语之间继承关系的直观体现,应给予重视。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不断深入,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之一古汉语教学现已成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汉语教师要正确认识并重视古汉语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系统地运用所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分析、阅读和理解一般文言文能力的重要作用,积极实践,反复探索,巧用古汉语之“手”,为大学生现代汉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奠定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温美姬. 让古代汉语不“古”——谈提高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方法[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1):115-116.
[2]廖荣娟. 古代汉语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引入[J]. 语文建设, 2016(14):23-24.
[3]华敏. 试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深入浅出”[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