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凌
摘要: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對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11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预设成功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必须正确审视各种教学资源,做好教学设计,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所以,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中又必须摒弃过多、过死的预设,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努力促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
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做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估计一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
教师预设的重点就要考虑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如何“教教材”。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补充或调整,从而进行加工。
1. 教师方面: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读书的厚度决定了教学的深度。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阅读肯定是有难度的,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学养,还原历史语境,把时代背景交代清楚,同时还要为课堂教学提供诸多感性材料,陈西滢的言论,赵元任的歌曲,还有鲁迅差不多同时写作的《无花的蔷薇》。教师不但为学生提供知识的背景,更要对文本进行学术性的研究。《纪念刘和珍君》把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交织在一起,这就获得了一种高度。歌德也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显高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2. 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时代发展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
3. 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和可变性
1. 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相对而言,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2. 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了立锥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3. 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动态生成的认识片面,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这些现象:教师为求生成而弱化了教学预设;有些教师则紧抱课前的预设,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动态的生成不够重视。
课堂生成的动態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资源,联系目标,促使生成,将之融入教学过程。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正是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才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教学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的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对于学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都只是手段和措施,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中,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中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草草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总之,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我们教师就是要理性地看待预设与生成,一方面预设应为生成留有空白,另一方面努力促成生成,对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促进学生个性张扬的要给以充分的空间,因势利导,让其成为课堂中的闪光点。从而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第一中学 72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