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凤
摘要:作为一本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在人物塑造、对比手法、幽默讽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等多个方面这本小说都非常有特色,而其中的存在主义在小说全篇都有贯彻,通过不同的情节环境描写,更好的体现了作品的讽刺滋味,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关键字:《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存在主义;解析
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蕴含丰富的象征意义,现实主义的描写非常多。其中蕴含了存在主义观念,以人为中心,追求人的个性,这是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小说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哈克的人物性格、密西西比河环境等等都体现了存在主义。
一、《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存在主义
(1)《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简介。《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1885年首次出版,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主人公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已经露面了。哈克贝利·芬是一个白人男孩,他善良勇敢,也非常聪明,为了追求自由,他逃到密西西比河上,并在途中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忠心耿耿、勤劳朴实,但是为了不再被主人卖掉他逃跑了,然后和哈克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种种奇遇。小说主要是对哈克贝利的机智善良进行赞扬,也谴责了宗教的虚伪和愚昧,塑造了一个有尊严的黑奴形象[1]。
(2)存在主义。作为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最先提出了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有三大类:神论、无神论和人道主义,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都是其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这一流派提倡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认为人生活在无意义的宇宙中,其存在没有意义,人必须要在无意义的宇宙中进行自我改造。
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存在主义
(1)追求自由和责任。哈克性格开朗,一直在追求自由,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主张反对种族偏见,并在反对种族歧视的战争中成为当时白人儿童的崇拜对象。早年哈克的生活非常平淡枯燥,学校生活也比较乏味死板,使得哈克追求自由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而父亲带他去偏远的樹林渔猎就是一个转折点,哈克自由生活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因为父亲经常打骂哈克,在忍无可忍下哈克逃跑了,这都体现了哈克对自由的追求,非常勇敢。而且哈克非常善良,乐于帮助他人,并结交了好朋友吉姆,帮他争取到了自由。小说主要刻画了哈克反對压迫的一种思想转变过程,他从小就被灌输了种族偏见的思想,认为奴隶不该有思想和自由,不能反抗,白人不能同情黑人奴隶,但是哈克没有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而且在这样的黑暗社会中受着心灵的谴责,最终在和吉姆的交往中两人成为了好朋友。他把揭发信撕掉,与社会传统道德反抗,和吉姆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2]。
其中全书都在讲述哈克对自由的追求,从其从小接受的环境,对黑人奴隶的观念等,这些都体现了存在主义,作者认为应该改变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观念,倡导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反对种族歧视。要求实行人道主义。比如在寡妇的妹妹讲天堂和地狱时,哈克说“想去地狱转转”、“觉得换个环境也不错”、“在哪都比呆在这里强”之类的话,就可以看出哈克对自由的向往,对传统社会的不认同。
(2)密西西比河的世界。密西西比河的世界是官方和教会的一个等级秩序的世界,权力和权威是一切,教条、崇敬和虔诚充斥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氛围严肃,人们的生活比较神圣化。而其中的寡妇道格拉斯代表的就是传统势力,具有官方的意识形态,一举一动都要求要讲究规矩和体面。她收养了哈克,还试图让他过上固定的生活,给哈克穿新衣,让他看起来非常体面,却不在乎这会让他拘束,在吃饭前要先祷告等等,都可以看出寡妇生活中的教条,对权力和权威的绝对服从。但这对于哈克来说却是一种束缚和折磨,其中揭露的愚昧宗教、教条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都体现了存在主义[3]。通过小说的描写,存在主义要求人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它是教条、等级、权力和禁令的挑战,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不分贵贱高低。比如小说中的“国王”和“公爵”,他们就摆脱了等级制度的限制,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他们将严肃的现实转化到虚拟的游戏中,让人们忘记了阶级、等级和身份,实现了一种无阶级和虚拟的平等,打破了生活的严肃性。
总之,马克·吐温写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部成长型的小说,哈克的成长经历就是小说的线索,主要是对美国十九世纪黑暗社会现实的描写。在小说中穿插了很多存在主义,而通过存在主义使得小说内容结构更加丰满,强调要实行人道主义,反对种族歧视,认为人生而平等,自由是人的重要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承承.解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存在主义[J].语文建设,2016(18):71-72.
[2]牛丽军.对生命的思索——《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存在主义解读[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71-74.
[3]邢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存在主义解读[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10):110-113.