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忱
戴士和先生认为:“油画总是一笔一笔画出……写意的写就从见笔开始。”在油画中肌理效果往往影响到画面的效果。油画的肌理是油画作品中油画颜色所呈现的薄厚,行笔用刀的畅阻、大小、方向,用调色油和松节油的比例所形成的干湿痕迹。这种材质所形成的质感效果是作者在淌、刷、涂、抹、堆中体现出的画家自身的艺术综合能力修养。肌理效果可以看出作品是否一气呵成,画家的画技成熟程度,以及画家的性格特征、心理表现。同时也可以看出画家在作画时的情绪变化,体现着画家对作品所付出的激情和真诚。不同的肌理表达出的感受、气息不同。莫奈笔触的狂放、莫兰迪笔触的整肃、修拉笔触的点点粒粒和梵高干树枝一样的短笔触都为他们作品的艺术完美性做了有力支撑。(见图1、图2、图3、图4)
水性材料的影响和泥性艺术的产生使当代油画的肌理质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水性材料中笔意的淌流效果影响到油画的薄画法、透明画法的发展,使油画走向了越来越薄的方向。使得人们很难分清杜马斯的油画和水彩作品的感观区别。同时,综合画法把各种塑形材料掺入油画颜料中达到不同的质感效果,使油画走向了越来越厚的另一个方向。造就了奥尔巴赫、杜马斯、科索的泥性油画。(见图5、图6)
写生以自然为师,画家在写生中受益已是众所周知。抽象绘画大师康定思基曾经承认他对抽象绘画有所领悟也是来自自然。他说抽象之美是“发现美”。他的第一幅抽象作品也是来自对自然风景写生作品的倒置产生的启示。说明自然中呈现的形色组合、构成结构、肌理变化能够形成绘画的抽象之美。中国书法绘画抽象玄妙,但其根源脱离不了客观自然。所以中国有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各物种之间的属性关系、生存环境和生理机能的类似使不同物种之间的“同构”特征非常明显,再加自然中暗藏着无穷不为人知的内在相同规律,就形成了“异质同构”理论的基础。油画写生画面呈现的笔触肌理直接来源于自然,可以说油画画面完全是用肌理笔意来组织概括。画家直接对自然的吸收提炼,再经能动的设计形成了艺术之美。其实自然是人类创造的最根本源泉。
小幅油画风景写生画幅小,使得画面肌理构成更加简洁明了,对肌理的构成更加直接到位。这种便利的条件易于画家在创造思维运用中产生联想,促使画面更具魅力。如同书法中笔画越少的字越难写,越见功力,在整幅书法中更具力量感,会在布局谋篇中起到钉子重锤的作用。这就对小幅油画风景写生的画家在用笔操作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幅油画风景写生的肌理也就反映着画家所有经验在方寸间的集中表现,因为画幅小而肌理质感更加精彩,是一种品质的浓缩。(见图7)
小幅油画风景写生作画时间快慢会对作品产生的肌理笔意产生影响。户外写生天气变化无常使得油画写生在时间上不能主观控制,这就要求画家作画要整体起笔,开笔要急,色彩要饱和,用笔要宽大,很短时间就要概括出整体、概括出画意,要有随时完成作品的准备。如果天气光线允许长时作画,笔意可以调和色调使之中和稳健,色彩之间可衔接更加顺畅,画面就可更加完整,情感就可充分表达。如果天气光线不允许,就要及时形成平铺、合理留下空隙,形成对比强烈的效果。这种快慢的控制、作画时间的不确定往往在画面上形成肌理笔意的变化。笔画大小分布可在人为设计之中,颜色薄厚安排可随气韵而变化,先前急笔之形可留可灭,边缘变化可显可隐,这种由于时间的不可控制性,造成了小幅油画风景写生在肌理變化中的艺术价值,有了天然造物之美和人为设计之美的结合,往往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是人心灵之手和上帝之手的完美杰作。(见图8)
小幅油画风景写生中未完成的特效会产生一种心悦之感。户外写生作画时间的不可控制造成画面肌理的很多不可控制性从而产生的有趣效果。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写生中狂风忽起、暴雨急至,或写生对象中人、动物离去,景中之物有所变更,迫使你的风景不能完成。语不尽,画不全,甚至在画面中留有画布之白,使人遗憾作品未完。但时隔不久回头再看,却发现这其中有许多无意之美。小幅油画风景写生这种未完成的效果,在肌理上有时会产生一种语未尽的意韵,这种感觉给观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如中国画小品中留白,中国篆刻中的留残,文学的倒叙插叙。这种小画的留缺,由于作品画幅小,又是写生之作,欣赏者会轻松随意的感受其未全之美,未尽之语,别有趣味。(见图9)
(作者单位:西宁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