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萌
摘 要:土地情怀是从农耕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感,表现为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敬。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失去了对土地的所有权,渐渐地将这种依恋转向了对房产的持有。这种对持有房产的热衷从本体论上源自人与土地密切关系所内蕴在人们心中对土地存在的集体无意识,源自房产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态和信息态这两种价值状态,源自人类对包含其在内的大地共同体的生态保护意识。认识到土地情怀的存在与来源,能够让人们认识房产的价值以及其富含的精神意义,从而理性看待房产,让房产回归其居住属性。
关键词:土地情怀;集体无意识;二元价值状态;大地伦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093-04
2016年是房地产市场不平静的一年,合肥、厦门、郑州等城市房价一路飞涨,地王频出,日光盘频现,使很多房地产业内人士摸不清楚其中的规律。以郑州市为例。2016年8月以来,郑州市新开盘的项目几乎个个“日光”,房价攀升迅猛,一些楼盘更是达到“小时涨”、“开盘即售罄”的状态。人们盲目炒房、抢房,房产已然变成了人们争抢牟利的工具,脱离了其居住本质的性质。在面对房地产泡沫暴增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还会蜂拥而至的去“抢房”?对房产非理性的追捧究竟是为什么?房产对于一个人的意义为何如此重要?在笔者看来,房产只不过代表着一个居住的场所,发挥着其物质承载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已有居住之所的人仍然热衷于去买房,当然,这些人也许是把房产看做是一种投资。但是,为什么会投资房产?因为它有利可图。为什么会稳赚不赔?因为房产是所有人的基本需求,代表的更多的是一种地域的归属感、一种情感的寄托。本文旨在从哲学的角度剖析人们对房产疯狂追捧的深层次原因,探寻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土地情怀,即对土地的依恋与崇敬。倡导人们理性看待房产市场,让房产回归其原本的居住属性。
一、人与土地密切相关的自然情怀
人类的土地情怀从本体论上源自人与土地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在人与土地的生理体系、中国古代的神话及理论中都能找到一定的印证。正因为这些相似性,使人们对土地的依恋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而存在。
(一) 生理体系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构成了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这些圈层在太阳能的作用下,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如人类自身的血液循环,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岩石圈(包括土壤)中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而根据科学测定,人类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同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十分相近,这表明人与土地的内部构造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苏珊·格里芬曾指出,“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由大地构成的,大地本身也是由我们的身体构成的,因为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就是自然。我们是了解自然的自然。我们是有着自然观的自然。自然在哭泣,自然对自然言说自己。”[1]她将人与大地视同对等。斯普瑞特奈克也曾指出,大地和子宫都遵循宇宙的韵律节奏。大地上养育万物的河流随月亮的圆缺而涨落,而女人子宫的来潮也经历着同样的周期规律性的变化。大地周而复始地生产出丰硕的物资,并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容纳世界万物的多元的生物圈;女人靠着自身的血肉躯体孕育后代,并将其消化的食物转化成母乳喂养他们[2]。
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将人类与土地联系起来这一古老而又深刻的话题。人们常常把某些精神以及生活的某些方面看成是属于生存所必需的、属于人类的或是属于土地的。土地就如同母亲一样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当然,人类的繁衍也离不开女性,就好像人類基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一样。将土地作为母亲的形象,是人类依恋情感在于外部世界的表现。
(二)神话及理论
中国古代的诸多神话传说凸显了人与土地的联系。盘古以自己的生命开天辟地造就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夸父追日后身体化为大地、山川、河流,女娲用泥土造人,人与土地这种“自尘土而来,终将归于尘土”的起源互渗关系反映了人类思维中的“人体式大地”与“大地式人体”的构造理念。无论是“人出于土”还是“人化为土”,都是人类“物我同化”观念所体现的一种形式。人类思维中这种“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向我们阐释了一个基本真理:人与土地不仅是同源的,而且是同构的[3]。这种将人立于土地之间,溶于土地之间的立场,将人与土地统一了起来,显示了人与土地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离不开土地。
在中国,人类与土地天然的联系体现于各种理论著说中。这些理论著说企图寻找人类与土地联系的本真,即人类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道德经》的核心在于老子的“天人合一”观。这里的“天”便指的是宇宙自然,“天人合一”便是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合为一体,自然和人类都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随心所欲而不逾道。“道法自然”则体现了道的本源,即人与自然中的客观规律本就来源于自然。庄子《齐物论》也体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肯定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对土地的集体无意识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土地总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深厚眷念之情,因为那里是人类自身最本初的根据、最自然的状态,也是人类理想的最终归宿。人类对土地的这种依赖眷念,自远古时代起便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于人类文化和心灵深处,并逐渐成为反映人类生存状态的永恒性方面的古老模式。从游牧民族到农耕文化,土地作为为人类提供粮食和基本生存场所的地位从未改变,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安定与祥和的精神寄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处于相对传统的社会文化,土地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血脉,落根文化根深蒂固,对土地感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向工业化转型的现代社会,人们远离了生育养育的自然,远离了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进入了城市生活;泥土之地被隔离开来,人们失去了实物土地的依托,情感便无处安放,犹如Antaeus双脚离开了大地母亲盖亚便失去了力气。城市中的土地长出的不再仅仅是粮食,更多的是大片的房屋建筑物,那么城市中的在于土地之上的房子,自然成为了人们物化了的土地、物化了的自然、物化了的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成为人类土地情怀的居所与精神的依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所期待的对土地的回归。正是人类与土地这份天然的联系,造就了人类对土地的集体无意识,使人们向往对土地、对自然的回归,是人们对在于土地之上的房子的追捧的原因。
二、二元价值状态中的精神情怀
房产来源于土地、存在于土地,其作为人工自然的产物,是满足人类居住的工具;同时,其还具备一种信息态的价值,即满足人类的对土地的依恋与崇敬,是人类的土地情怀的寄托。
(一)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性
房产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房产具有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功能。这种功能虽然见诸于物,见诸于土地之上、自然之上,但它却既是人类需要的对象化或物质化,又是实现人类需要的物质手段。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房产作为土地商品化和资本化的产物,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基础上衍生出对投资与保值增值的过度追逐。由此可见,房产,归结到一点,就是对它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源于人类对自然之物的实体化追求、对土地的追求,具有既能满足物质需要,又能满足精神寄托的二重属性。人们对房产蕴藏着的内在目的性,驱使人们并不能 停留在对事物所达到的理性理解的此岸,而要过渡和飞跃到实现和表现其自身的现实彼岸。这就是说,房产作为主观规定性要求外化自身,要求把自身转化为外部现实的实在,即精神变物质,这是人们为何对房产如此执着的本质所在[4]。
(二)工具性背后的精神性
房产虽然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物化物,拥有与天然自然——土地不同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但是,它仅仅是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内蕴的仍然是人们固有的土地情怀,绝不能因为形态的不同就由此否定它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寄托,否定它是“‘可靠的感性的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5]这就充分肯定了“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而衍生出来的房产与土地一样,都是“可靠的感性的对象”,都是人们一直以来的土地情怀的寄托,都是客观存在的感性对象。之所以说房产潜藏着物化了的土地情怀的根据,正是因为房产是人们依据对自然规律和土地的结构、功能、属性的科学认识,进行合乎目的的设计、加工制作和重新组合的自然物。房产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反映天然自然的功能性和规律为人工自然的房产提供的是一般的理论根据、观念目标和物化规范。恩格斯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以动物和植物为例说明了这點。他写道:“植物和动物经过人工养育以后,在人的手下改变了它们的模样,甚至再也不能认出它们本来的面目了。”[6]但是,自然属性终究是动植物的最基础的属性,任凭形态如何变化,本质始终如一。总之,房产集中体现出的根本特征只是土地的人为性,它是人把土地赋于人的东西加上人类发展的特点,归还给了土地,是人依恋土地,顺应规律,让土地为人类服务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可以把房产看做是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土地情怀以某些物质形态为基础的、由人类意识物化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人为物质形态[7]。
(三)房产的二元价值状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房产呈现忽冷忽热纷繁复杂的现象,影响房产的已不仅仅只有经济这一个原因,诸多如政治、文化、心理等因素交错重叠,复杂性和系统性使得房产的二元价值状态逐渐凸显。恩格斯也曾强调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8]由于影响房产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这些因素导致房产内蕴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房产便是一种由实物价值和虚拟价值通过相互作用容纳入彼此的信息而结合产生质变的二元价值状态。它既可以被看做是消费者购买的必须的生产生活场所,也可以看做是消费者接受一种土地情怀依托建构的服务。我们可以把房产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的部分看做是物质态的衍射,把人工自然满足人类心理需求的部分看做是信息态的衍射,这两种形态又以相互补充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9]。也正是这种二元价值状态使房产的价值不断的提高,使人们对房产的认可度不断上升。
三、回归土地的生态情怀
土地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人们生活在土地上,靠土地生存发展,而且当人们告别人世时,土地还是我们的最终归所。人类和土地处于同一个自然环境之中,人类的活动作用于土地,土地的变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双方是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回归土地便是走向本我,保护土地便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一) 大地伦理学中的共同体
利奥波德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同时也是享誉世界的大地伦理学的创始人。利奥波德影响深远的作品是《沙乡年鉴》,这本著作源自他对土地深层的爱,源自他对自然、人类、土地、生物的独具一格的理解与定位。他把大地上的河流山川、鸟兽虫鱼和树木花草视为一个有内在价值的生命共同体,人类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也证实了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利奥波德曾提到肯塔基在历史生态学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不同的土壤对他们所使用的生产手段做出的反应。很多历史事件至今还都是只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去认识,而事实上,它们都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土地的特性,有力地决定了生活在它上面个人的特性[10]。
利奥波德认为在生态系统内部,物种与起生活的土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土地决定物种的存在和发展,为物种的生存提供物质、能量和活动空间;另一方面,物种的活动会对其生长的土地产生影响,物种反作用于土地,物种与土地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是一个共同体。人类在土地上留下痕迹,土地便在人们心灵中留下印记,人类在心里总是会听见土地的召唤。
(二)人类对土地的回归
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扩展(道德)共同体的界线,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由它们组成的整体:大地”,并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普通公民。这意味着,人不仅要尊重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人应当改变他在土地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而成为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的尊敬。”[11]这便是人们从内心上认可土地,人们对土地的回归。
西方作品《飘》被看做是人类回归土地的最好的诠释。当内战战火波及南方时,主人公郝思嘉猛然意识到了生她养她的陶乐庄园的价值,意识到了即将失去的是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此刻,她深切感觉到了土地的珍贵,她也许什么都没有了,但她还拥有残破的土地,这些土地才是实实在在的,她决定为生存而战。她热爱土地、依赖土地,事实上,“与其说是这些红色的土地属于她,不如说是她属于这些红色的土地。她的根已经深深的生进这些红色泥土里,也同他们所种的棉花一般,要从这泥土里吸取生命。”她坚信,“世界上唯有土地这东西是天长地久的,唯有土地这东西是值得忙碌的,值得战斗的——值得拼死的。”[12]土地如母亲温暖的怀抱,时时召唤着人们的心,为他们抚平心灵的伤痛,给他们继续奋斗的动力,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的渴求、对土地的坚守是人们灵魂中不可磨灭的“根”。
(三) 保护土地的生态情怀
从实践唯物主义立场看,人类绝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之上,而是站在自然界之后的。“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3]我们破坏土地,是因为我们把土地看成是我们的一个附属品,当我们把土地看成是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时,我们可能就会带着热爱和尊重来对待他。如果我们在理智的重点上以及忠诚的情感上,缺乏一个来自内部的变化,在人类城市化进程中就永远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土地作为稀缺资源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4·22”地球日、“6·25”土地日、“12·4”法治宣传日已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合理规划用地,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这些举措充分说明了大地共同体的观念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内蕴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保护土地生态情怀逐渐觉醒,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理性看待房产,回归其居住属性的进程,在土地情怀的本真信念下,在保护耕地的生态情怀中向纵深推进。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和抑制房地产泡沫,是实现住有所居的重大民生工程。要准确把握住住房的居住属性,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谨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当人们认识到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的土地情怀,认识到人与土地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的密切关系,对土地的回归理应让人们更加清晰的看到土地的价值,土地富含的精神意义,从而更加合理的利用土地,更加理性的看待房产,让房产回归其居住属性。
参考文献:
[1] 苏珊·格里芬.妇女与自然:女人心底的怒号[M].林同敏,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1,5.
[2] C·斯普瑞特奈克.生态女性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J].秦喜清,译.国外社会科学,1996,(11):12.
[3] 曹亦凡.人与土地:从《圣经·创世纪》到后现代解读[J].中文自学指导,2006,(4):64.
[4] 李达顺.人工自然和科学技术关系探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4,(1):20.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9.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16.
[7] 武钢.人工自然的认识论意义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報,1986,(1):2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9] 王妍,徐治立,王娜.论人工自然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4):80.
[10]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慧,译.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195-196.
[11] 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慧,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98,233.
[12] 玛格丽泰·密西尔.飘[M].傅东华,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42,516.
[1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Abstract:Land is the feeling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Chinese heart ingrained feelings,for attachment to the land and respe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makes people lose the ownership of the land,will gradually turn to hold this attachment on the property. The property of keen to hold from the bo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from the existing lan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from the intrinsic,material and state information of the state real estate itself is the two value,from the hum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n the earth,including community. Recognizing the existence and origin of land can make people feel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real estate and its rich spiritual significance,thus a rational view of real estate,real estate to return to its residential property.
Key words:Land feelings;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two valued state;Earth Ethics
[责任编辑 张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