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琼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192-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教会学生去阅读、评价作品,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一、创设情景,走入人物内心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觉得课文写得美极了,讲课时口若悬河,激动不已,学生却一脸茫然,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老师理解了文本,而没有想方设法将学生带进文本。此时,就需要老师创设情景,有效地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1.角色转换,感受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唤起他们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如,《争吵》一课,讲的是两个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的故事,这种事情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平时和好朋友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的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人物内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亲身体验,感受人物内心
课文中的有些情景,往往会因为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如果能够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就会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绝招》一文,写小柱子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练就了口算两位数乘法的绝招,在和伙伴们比赛的时候,只要随便说出两个两位数,结果他都能脱口而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小柱子的这种精神以及对他的佩服,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不就是口算嘛,同学们会吗?”“会!”“我来考考大家。2乘以3”生脱口而出“6”“10乘以8”“80”“真厉害!来个难一点的吧。18乘以21?”学生楞住了,有人拿起笔算。我乘势说“算不出来了吧。99乘以76不就是更难了吗?可小柱子却能脱口而出,而且准确无误,这就是小柱子的绝招!你们佩服吗?”在接下来夸夸小柱子的环节中,他们的称赞都是发自内心的“你真了不起!”“绝招!太绝了!”
3.利用媒体,走进文本
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进行情感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的画面进行感受。《富饶的西沙群岛》写了海底各种各样的珊瑚,几乎所以的同学都没有见过珊瑚,无论是借助于字典,还是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对珊瑚的理解学生只能停留在一种蒙胧的状态。此时如果及时播放珊瑚在海底活动的真实画面,同学们一看,不仅知道了珊瑚的样子,而且还感受到了海底的神奇与美丽,对西沙群岛的富饶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把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
1.在“空白”处补空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绝招》一课,小柱子第一次比赛丢了脸,回到家在奶奶的启发下明白绝招是练出来的,于是决定苦练自己的绝招,对于小柱子到底是怎么苦练绝招的,课文只是一笔带过“小柱子暗暗在练自己的绝招”,给我们留了一个“空白”。此时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联系下文第二次比赛的情景展开丰富想象,再想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刻苦学习的,就不难想像出小柱子是怎么苦练的。
2.在“意犹未尽”处延伸。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如《绝招》一课,文章结尾是几个小伙伴约定在暑假的时候再来一次比赛,这次比赛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答案真是丰富多彩:有练画画的,有练书法的,有练包饺子的,有练写作的,有练游泳的、甚至还有了“这次比赛他们还是没有决出胜负,于是他们决定日后再来一次”的结尾,再一次为我们留下悬念,也是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的最好体现。
三、表演再现,升华文本
小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学生在深入理解作品后,融入自身原有的经验,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可以对文本进行表演,展现自我。在表演过程中,沒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表演时的独白,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是一篇让学生学习文中人物品质的文章。在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讲空泛的道理,而是将文本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欢快活泼的表演中去学习课文、感悟人物的品质,从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这样的表演既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又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快乐,更好地走进了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渗透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引导他们进入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