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芳
摘要: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各大高校纷纷转型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成为地方院校的教学宗旨。本文剖析了各大院校现存的教学模式,并阐述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高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人才 培養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36-02
高校转型的概念不是指院校办学类型或学科专业的变动,而是强调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上的创新。以往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以推动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可是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毕业工作后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现在,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开始提上各大高校的教学日程。然而,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培养模式真正内涵和具体要求。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数和质量还不能与经济发展很好契合。所以,为了加快这一转型的进程,人们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一、高校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受到传统思想的制约
在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眼里,上名牌大学以后才能有好的出路。他们认为学校的名誉和声望远比学到的实际技能重要得多。所以他们总感觉专业技术院校差强人意,更不愿意报考这类院校。[1]同时,招聘单位也存在这样的错误思想,招聘的时候更青睐出自名牌院校的毕业生,在对某个岗位招收员工时,用人单位未能权衡好学历和实践技能两者的位置关系,所以在应聘时,往往名牌院校的毕业生更具优势。相反,专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自身的技能优势却被忽略。另外,部分院校仍是高校转型潮流中的看客,他们对这一转型依然持有怀疑、保留态度。
(二)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失调
院校实施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政策时,出现了结构失调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在两方面有所体现。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院校制订教学计划时,安排的课内教学学时过多,而课外实践教学时间相对不足。虽然有的课程会穿插实践教学,但基本上都是设置在课内,而且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参与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的学分也都较低,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程度的降低。另外,学校没有切实安排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实习或者实习的时间较少,这样往往不能达到实践技能训练的预期效果。
2.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数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用人单位比较想要的是那种可以很快适应所在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但近几年的调查显示,招聘单位经常录用不到满意的毕业生,这也就造成了很多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无法有效对接的情况。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投入。
(三)师资力量薄弱
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这一培养模式转变的关键点。部分院校对教师的学历或职称评定要求过高,致使教师一味地进行学术上的深造,而忽略实践技能的掌握。在这些院校中,由于教师本身缺乏丰富的实践技能经验,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毕业生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即使理论知识扎实,但其自身实践经验缺乏,也就不能在专业操作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由于教师自身不能真正参与实践教学,所以学生的技能提升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效果堪忧。因此,高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是必要且迫切的。
(四)缺乏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
虽然很多高校都在致力于转型发展,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完整的评价体系。教学时,教师缺少统一的标准,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一。而且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够,不利于教学团队建设。同时,院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这一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今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缺乏客观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教师无法对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进行评定和打分。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会失去信心和积极性。这些都会阻碍高校转型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影响其教学效果。
二、高校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对于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是,高等院校是培养职场白领的摇篮,而技师学院则是职场蓝领的诞生地。由此可见,大多数人对综合类大学持有高度的评价,却不看好职业教育。[2]很多高中将提高升学率作为教学工作的终极目标,但职业院校的学生却不被列入计算升学率总人数之内。另外,高三学生对高考成功的定义是考进一所名牌大学,而将进入职业院校作为他们不得已的退路。这一系列错误的传统观念不利于职业高校的教学发展,这也进一步导致就业市场上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因此,高校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客观定位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只有先在观念上转变,才能在行动上有所改变。在实施培养方案时,学校要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教师要注重技术操作的掌握和应用,而不是一心埋头于学术研究。
(二)优化培养方案,完善教学体系
完整有效的培养方案是高校成功转型的关键,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从具体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宗旨。且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活动都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的。所以,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方案时,学校应该广泛深入地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积极收集意见、建议,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具体地,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3]
1.在课程安排方面
学校要合理开设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并且要让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保持恰当适宜的比例。对于那些作用不大的基础课程,学时可做适当删减。而对专业性较强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实践课程学校可加大课时安排。
2.在教学内容方面
学校要敢于创新,善于尝试。应紧盯当前先进技术,注重时效性,应重点讲解与设备管理、实践操作有关的知识点。
3.在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要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学习中。最后,在考核方面,学校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笔试考核,而要将实践考核录入到最终的成绩评定中去。
(三)促进专业建设,适应产业发展
特定的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达到最终目标的关键因素。为了培育出具有高水准的人才队伍,学校要加大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一个有特色的专业学科大多能反映出该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校的影响力的扩大也有很大助力。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对该校的教学模式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学科建设上,学校要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到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学校在设置学科转型之前要对该地的支撑产业、有前景的产业做一定的市场调查研究,然后创建相关的学科体系。同时,学校选定一批精英骨干教师教授主要课程,这样有利于保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增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师队伍
创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具的教师队伍是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促进高校转型的重要部分。以前师资队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可是现在这种单纯的队伍建设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转型,所以师资队伍建设要向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方向转变是必要的。但这一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仅仅需要资金上的支持。要想建立长期稳定的师资队伍,就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不断创新。[4]學校要加大招聘力度,壮大师资力量。另外,学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教师可以进入企业进行锻炼和深造,企业也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到公司做宣讲或座谈。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学校和企业的互惠互利,也能促进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五)加大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倘若理论上的学习运用不到实际生活中去,那一切都只是空谈。所以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然而由于经费、场地等限制,单纯靠学校自身力量无法达到人才培养所需的全部要求,那么就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支持。学校要增进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建出高水平的实验基地,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条件。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再需要单一化的人才,而更加青睐于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能有效化解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新形势下,高校转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贯彻落实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打造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鹏,曾新,熊玮,熊国保.高校转型背景下普通院校“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03-405.
[2]侯宗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62-63.
[3]李婷.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92-193.
[4]田涛.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特区经济,2015(9):106-108.
责任编辑:于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