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全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其建设方略

2017-05-30 13:35颜烨
关键词:内涵特征

摘 要:为了探索安全文明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建设方略,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社会系统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论认为:安全文明是人类安全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正向的、高级的、优秀的、先进的安全文化;具有社会性与整体性、人性化与人权性、普适性与平等性、规则化与自律性、持续性与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基于社会系统论的视角,对安全文明建设的基本主体、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其评价进行厘定。

关键词:安全文明;内涵;特征;建设方略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7)01-0103-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7.01.17

安全,一直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普照全世的安全文明。这是社会各界值得广泛关注和深化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回溯

随着全球化及其“风险社会”日益凸显,人们对于安全的关注和渴求更加强烈。2014来,中国国家主要领导人提出“国家总体安全观”,强调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1]2016年9月中国国家主要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是当务之急。这是以国家观来寻求安全保障的一种政治方式。

2012年初,笔者发表文章提出,“安全发展战略”①的实质是安全现代化,最终是要形成全社会的“安全文明”,意即使得“安全”成为一种“社会文明”②。[2]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之后有学者分别提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治理现代化问题。③经过2013年实地问卷调研和客观数据统计分析认为:中国安全生产现代化正处于中级水平阶段的前期(实现程度为41.3%)。[3]

2016年5月,国家安监总局、中宣部、教育部等7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在全社会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文明素质”;10月出台的国家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增强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国内有的学者将safety culture翻译为安全文明,但从外文文献检索看,目前尚未见到与safety civilization & security civilization (安全文明)类似的确切性学术研究资料。而“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自1980年代提出以来,其研究则方兴未艾,它对安全文明的研究应该有一定的影响。

安全文化最初源于核工业科技界和政界对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的反思,当初(1987)就认为,人的(安全)因素比起技术和设备的安全因素更为重要,尤其是其中的安全理念和意识,因而提出“核安全文化”此概念来自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名著《风险社会》(Ulrich Beck. 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Translated by Mark Ritter.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1986年事故发生之时,正在清样中。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的观念在企业界、学术界一度流行起来,如IAEA首次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4]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组织认为,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5]有学者认为,安全文化指企业的所有员工都高度重视个人和集体的安全,员工能用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安全,对安全尽自己的责任。[6]实际上,这些界定几乎可以用公式表示: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安全态度+安全素质+安全行为+安全氛围)*安全管理,意在强调安全文化是通过安全管理来保障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内也有学者认为,安全文化系统(S)是由安全科技系统(T)决定的(公式即S=f/T,其中f是S的一种函数)[7],这实际上是把安全文化与安全科技对立起来,将前者视为后者的辅助系统,凡是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相关联的安全政策等都属于安全文化系统,有一定道理,但有其局限性。直到今天,關于组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很多学者提出可用具体指标体系加以测评。这样的观点可参见Zohar,D.Safetyclimate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oretical and applie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0,65(16):96-102; Vinodkumar M N,Bhasi M.Safety climate factor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cidents and personal attributes in the chemical industry.(Safety Science,2009,47(5):659-667];曹庆仁、李凯、刘丽娜:《煤矿安全文化对员工行为安全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43-149页)。

安全文化作为客观现象,从古到今都存在,只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才将它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提出来,重新加以深化认识。从社会功能上看,安全文化具有规范、传承、培育、整合的作用。[8]126-130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全文化比起安全技术等对于安全保障更具有根本性作用,其主要机理是:主要通过外在条件环境(氛围)的刺激或教育熏陶,对安全主体行为进行约束或激励,而使其具有内在安全自律性(安全理念和意识强化),从而实现安全保障的目的。从文化广义上看,安全文化即是指围绕人的安全存在发展而展开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这就包括安全物质(设备设施等)、安全精神(意识和理念等)、安全制度(组织和法规标准等)、安全行为(和行动)等文化。这主要是从安全文化的内容层次分类的。若从形成时间看,安全文化可分为传统安全文化与现代安全文化;若从性质看,可分为先进安全文化与落后安全文化;若从主次功能看,可分为主流安全文化与亚安全文化;若从受众主体看,可分为高雅安全文化与通俗安全文化;从可比性看,可分为可比性安全文化与中性安全文化。[8] 105-110

这一文献回溯意在说明,研究安全文明,首先要对安全文化及其学理研究有一个大体了解。究竟如何理解“安全文明”,如何推进安全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这里,我们主要通过与安全文化比较、其内涵特征和分类、建设方略进行分析。

二、安全文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文明一词常常用来表达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文化且有素质修养、文雅而不粗俗的看法,是一种正向(正能量)的表述。结合学术界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我们认为,安全文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同样会呈现以下几种情况。

1.安全文明几乎等同于安全文化

所谓文化,顾名思义,即对自然有文字性的开化,也就是说,凡是有人类活动之处,便有文化,所谓“文而化之”。《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英文单词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即包含人对自然加以耕种、开发、化育、关注的意思。“文明”通常是与“野蛮”相对而言的,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开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与文化几乎没有差别,即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均是文化或文明,如世界上的五大古代文明体系(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即是五大文化体系。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即说:文化或文明,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且把社会进化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9]从上述分析看,安全文明几乎同样等同于安全文化,是人类一切安全保障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

2.安全文明与安全文化几乎不同

德国、日本等有学者认为,文明涉及物质性事物,而文化则指人的精神、思想领域的东西。德国文化社会学家艾尔夫雷德·韦伯就认为,文明是“发明”出来的,可以在不同民族之间传授而不丧失其特性,如科学技术及其发明物;而文化是“创造”出来的,只代表本民族的属性,一旦转移就失去原意,如宗教、哲學、艺术等;人的物质丰富与精神充实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文明具有扩散性,而文化具有凝聚性。[10]在英文中,文明的单词为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civilis,含有公民的、社会的、国家的意思,与英文中的文化概念明显不同。从词性看,文化是中性的,有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之分;而文明则是褒义词,表达一种进步向上的力量和趋势。《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二)将文明定义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标志”,明显指出文明是一种进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由此比较,安全文明与安全文化不是一码事,两者有所区别,几乎不同。

3.安全文明是一种高级安全文化

不少人认为,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级形态,一般是在文字产生、城邦国家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文化研究者克拉克均持此观点。美国学者杜兰特认为,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一般包含四大因素:经济供应、政治组织、伦理传统以及智识与艺术追求。[11]伯恩斯等也认为,如果一个文化一旦达到了文字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的某些问题这样一个阶段,那么这个文化就应当可以称为文明了。[12]很显然,文化是人类同自然、一般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而文明则指人类关于征服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进步积极成果的凝练和概化,是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静态地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文化成果;动态地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安全文明是对安全文化的升华和提高,是一种优秀的、先进的安全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第三种情况能够较好地表达安全文明与安全文化的关系,对两者的区别联系进行了较好的阐明:安全文明是一种进步的、高级的安全文化形态;安全文明在时间形成上要晚于其基础性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外延显然要大于安全文明,而安全文明的内涵则较安全文化深刻,即优秀先进的安全文化才能称得上安全文明。

三、安全文明内涵特征及其功能

上述从与安全文化的比较中对安全文明进行了简要该说,但还需对其内涵、特征及其类型进行界定。

1.安全文明的基本界定

任何一个概念都包含其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事物本质特征和固有属性;而外延则是指其反应或适应对象的具体事物或具体范围。在逻辑学上,定义外延小即为属概念,外延大则为种概念。“属+种”构成概念定义。比较起来,安全文化是种概念,安全文明是属概念。

结合上述分析,所谓安全文明,即是指人类安全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是正向的、高级的、优秀的、先进的安全文化。从这一定义看,“人类安全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表达的是安全文化的概念,是安全文明的基本渊源,是种概念;“是一种正向的、高级的、优秀的、先进的安全文化”则表达安全文明不仅是一种安全文化,且是具有正向高级、优秀先进的本质内涵与特征的安全文化,相当于属概念。因此说,这一关于安全文明的概念,符合给事物下定义的界定法则。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安全文化一开始就在生产领域被提出,因而使用英文safety culture,但我们认为,对于全社会的安全文明,使用security civilization比较妥帖,因为security的外延显然要大于safety,因而security civilization涵盖safety civilization的意义。

2.安全文明的理念类型

安全文明必是关于“安全”的文明,因而在对其进行分类之前,应该首先明确一下“安全”的内涵。所有安全根本上都是人的安全,是指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持续保持正常完好的状态;因而人的安全具有内在三维与外在三维,即包括内在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权利安全,以及外在的事物安全、环境安全、系统安全;外在三维是用来保护人之内在安全的。其中,人身安全、心理安全构成生命安全,这是人之内在安全最主要的指向;权利安全包括生命权利、财产权利、身份权利等安全,也是与生俱来的;事物安全包括“事”(行动或活动)与“物”(如设备设施等);环境安全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系统(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安全。[13]明确了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安全文明类型。因此,安全文明从本身的外延看,同样具有不同的类型:角度不同,则分类不同,为此,我们列如表1。

上述表1仅仅是一种理念上的类型划分,实践中未必这样称谓。一般来说,安全文明是覆盖全球、全域、全民的,因而安全文明也可以称为“全社会安全文明”(security civilization)。

3.安全文明的基本特征

特征即指安全文明的外在表现,是对其本质属性的一种反映。从现代社会发展来看,安全文明一般会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社会性与整体性。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哪种文化、文明均是人类活动的表现,因而安全文明首先具有社会性,而不是自然性;同时又包含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具有整体性。由这种社会性、整体性延展开来,即安全文明又具有公共性、集合性、互动性等具体特征。

(2)人性化与人权性。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人性的充分展现和表达,而不是人性的压抑和戕害,是对人之为人的人格尊严、人权荣誉的最大尊重,安全文明更是如此,是对人的生命及其相关的基本权利的保障、维护和张扬。因此,安全文明的人性化也是人格化、人权性等。

(3)普适性与平等性。文明表达一种秩序,古人即指有秩序的管理,基于结构平等。由安全文明的社会性、人性化特征衍化而来的是其普适性,即全球、全世界、全人类普遍适应的一种文明,不归属于任何一种政治性主体,如同自由、平等一样,是去政治化、去阶级化的文明形式,尤其在保障和维护人身自由、人权尊严等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即安全面前人人平等。所谓“同命不同价”都是对安全文明的亵渎。由此,安全文明的普适性与平等性又可以认为是非政治性、非阶级性、开明开放性的。这一点可能会引发学界的商榷,因为文明是有地域性的,且安全本身也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安全之分(敌人的安全肯定是人民的不安全因素)[19];但我们认为,作为一种文明,安全必然是正义的安全,其光芒应该是普照人类的。

(4)规则化与自律性。文化、文明的核心命题即价值—规则。安全文明本身也是一种价值理念,一种正向的进步价值理念;而这种安全理念在外在法律规则等的强制形塑和熏陶养成下,逐渐内化为自在的安全行为(行动)规则,一种自我内化的安全律令,即安全规则的自觉内化。这应该是安全文明的最高要求和核心要义。

(5)持续性与反思性。历史上任何一种文明均随着某一族群人口的繁衍而生生不息(除非某种文明的承载主体如种族灭绝),安全文明更是如此,其繁衍和生发而来即是安全规则和价值,因而具有持续性或过程性。这种持续性或过程性是伴随着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反思而不断演进的,即安全文明是通过对安全文化的扬弃,包括不断剔除消极落后的安全文化、延续发展积极的安全文化、重建新的进步安全文化而持续推进的。

4.安全文明的功能要求

在明确安全文明的内涵特征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其功能及其要求。很显然,安全文明在形成和发育过程,反过来对诸类安全主体具有极强的理念型构性和行为约束性作用。这种功能作用大体说来有以下要求:(1)安全理念深入化、安全知識普及化;(2)安全行为规范化、安全素养内在化;(3)安全制度法治化、安全执法严格化、安全操作标准化;(4)安全投入精准化、安全科技实效化、安全技术智能化;(5)安全管理精细化、安全监控有效化;(6)安全组织广泛化、安全教育全员化、安全服务诚信化;(7)安全主体平等化、安全信息公开化、安全议事民主化、安全成果共享化;(8)安全尊严人性化、安全互动伦理化。

四、安全文明建设方略

安全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虽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但在人类理性的作用下,依然具有建构性和建构性的一面。推进安全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其建设主体、建设原则、建设内容、建设效果等全方位统筹考虑。我们拟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如图1[14]。

1.安全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

安全文明,即是安全(包括健康)成为一种社会文明,这是安全文明建设的最基本目标,具体而言,大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三个普遍):

其一,安全第一作为普遍价值深入人心。安全如同平等、自由、幸福那样,实应成为一种普遍价值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植根社会;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实应成为任何时空的一种基本要素、一种社会公理据互联网介绍,“安全第一公理”源于1906年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凯里对一场事故的反思。事故发生后,公司效益下降。查找原因后,立马将原来的“产量第一,质量第二,安全第三”改为“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公司成本下降,效益反而提高。,个人、组织、国家均应信守这样的价值理念。

其二,安全行为成为人们一种普遍习惯。一旦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安全就会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习惯。当然这是一种“安全社会化” 的过程:即通过外在刺激、感染和熏陶教育,接受安全知识,将基本的安全规则标准等逐渐内化于心,成为一种安全自律,指导自己的安全行为,成为每个人的安全行为习惯,并从而使得三不伤害(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伤害自己)的伦理原则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得以落实,保障安全。[8]11-13

其三,安全作为基本人权得以普遍尊重。安全是人的基本欲求,但这种欲求有时候不能完全实现,因而需要得到一定的保障和尊重,使得安全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即安全权得以在全社会普遍尊重,从而保障人们体面生存、体面劳动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体面劳动”(decent work)的概念。、安全发展。安全权的保障不会自然形成的,需要基于人权法等一系列制度及其组织去实现,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成为社会自觉遵守的习惯或法则,即人的安全权保障和实现需要经过“制度强制保障”促进“社会普遍尊重”的过程。

2.安全文明建设的基本主体

从社会系统论角度看,政府、市场、社会是其三大主体力量,因而推进安全文明建设的基本主体就是这三类主体。如果进一步细分,可分为:政府的具体部门,最主要的是主抓安全的政府部门或文教宣传部门;或者单独设立安全文明建设机构作为抓手;在市场体系中,最主要的企业或者说生产经营单位组织;社会是由公民个人、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社区等构成的,因而安全文明必然是他们的安全文明,也应该由自身加以建设。

不同国别、不同制度体系中,三大主体力量对于安全文明建设的施力程度是不一样的,大体会呈现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模式,这在东亚儒家文明圈比较流行;二是社会自治为主的模式,这在西方基督文明圈中比较盛行;三是政社合作模式,这在基督文明及其亚文化圈中如美国、德国等国家比较容易接受和采用。对于中国的安全文明建设模式,可能最先采取的是第一种,然后从第三种逐渐过渡到第二种,或者就是第二中最佳。比较而言,第三模式是真正的安全文明自我演化发展。

3.安全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

安全文明建设是一项理性化的社会行动,也是“安全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涉及行动的理念、行动系统、行动效率等,即需要从这几方面考虑其建设原则。

其一,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理念原则。如前所述,安全始终以人为本,人的安全应该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第一位,即所谓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且要深入人心、深入全社会,否则安全文明建设是一句空话。

其二,整体规划、有序推进的系统原则。安全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样涉及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建设,需要进行宏观把握、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有序推进、持续推进。系统原则要求安全文明建设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建设,且要保持先后有序、科学合理地加以推进。

其三,讲求实效、共建共享的行动原则。安全文明建设需要符合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其投入与产出大体匹配,既不短斤缺两,也不铺张浪费;安全文明不在远处、不在别处,就在身边,需要落到实处,需要全民参与、政社合作、部门协同,需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安全文明建设也需要见到实效,效果明显,全民受到安全文明教育,全民共享安全文明成果,人人都是安全文明人,安全文明蔚然成风。

4.安全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社会系统角度看,安全文明建设同样涉及安全文明的经济建设、安全文明的政治建设、安全文明的社会建设、安全文明的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分别对应于安全物质文明建设、安全制度文明建设、安全行为文明建设、安全精神文明建设四大内容层次,分别在安全文明系统建设中执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功能、按照顶层设计要求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安全文明模式维持功能。其一,安全文明的经济建设—安全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指安全文明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包括安全设备设施等硬件基础建设,既保障安全文明顺利推进,本身也是安全物质文明的进步,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二,安全文明的政治建设—安全制度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安全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包括安全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涵盖管理、法治等的保障,使得安全文明成为国家政治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安全文明的社会建设—安全行为文明建设。主要是指通过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社区、不同阶层、公民个人,与政府或市场均衡配置资源机会,将安全行为化为自觉行动,从而保障安全文明在全社会得以推进和实现。其三,安全文明的文化建设—安全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指通过有的放矢的教育培训、宣传传播等方式,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安全素质,使安全第一成为公民的基本价值理念,成为一种精神元素,从而實现和保障安全文明建设顺利推进。上述内容仅为初步探索,尚需进一步深化挖掘。

5.安全文明实现程度的评价

安全文明发育发展的程度是有阶段性的,可以分为初、中、高三级发展水平的阶段。然后,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行阶段性测评,观其实现程度,可以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从而不断理性化地改进工作实践,推进加速发育发展。安全文明建设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上述其基本目标、内容任务等,根据目标、内容适当设计三级测评指标进行量化测评。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安全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理念,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安全文明与安全文化存在一定的关系,是一种高级、正向的安全文化;安全文明的基本内涵得以界定,具有不同类型,有其自身特征与功能要求;从社会系统论角度看,安全文明建设包括主要主体、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总体评价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6-04-16.

[2]颜烨.中国安全生产现代化问题思考[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5+10.

[3]颜烨.安全生产现代化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6:9.

[4]Inter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visory Group. “Safety culture”,Safety Series, NO.75-INSAG-4[R]. IAEA, Vienna,1991.

[5]LEE, R T. Perceptio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the vital elements of a safety culture[J]. Health and Safety, 1996(7): 1-15.

[6]Douglas A, Wiegmann, Hui Zhang, et al. A Synthesis of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Climate Research[ ].Technical Report ARL-02-3/FAA-02-2. Prepared for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Atlantic City International Airport, NJ.2002.

[7]国家安全监管局政法司编.安全文化新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22-23.

[8]颜烨.安全社会学[M]. 第2版.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9]〔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M]. 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10]吴景超.建设问题与东西文化[J].独立评论,1935:139.

[11]〔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卷一[M].台北:台湾幼狮文化公司,1972:3.

[12]〔美〕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6.

[13]颜烨.安全社会学的内涵及其体系深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4):3-8.

[14]Talcott Parsons.The Social System[M].London: Routledge, 1951:373.

猜你喜欢
内涵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内涵漫画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