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红
摘 要 運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演示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多媒体科学地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运用多媒体科学设置具有“新”“奇”特点的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123-02
1 前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然会涉及数学新知识内容的讲授,若想取得理想的教学质量,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快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多媒体是普遍公认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其生动、形象,且较为直观的演示效果,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对课堂教学有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
2 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每课知识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教师而言,就可以利用这一情况,采取不同方式,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如在进行“环形面积的计算”的授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片设计出“一框两幅抽拉”的图片,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计算5厘米和2厘米半径圆的面积,而后顺理成章地向学生提问:“我们知道了圆的面积如何计算,那么圆形和环形两种不同图案的面积有什么联系?你是否可以利用圆的面积来计算环形的面积?”在学生进行思考后,教师利用投影将两个圆进行重叠,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懂得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的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效果,非常直观地通过圆形计算方法来推导出环形的计算方法,学生接受新知识非常轻松自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1]。
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展示8个苹果和4个盘子,让学生把8个苹果放到4个盘子里面,要求每个盘子里面的苹果数量一样多。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稍加思索就非常轻松地完成。但是,此时,教师在投影上再加上一个苹果,或者减去一个苹果,让学生平均分放到4个盘子里面,便无法完成。采取这一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教师很轻松地引入要讲的新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用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3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求知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2]。如在教学“循环小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以醒目、逼真的模拟演示交通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交通路口红绿灯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对红绿灯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在课堂上教学,不能到交通路口亲身观察红绿灯的变化。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大屏幕呈现红、黄、绿灯的变化场景,学生能够借助多媒体从红、黄、绿灯的交替变化中总结出其变化的规律。教师此时借多媒体创设的红、黄、绿灯的变化场景,向学生引出“循环现象”这一概念,并且利用红绿灯的变化规律向学生说明“循环现象”是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这样,由于和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课堂情境之中,头脑中不停地思索着相关问题,求知欲得到了真正的激发。由此,教师就可以完成从具体的事物到抽象数字的转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死板和枯燥,教学效果自然随之增强。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分数本身很抽象,学生不容易掌握。因此,课的导入将采取多媒体大屏幕的导入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猴子摘桃子”的动画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有2只小猴子一起去桃园摘桃子,一只在树上摘,另一只在树下接,很快就摘到了4个桃子。
教师提问:同学们,谁能帮他们把桃子公平、公正地分配呢?
生:把4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到2个桃子。(教师要求学生用拍手互动的形式来表示小猴子分得的桃子的个数,学生拍手2次。)
紧接着切换大屏幕动画画面:2只小猴子接着又去摘桃子,这次摘到了2个桃子。
教师提问:这次谁能帮他们把桃子公平、公正地分配呢?
生:把2个桃子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到1个桃子。(学生拍手1次。)
师:4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到2个桃子;2个桃子,每只小猴子分到1个桃子。这里公平、公正的分配,我们给它换个词叫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生:平均分配(平均分)。
教师板书:平均分。
继续切换大屏幕动画画面:小猴子上树去摘桃子,桃子越摘越少,高处的桃子摘不到,这次只摘到了1个桃子。
教师放慢语速提问:只有1个桃子,这次我们怎么帮2只小猴子平均分呢?每只小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桃子呢?
生1:只能把桃子切成两半,每只小猴子分到半个桃子。
生2:把桃子平均切成两半,每只小猴子分到半个桃子。
教师通过大屏幕演示用刀切苹果的动画,并对说得准确的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就此引导学生并强调“平均分”,并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认识的数——分数。
4 运用多媒体科学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通常而言,问题都是引发思维的起点,没有能够吸引人的问题,思维就无法充分有效地展开,正所谓:“学起于
思,思起于疑。”[3]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摒弃原有单纯知识灌输的方式,适当、科学地设置一些挑战和问题,使得学生既能完成探索,又不会因为难度过大而受到挫折。
如在“長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现一个以分米为单位的3×5的长方形和4×4的正方形,而后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更大?你是怎么得出的答案?学生纷纷展开思索,各自提出不同的办法。比如:有的学生说,可以利用割补法,通过两个图形的重合,就可以直接比较面积;有的学生说,用1分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测量大屏幕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直接比较出4×4的正方形的面积比3×5的长方形的面积大1平方分米。
对于这两种答案,教师应当首先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的探索精神,之后应当以新问题的方式对学生再次进行引导:“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图纸上的形状,但是如果想要测量一个广场,或者咱们国家的面积,又该怎么办呢?”学生立刻意识到,无论是这种“割补图形法”,还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测量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实用。因此,学生自然会思考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怎样才能最为准确、快速、方便地求出图形的面积?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得以最大限度的激发,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很巧妙的导入[4]。
5 运用多媒体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对于人的正常心理而言,悬念具有极强的探究诱惑性,使得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科学设置具有“新”和“奇”特点的悬念,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瞬间被吸引,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5]。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知识时,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必定十分枯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三块玻璃进行拼接,从而显现出一个直接的三角形,尔后向学生提问:如何求得三角内角和?这种图案使得学生瞬间被吸引,从而迫切地想要得到答案。但是,在此时,教师并不能告诉学生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进一步进行启发,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究[6]。
教师应告诉学生,应当采取“算一算”“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进行:所谓“算一算”,即让学生利用直角三角板来计算内角和;所谓“量一量”,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进行测量;所谓“折一折”,即让学生沿着对角线来对折正方形的白纸,从而得到三角形。这样的演示轻松得到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正好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可以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悬念—探究—论证—解决这样一个科学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6 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通过演示旧知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创设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通过科学设立挑战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媒体设置具有“新”“奇”特点的悬念,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拥军.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3):48.
[2]张艳茹.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0):72-73.
[3]娄肖.谈谈多媒体在技工学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09(17).
[4]周长发.信息技术下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110-111.
[5]李美蓉.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优越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16.
[6]陈岩,张朝燕,周巧姝.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