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
[摘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品德作业就是把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途径,因此品德学科教师要让品德作业真正“落地”,让品德教育或明或隐地贯穿于学生所有生活领域,从而为品德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观念;多样;评价;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5007701
品德课标强调品德学科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探究社会,使学生不断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而品德作业就是把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品德作业真正“落地”,让品德教育或明或隐地贯穿于学生生活领域。
一、形式多样,让品德作业“落地开花”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德育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发现、感知、实践和体验,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入脑动心,教学效果才能明显。因此,我们认为品德作业要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1.调查访问。学生在调查访问中切身体验、亲身感受更易于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在教学《日新月异的交通》时,教材中分成三大板块:今昔行程对比,感受交通发展;学会看交通图;了解交通网络,激发爱国热情。这一课非常适合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实践作业,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作业:
如果要从现在所在的位置出发去北京,你知道不同年代的人所花的时间相差多少吗?赶紧去问问你身边的人吧!
本次作业的设计让孩子在采访、交流、对比中,感受到了交通发展的快速,从而引发学生对祖国交通技术发展的赞叹之情。
2.动手创作。“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说过的,而说过的不如做过的。”由此可見,动手做是让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手段。学生们可以在做中体会到生活的含义。如《爱惜劳动果实》一课,当学生在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爱惜劳动果实的观念后,我趁热打铁,布置让学生小组动手来做笔筒的作业。让学生真正体会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如《节约水电》这课,布置学生小组合编一首简单的节约水电的儿歌,在读、说、欣赏的过程中,在悄然无息中内化道德知识。再如《我懂事了》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贺卡、书签,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向可亲可爱的人表达美好心意。
3.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有趣,学生也愿意扮演。在角色扮演中,人物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大脑,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后,我设置一个十字路口的生活场景,让一个学生扮演交警,其余扮演各种车辆和行人,要求大家按照交警的指挥通过十字路口。一轮结束,换角色再扮演,这样遵守交通规则的道德观念就会在扮演中生成,并自觉的外化为道德行为。
4.劳动体验。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真正的好人。因此,我们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布置劳动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如《爸爸妈妈辛苦了》一课,我引导学生把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扮演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人、邻里沟通等,体验父母的辛苦和紧张,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注重评价,让品德作业“落地有声”
品德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也需要有切实的评价,如果评价到位,则品德作业能“落地有声”,扎实有效。对于品德作业的评价,不能只追求书面的完成情况,简单地以对错来进行评价,应该更加关注过程性的评价。首先,评价内容由单一转向综合。在评价实践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情况下知识类的作业,我采用量化评价,而反映行为习惯、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作业则采用质性评价。其次,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作业的内容、难易和时间的不同,我分别安排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社区人员评价、老师评价等。再次,评价的形式由统一转向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作业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只要学生比以前有进步,有闪光点,我都给予鼓励。
品德课程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作业计划、搜集信息、应用道德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思维得到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增强,道德知识得到更好的内化,真正让品德作业“落地”,从而为品德教学锦上添花。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