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婉莹
摘要:多义词一直困扰着语义研究、词典编纂、自动化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面的专家学者,认知语言学从体验论出发,提出语言所体现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作用的产物,因此对词汇意义的探讨也不能脱离人与世界的互动经验。本文拟在具体用例的基础上,结合语义网络模型,浅谈汉语中多义动词“打”的意义。
关键词:多义词 基于用例 “打”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00-02
在多义词的相关研究中,人们一直试图将意义具体化。传统研究普遍认为对多义词的理解包括意义列举和意义选择两方面。但词汇的不同意义和所包含的意义数量难以确定,选择的过程主要依赖于人关于某个单词的百科知识,但调取哪部分的百科知识才能正确地理解某词的意义是无法预料的。事实上,这种方式仅适用于潜在的模糊性能够被预见的、严格限定下的会话范围。
在Taylor看来,抽象的基础就是使用,但如果在具体使用上没有抽象的话,说话者将会失去语言行为的基础,仅仅局限于重复已有的语言表达。因此,语言的习得其实并不需要去学习某个单词最大限度的概括意义,事实上,需要被习得的是使用模式,也就是一个单词具体的用例。这种使用模式应当具体到特定的组合和特定的使用情景。
Taylor提倡基于用例分析词义,笔者在此理论指导下,对汉语中动词“打”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24个义项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基础义项
“打”为会意字,由“扌”和“丁”构成,“扌”为手,“丁”为“当”,则“打”的本意为“以手当(做)事”,也就是义项[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其中含力的传递。
二、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用一种概念构建另一种概念,“打”的本意为用手或借助工具作用于他物,引申为“购买、获取、制造”等多种动作义,义项的用法是由本意的用法决定的,均表示手发出的动作(可借助器具),这些动作的受事均承载着不同程度的力量。
1.撞击义
2.制造/活动义
3.获取义
三、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由与空间方位概念相关的隐喻延伸出的意义。通过空间方位意义为动词所表现的动作赋予了明确的方向性,在“打”这一词上主要体现为向上、向四周,两种方位。
四、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感情、思想、情绪、事件等物化,隐喻作实体,而生成新的义项。这一部分的隐喻大多来自于较为基础的结构隐喻,将抽象的东西,用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表现出来。
1.人际义
人际义来自于结构隐喻当中的撞击义,由原本的人与物、物与物的撞击,隐喻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2.制作/活动义
这一语义特点的表达与结构意义当中的制作/活动义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一义项的引申主要来自于动作范围的扩大。结构隐喻当中的制作/活动义仅限于“打”这一词本意中“手的动作”,后隐喻成为人身体上的动作,而产生新的义项。
3.目的/制胜义
“打”这一动作本身具有获取义,这一特征表現了“打”的预谋性。将结构隐喻当中的获取义抽象化,引申到交往、战斗、游戏当中去,表达制胜义。
在这三种隐喻的基础上,可将“打”字的语义用法分布表示如下:
另外,根据文中Taylor对于用例和义项抽象的观点,可以得出下面的图示:
结合以上图1、图2可以看出,图2虚线中所包含的模式与图1不谋而合,其中的整体使用模式,正是词汇基础意义所带来的抽象统一的可能性,而这一共性也为词汇在历时的发展过程中进一步产生新的义项提供了可能。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对于多义词而言,具体用例是抽象的基础,同时抽象也是进一步生成具体用例的机制,因此抽象与具体互为基础、互相生成。
参考文献:
[1]Taylor.John,Polysemys Paradoxes[J].Language Science, 200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张江丽,孟德宏,刘卫红.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单音多义词习得深度研究——以动词摯驍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1.
[4]赵翠莲,李绍山.多义词心理表征之争——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外国语,2006.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